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苦寒无毒,以块大色黄故名,又称黄良,黄称色,良称效;又有将军之名,以其推陈致新,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是言其功而非说其猛烈。《本经》谓有:“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大黄气味俱厚,沉降纯阴,乃入脾胃、大肠、肝与三焦之药,不仅主入气分,且入血分,五脏气血病变,皆为相宜。
大黄用途甚广,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下痢,瘀血停滞,经闭,症瘕积聚,时行温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及跌扑损伤等。外敷有清火消肿止痛之效。
如《伤寒论》中泻肠胃实热的三承气汤,俱用大黄。太阳邪热随经入腑,热与血结的蓄血症,用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行瘀破结。方中的大黄取其泻热逐瘀,又如大陷胸汤(丸)治水热互结的结胸证,皆用大黄以泻水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痞证,取其清泄心下邪热之功,以凑调中化食下气和胃之效。大柴胡汤原是和解少阳并泻阳明的一个有效方剂,而在临床上应用于杂病的机会也很多。再如《金匮》中的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本方,其中以大黄退黄功效最著。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取其苦寒泻下,荡涤实热,宣通壅滞,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治热盛吐血,衄血的泻心汤,苦寒清泻,直折其热,泻火止血。胃肠实热呕吐用大黄甘草汤甚效。
近年来大黄治疗急腹症,日益被人们重视,如治疗胆石、尿石、急性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肠梗阻、腹膜炎、宫外孕都离不开大黄。就是在危急重症如败血症、乙脑、肺心病等,使用大黄均取得满意效果。
据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大黄含蒽醌衍生物(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及鞣质。大黄蒽醌衍生物有较强的泻下及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为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对多数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抗菌原理是大黄蒽醌衍生物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久煎后多被破坏,故致泻作用会大大减弱。又因含有鞣质,具有收敛作用,在致泻后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大黄尚有抗病毒、肿瘤和寄生虫作用,并可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
运用大黄“通泄里热”,可减少胃肠积滞,改善血液循环,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新陈代谢,使细菌与毒素排出体外,达到防治肠源性内毒素休克和防治肺部损伤的作用,可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临床使用的适应证:
1、高热、潮热、面目俱赤,鼻孔如烟煤,口燥咽干,口臭难闻,语声重浊,烦燥发斑,神昏谵语。舌苔黄厚、灰黑或白厚,舌质红或青紫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数或沉实。
2、腹胀满痛拒按,便结,或泻利不爽,或泻下腐臭,或热结旁流,食即呕吐。
3、呼吸困难,胸高气喘,痰黄稠粘。
4、诸般血证如吐血、咳血、咯血、衄血、便血、斑疹以及咽喉肿痛,口疮牙痛等。
5、湿热黄疸。
6、少腹拘急疼痛,小溲短赤、频数涩痛。
7、跌扑损伤,产后腹痛,血瘀经闭。
8、疮痈肿痛,肠痈。
用量、用法:
1、小剂量:日服*。一般做成丸剂或片剂服用,取其缓下,保持大便通畅,排除肠中毒素,以防自身中毒。
2、中等量:*克,是治疗一般疾病的常用量。不取猛攻,但在下其郁热。
3、大剂量:*克,适宜危急重症,日夜追服,每隔三小时一次,水煎后下,多次分服,以攻下热结,荡涤胃肠。
年老体衰的病人可用酒制大黄,取其缓下。此外,大黄尚可泡服,对舌衄、齿衄、咽喉肿痛,以及便秘病人较为相宜。但气虚精枯之习惯性便闭不宜服。
治疗湿温伤寒,下不厌早,自始至终可用大黄,一直用到热退苔化为止,至稳至当。大黄是一味良药,若用之得当,能起九死于一生,否则,洙伐无过,与鸩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