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峻作乱时,京都被苏峻把控,陶侃的儿子陶瞻被害,平南将军温峤力邀陶侃共赴朝廷平乱。起初陶侃并没有同意,因为在东晋明帝司马绍驾崩的时候,陶侃并没有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所以陶侃心里不痛快,陶侃在给温峤的回信中说:“我只是一个疆场外将,怎么敢私自带兵离开自己的防区呢?”因为此时的陶侃无论是威望还是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温峤坚持邀请陶侃共赴国难,而且还把陶侃推举为盟主。
陶侃同意了温峤的邀请,派遣都护龚登带领部队先去和温峤汇合,但是很快陶侃又改变了主意,派人把龚登叫了回来。温峤又派人给陶侃送了一封激将信,大体意思就是,你儿子被人杀了你不敢报仇,皇帝被人控制了你不救驾,你陶侃还怎么立于天地间?陶侃的老婆也劝陶侃亲自带兵救驾,于是陶侃决定亲赴建康。
做大事的人就应该要么不做决定,一旦做了决定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陶侃立即戎服登舟,星夜兼行,儿子葬礼都没去看一眼。五月份,就和温峤、庾亮在石头会师了。
大军一集,士气很旺。大家摩拳擦掌就要与叛军决一死战,陶侃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认为敌人现在还是很有实力的,不可逞匹夫之勇与其争锋,而是应该慢慢地抓住机会用计平定叛军。
果然,多次交锋下来,陶温联军并没有讨到便宜,于是陶侃和众人准备在查浦筑造防御工事。而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石修筑防御工事,陶侃不同意,而且对李根说:“如果不能在白石顺利构筑防线,那么你要受到连坐!”李根坚持己见说:“查浦这个地方地势太低,而且还在水南。只有白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而且可容纳数千人驻扎,敌人绝对攻不下来,这样以来就挫败了敌人的锐气,打败敌人就顺理成章了!”领导者一定不能刚愎自用,要能在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进行合理分析。陶侃听完思索了一下,笑着对李根说:“卿良将也!”于是采纳了李根的建议,一夜之间就修筑了白石牢固的防御工事,第二天早晨,敌人一见大惊失色。
敌军又攻打大业壘,陶侃准备派兵前去救援。长史殷羡提出反对意见,殷羡认为:“如果派兵增援大业,只能选择步战,而步战我们不如苏峻的部队,一旦增援部队被击溃,那么大业壘肯定会失守。为今之计,我们集中兵力进攻石头,石头吃紧,苏峻必然会把进攻大业壘的部队撤回来回防石头,那么大业壘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陶侃又听从了殷羡的建议,苏峻果然放弃了大业壘集中防守石头。
联军与苏峻的部队在陈陵东展开了大战,陶侃的都护竟陵太守李阳的部将彭世斩苏峻于阵(喝酒误事啊,苏峻当时喝醉了),主帅死了,苏峻的部队溃不成军。后来,苏峻的弟弟苏逸又纠集了散兵游勇继续与联军作战,结果苏逸又被斩于石头。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苏峻之乱的起因了。
晋明帝死后,五岁的成帝即位,五岁的孩子能干什么?自然是孩子他妈明穆皇后庾文君临朝称制,孤儿寡母能依仗谁,自然是娘家人了,于是明穆皇后的哥哥庾亮接管了朝廷大权,而庾亮这个人显然有些急躁,苏峻造反虽然不是他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庾亮的煽风点火,苏峻绝对不会这么快造反!所以当时的舆论认为,苏峻造反就是庾亮促成的。
苏峻被平定后,庾亮害怕了,他怕陶侃一鼓作气连自己也给处理了,庾亮听取了温峤的建议,跑到陶侃面前倒头便拜,一把鼻涕一把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解释了自己的不得已。陶侃当即制止了庾亮的拜谢,对庾亮说:“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
王导避难回来后赶紧去找回自己的“故节”(苏峻之乱,王导被吓跑了,跑的匆忙连节都忘记携带),陶侃笑着对王导说:“苏武节似不如是!”(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汉节始终不离身)王导有惭色,使人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