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突击加练有必要欠练真相与破局之道

篮的是你 2025-01-10 00:30:43

据报道,1月8日,中国男足国家队2025年的第一期集训将拉开序幕。考虑到3月底之前没有国际比赛日,国足结束了去年的比赛之后,原本并没这期集训的计划。直到上月中旬,才有媒体报道了这次集训。而且,这期国足集训的时间也从一开始传说中的一月中旬“提前”到了8日开始,据说也是为了减少对正在冬训的俱乐部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足突击加练的消息出来的之后不久,中国足协足协宋凯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表示:“中国足球最本质的技术问题就是俩字——欠练!”不管这次国足加练是不是“领导”的意思。宋主席的这番话,还是给本次国足临时起意突击“加练”作了一个最好的注释。

当然,国足的加练应该也是伊万科维奇欢迎的。放眼世界各国,随着俱乐部赛事越来越密集,国字号教练普遍面临与球员接触时间太少的难题,对于集训当然是求之不得。伊万本人更是在亚洲赛场尝到过集训甜头的,当初他带阿曼队客场1比0爆冷击败日本队之前,也曾带领阿曼队在欧洲有过长期的集训。而且,伊万接手国足以来,集训的时间并不多,一场正式的热身赛都没踢过,他与队员都是在实战中彼此熟悉的。随着更多00后球员在伊万的球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如何让年轻的球员熟悉教练的战术,伊万又如何在今年3月底的18强赛的第7、第8比赛日到来之前,尽快找到更多年轻球员的使用说明书,的确是国足的当务之急,所以国足增加这次1月份的集训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冬训加练的现实局限

但是,这次国足突击加练不巧正值俱乐部冬训期,主要以体能储备为主,所以效果令人存疑。这个阶段,国足在技战术上训练的空间有限。

其实,体能训练方面,目前中超俱乐部的训练质量还是有一定的保障的。根据中超联赛的官方统计,2024赛季中超联赛场均跑动距离为222626米,场均高强度跑动距离为16584米,这两项数据均超过了2023赛季。而且,高强度跑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4%,2022年左右日本职业联赛的高强度跑的平均水平也只有6%到7%。

此外,去年参加U23亚洲杯决赛阶段比赛的中国队,场均高强度跑据说已经超过了10%。而2022年日本足协对日本男子国家队的目标也只是是高强度跑能够超过10%。那年东亚杯上日本3比0战胜韩国队的比赛中,日本队高强度跑为9.2%,韩国为8.3%。

以上这些数据显示,至少中超球员的比赛跑动能力上,已经接近亚洲的一流水准。这得益于中超俱乐部体能训练水平的提升。

所以,这次国家队在冬训期间将球员抽调去加练,尽管在定位球战术演练上肯定有价值,但单纯体能储备而言,与俱乐部的冬训相比,价值就有限了。甚至,如果一些球员未能完整参加俱乐部的冬训,影响了球员在俱乐部队的表现,对于国家队来说更是得不偿失。毕竟,只有高水平的比赛,才是球员提升状态的最佳途径。

毕竟,跑动数据接近亚洲顶尖水平足以说明,真正制约中国球员的根本问题并非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们会分析,这个原因就是高水平比赛严重不足。

申花、泰山等国脚将征战亚冠精英联赛,这类高水平比赛尤为宝贵。其实让这些俱乐部的国脚安心参加完整的俱乐部冬训,尽可能在亚冠精英联赛中提升状态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欠练”的根源是“欠比赛”

尽管这次国足的突击加练,因为正好赶上了体能储备的冬训前期,效果如何让人生疑。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球员“欠练“的难题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中超球员的跑动能力强了,但是在18强赛上,还是常常出现只能踢半场好球,下半场就崩盘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球员在每个赛季踢高水平比赛的机会少于对手。

中超球员的跑动数据接近亚洲顶尖水平,但在亚洲赛场体能崩盘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赛强度和连续性不足。相比亚洲顶级球队每赛季超50场的比赛,中国球员的场次劣势导致体能储备无法完全适配高压比赛。

即便是中超三强,去年的比赛场次也未超过50场,而亚冠精英赛的6支顶级球队则超过这一数字。这种差距长期的积累,必然导致中国球员遇到高强度的比赛,很难有贯穿始终的体能。

与其说是中国球员“欠练”,不如说是“欠比赛”,就算国字号球队的训练水平远远高于俱乐部队,但是球员在国字号队集训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再高水平的训练,也无法真正替代实战。所以,解决中国球员“欠练”的难题,出路还在于让球员有更多高水平比赛。

创新能力无法通过堆积集训时间解决

中国球员的“欠练”不仅仅体现在适应高强度比赛的能力上,还体现在场上的技战术创新能力上。正在进行的第103届日本高中足球选手权大会,出现了很多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定位球战术,比如大力界外球,特别是高川学园的“转圈圈角球战术”(注:角球准备阶段,进攻方4、5名球员在罚球区内手牵手转圈圈迷惑防守队员,然后在罚球前一瞬间,转圈圈的球员突然解散,迅速跑到各自的战术位置,在防守队员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快速完成进攻),获得进球,淘汰了巨无霸青森山田让人印象深刻。日本高中生球员的创新能力可见一斑。

技战术创新离不开教练团队,但球员的好奇心以及对战术的融会贯通能力,显然是无法通过填鸭式训练实现的。这需要青训阶段的因材施教的启发式培养。08年龄段中国男足日籍主教练上村建一就谈到中国球员虽然听话有执行力,但是在场上独立的决策能力欠缺。这显然无法通过堆积集训的时间能够解决的。

根治“欠练”的希望在两方面

其实,中国体育的“法宝”三从一大训练方法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训练从严,从难,以及大运动量。其实,其中的“从实“,也就是从实战出发,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训练,才是三从一大中的“灵魂”。而且,再好的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其实都无法取代实战。提高实战机会,也就是提高球员比赛场次已经是国际上成功的提高球员水平的一个路径。

如果职业联赛能够独立经营,足协不再插手联赛,那么为了联赛的利益,未来的中国职业足球联盟应该会认真考虑如何提高联赛球队的比赛场次。如果真的实现管办分离,未来中国足协只负责国家队、青训、社会足球等,不涉足职业联赛的经营。那么,对于中国足协而言,也更有精力改革青训。比如,如何将过去填鸭式的青训教学,升级换代到以鼓励球员自己在场上做决策的启发式教学。

总之,中国球员“欠练”的背后是比赛体系薄弱、青训训练方式落后等深层问题。国足突击加练与宋主席的“欠练“论,进一步聚焦了这一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对于这个老大难问题,显然唯有通过增加高水平比赛和改革青训模式才能破局。只有将球员的成长融入联赛和青训的改革之中,中国足球才能真正从“欠练“的阴霾中走向光明的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