安史之乱席卷大唐整个北方之前30年,在开元9年关中以北的宁夏到内蒙鄂尔多斯之间爆发过一场胡人建国的叛乱。这次叛乱的主角是在六胡州定居的粟特人,这次事件的涟漪波荡30多年,最终助燃了安禄山发起的掀翻整个盛世的大叛乱。
粟特人——中亚经商奇才,突厥大汗的好帮手粟特人是一个古老的丝路民族,他们说着印欧语,很早就游走于中亚各地。他们聚集在中亚绿洲的城邦,从事各种东西方物资的倒卖。两汉时期中国的史书就记载了这群高鼻深目的经商能手。中亚的河中地区大量城邦就是他们的老家。
描绘粟特人的壁画
在中亚老家的粟特人
粟特人以国为姓,中亚的石国、康国、曹国的粟特人的大本营。因为靠近波斯地区,这里很早就接受了波斯人信仰的拜火教。并把这种宗教传播到了中原腹地。
到了6世纪,突厥汗国骤然崛起,西突厥汗国统治了从天山到河中的大部分区域。并借用粟特人的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用粟特字母撰写的突厥文
这个时期粟特武士和突厥人并肩作战,上层的知识阶层为突厥可汗出谋划策。商人阶层靠着突厥人保护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经商,可以说两个民族关系非常融洽。
粟特人与突厥人的密切互动,造就了突厥化粟特人这一群体。粟特人自己的武士阶层被突厥人深刻影响。从而上演了胡(粟特)、蕃(突厥)、汉三方互动与交融的历史奇观。
唐代活跃在长安酒肆中的胡姬(动图为新疆演员 古力娜扎)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唐军接连消灭东西突厥。胡(粟特)、蕃(突厥)联系被打断了。
630年唐军击灭了东突厥后,太宗考虑安置突厥人在北境,当时就有大量在突厥中的粟特裔被安置在唐朝边境。
洛阳发现的一块墓志《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墓志云:“君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衙帐,百姓归中国。”这里的匈奴指的就是突厥人,当时唐朝对突厥人搞了大规模移民搬迁,不少有能力的人也到了帝国中心定居。
粟特人墓室的壁画迥异于中原
“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
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设置了六胡周安置粟特人。按照这一条正史记载,六胡州设置于679年。
不过1981年洛阳安菩墓志的出土安菩大将军墓则提前了这一说法。这位“唐故陆胡州大首领”逝世于麟德元年(664年)。就是说在664年以前六胡州就有了,原来是粟特人担任刺史,679年之后改由唐人任刺史。这也说明东突厥投降后,部众不太老实,到了后期有了越来越强的复国运动,需要唐庭直接安排中央官员去压制。
六胡州具体在哪里,其实是有疑问的,主流观点说在今天宁夏一带。不过也有质疑的比如2010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主管机关发布:六胡州治城遗址有五座可确知在鄂托克前旗境内。
塞外更适合游牧武士
这里细节就不讨论了,粟特人的六胡州。这里的粟特人其实是突厥化的粟特人,和在中亚到河西走廊经商的老乡有很大不同。他们生活方式更偏向张弓搭箭的突厥人而不是四处游走经商的粟特老乡。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社会生产塑造了群体特点。中亚和河西走廊的绿洲靠着丝路贸易和本土的农业养活自己,到了塞北聚族而生的粟特人肯定倾向于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六胡州推断的大概位置,今天陕北、宁夏以东到内蒙河套一带
开元9年公元721年7月,粟特人首领康待宾联合州内族人和附近的党项人谋反。作为最高领袖的他,采用的称号是突厥式的“叶护”,而没有采用在华粟特人首领常用的“萨保”。
这个时期选的极不好,开元时期唐朝和唐军从武后后期的混乱中走了出来。这一年宇文融开始搞检田括户,对国家财税系统大改革,不久后唐朝还有疏通和优化运河漕运的改革。同时期针对兵役制度的募兵制度也要开始了。
开元中期的唐军战斗力开始回升,对付粟特人的叛乱形同虐菜
这是唐朝国力即将攀上巅峰的时期,这时造反太不是时候了。
唐军闻讯毫不手软的平息了这次叛乱,叛乱首领康待宾被拉倒长安腰斩。震怒的唐玄宗将大量粟特投降者迁居到淮南一带。不少人在南方过的相当不如意,陆续跑回了北方。但是六胡州老家去不了,很多人来到了关外胡汉杂居的营州地区。
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给30年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种子。
安史之乱与营州“杂种胡”大量向营州、范阳方向集中粟特武士也慢慢的重塑了这里的民风。
燕山山脉的营州城出了很多安史之乱的关键人物——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
到了730年后辽西至河北北部是突厥化粟特人又一个重要集中地。这里诞生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以及他们背后的集团。《新唐书》载:“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安禄山是“营州柳城胡”。唐代“胡”是特指粟特人,此处描写的安禄山就是营州境内的突厥化粟特人。
安禄山部下的将领有大量拥有粟特将领,如将军何千年、大将何思德、平卢骑将史定方、安守忠、曹闰国、石帝廷、安思义、安神威、康没野波等,这些将领都是骁勇善战。特别是安守忠,在756年到757年他指挥一系列关中的战斗中让众多名将郭子仪、仆固怀恩、王思礼等接连吃瘪,逼的唐庭要从回纥请援兵。
安守忠
安守忠在关中的武功、永丰仓、清渠多次击败以朔方军为主力的唐军,让唐肃宗不得不考虑请回纥外援
粟特人在开元9年建国运动运动失败后。不少对大唐有反意粟特人盯上了大唐边疆炙手可热的红人——半个粟特老乡安禄山。这个时候边疆也有大量从内地流窜来的逃犯、不得意的知识分子、边境的粟特、突厥、契丹、奚族的武士。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时候河北北部就是大唐反贼最集中的地区。
北方游牧的突厥、契丹、粟特人,南方不得意的汉人纷纷投靠安禄山
偏偏开元时期针对边疆放权设置了众多节度使,玄宗在天宝后期几乎放弃了对这位东北大佬的制衡。手握军政大权安禄山,身边一堆野心家撺到着他造反。
在安史叛军准备造反前的日子里,安禄山虽然打过退堂鼓。但是实际的造反准备一直在紧锣密鼓的准备。
人精安禄山对于粟特势力的投靠来者不拒
对于粟特老乡主动投靠,他也是欣然接纳。粟特人广泛经商,范阳的叛军利用这些商业网点采集情报,探听朝廷的虚实。
安禄山也利用了粟特人广泛传播的宗教。因为禄山在粟特语里面是光明的意思,为了迎合粟特人的拜火教。安禄山将自己打扮成突厥人的战神和粟特人的光明之神。
这种举动连远在长安的杨国忠都知道了。当时朝中就有人多次来向皇帝提意见,可惜玄宗觉得优势在我,根本不听。
造反一时爽,全家火葬场安史之乱背后有大量粟特人参与,粟特人的商业情报网也起了大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粟特人都是反唐的。起码河西走廊到长安的经商粟特人大部分还希望安心做生意。
而且安史之乱是唐朝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有天宝年间兵力设置的不合理,节度使权力过大没制衡,民间不少人没有上升渠道铤而走险投靠野心家等等。粟特人助力安禄山只是众多因素的一个,但是这么多因素因为玄宗等统治集团疏于解决最后爆发以后就难以下手了。
大部分粟特人从事的职业
现存的史料不少内地的粟特人从事的也是酒保、木匠、放羊、运输等行业,他们和中原普通百姓一样。也要为了一日三餐犯愁,根本没心思没意愿参与什么建国运动。
即使是安史集团内部,也看不出粟特人有高人一等的地位。
现存史料中并没有安禄山特别亲信粟特裔的记载。安禄山最亲信的班底中,还是汉人和契丹人: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下面的将领五花八门什么民族都有。
安禄山团队是一个大杂烩,什么民族的野心家都有
安史之乱给中原百姓造成的创伤太强烈,中原人民普遍对各地的粟特人带有敌意。稍微有点地位的粟特人纷纷把祖宗改了,曹、康、石这些粟特大姓纷纷把祖宗从中亚河西望族改成了中原名人。
安史之乱的平叛功臣李抱玉就是河西粟特人,初名安重璋因为羞耻与安禄山同姓,请求皇帝把自己的姓和籍贯都改了。
底层的粟特人独特的相貌太容易辨识
这些有钱有权的人还算好的,底层的粟特人就倒霉了,他们本来就长得高鼻深目有别于中原人。民间针对他们的暴力袭击陡然增多。
河北因为中央管不到,粟特的武士集团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时期,还出了安重荣这种能说出:“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莽夫。
内地除了河西走廊因为被吐蕃,南下回鹘人控制,粟特人继续逍遥了一阵子。在中原生活了千年的粟特人到了宋代已经泯然于众人失去民族特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