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课在古代社会一直是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民间走私最属害的地方。眼见李卫在处理盐政上有独到心得,雍正三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主管两浙盐政。当时两浙地区盐枭盛行,组织强大,李卫大力打击私盐贩子,设官兵巡缉查私,督饬将吏水陆巡查,打击盐枭整顿盐政,对参与私盐买卖的豪强地主及达官贵人也绝不留情。
这项工作也做得让雍正帝十分满意。彼时江浙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盗匪频频出没。李卫经走访发现之所以当地多盗贼,是因为人多地少,以致无业农民只能以偷盗为生。为此他招募百姓垦田晒盐,减少失业晨民的数量,又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江浙地区在他的治理下一改此前的积弊,以致"千里无盗贼"。
雍正为此多次下发批示让各省官吏学习:「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雍正在总结李卫的工作成绩时不吝赞美:「乃成全圣祖之是也,岂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竟视其为恩人。提升李卫为两江总督兼管浙江。两江总督本来就管理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上浙江,也就是说东南4个省都在李卫的控制之下,这都是大清朝最重要的财赋来源之地,全国最辐射的地区,说是掌控王朝经济命运也不为过。
要知道李卫可是汉人,可见在雍正眼里他有多重要。雍正七年,李卫封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终雍正帝一朝,李卫官运亨通,风生水起。不过这也和雍正帝「取才」的用人方式有关。
李卫虽然政绩卓著,但却恃才傲物,不懂圆滑为官之道,甚至仗着雍正帝对他的宠幸,不将上司放在眼里,和同僚间的关系也不好,屡屡被参。为此雍正帝多次告诫他「时戒血气,少务和平」。李卫可犯了难,既要刚直不阿,又要有涵养、做个全人,谁能做到?干脆来了个「置若罔闻」,该咋样还是咋样。
但是这个脾气到了乾隆时期就吃不开了。乾隆是个小心眼,吃软不吃硬。上台以后他也有自己的心腹集团,并不喜欢李卫,但因其能秉公执法,特赐四团龙补服。后来李卫渐渐失宠,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帝当初的赏赐,不过并没有为难他。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岁,乾隆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他,并赐号敏达,入京师贤良祠,其五子皆在朝为官。后来不知为何乾隆突然非常厌恶地评价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如李卫地下有知,估计要庆幸自己死的早!
作为三朝老臣,张廷玉的地位也是极高的,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入翰林院重点培养提拔。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桐城在明、清时出现许多有名的学问家,且在政坛上影响力极大。张廷玉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雍正继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协助雍正创立军机处,任首席军机大臣,是雍正最信赖的大臣之一。
康熙病故后张廷玉得到雍正重用,升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雍正去世前张廷玉被列为辅政大臣,允许他死后配享太庙,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待遇。乾隆继位之初对张廷玉相当倚重,事事咨询,称他为柱石之臣。乾隆天资聪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握处理政务的诀窍,对张廷玉的倚重逐渐减弱。
乾隆二十五岁英年继位,年富力胜,正是大展抱负的好时期。相比之下张廷玉年过六十尽显疲态。除此之外张廷玉长期在中枢担任要职,身边聚集着一群汉人官员,有发展成朋党之势。乾隆正在寻找一个契机将他踢出军机处,换上少壮派官员。乾隆三年皇帝准备恢复一项三老五更的礼节,优待年老官员。
乾隆继位后想要纠正雍正时的刚猛严发风气,改以宽厚平和对待。张廷玉向乾隆上书表示不可。此后张廷玉曾多次上疏,反对乾隆的意见,甚至在廷议时也是如此。与此同时,朝廷中自从鄂尔泰去世后,张廷和的势力就飞速猛涨,独占鳌头。桐城张氏在朝廷中有19人当官,张廷玉的姻亲姚氏当官的也有十多人。他又长期在中枢任职,曾多次主持科举,门生故吏极多。
乾隆六年,刘统勋甚至向乾隆上书,认为应该对这股势力稍作打压。乾隆不久后就令吏部安排人事任免时多加考量。不过,对张廷玉,乾隆仍是非常优待,加封他为伯爵。清朝以文臣封伯爵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百年之后,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国藩也未能获此殊荣。
唯一遗憾的是,乾隆给张廷玉的号是「文和」,在文臣中这算是很低的号了,这表明乾隆对张廷玉仍心存芥蒂。那么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这一年的十一月,乾隆找张廷玉谈话,询问身体情况。这个时候张廷玉的身体非常差,如果无人搀扶,已经就难以正常行走。
张廷玉藉著这个机会跟乾隆告病,想要得到退休的机会。乾隆听到张廷玉申请后,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考量一番后,才跟张廷玉发了一份谕旨,让他自主选择是否愿意退休。张廷玉接到谕旨后,很快回复,表示自己愿意明年春天的时候退休回家。乾隆赏给他诸多财物,允许他以现任官职退休,享受相应待遇。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就好了。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张廷玉居然跑去跟乾隆确认,自己死后能够配享太庙。乾隆只好再次颁布诏书,公开表示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但是,伴随诏书的还有乾隆一首诗:「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这首诗为张廷玉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肇。
乾隆以为,自己表现得如此大度,张廷玉就应该亲自来谢恩。可没想到,张廷玉只派了自己的儿子来。乾隆大怒,给张廷玉发了一道谕旨表示责问。谕旨还没到,张廷玉就来谢罪。乾隆自然认为,这肯定是军机处有人泄密。
如果说过去乾隆只是对张廷玉有所不满,现在则是真正触动皇帝敏感的神经了。围绕在张廷玉身边的势力,已经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在乾隆看来,这便是结党营私,万万不能忍受。乾隆大怒,召来张廷玉大骂一顿,剥夺张廷玉伯爵的伯爵爵位。不过,乾隆也说了,自己只是为了打击结党的风气,而不是针对张廷玉个人。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就好了。第二年,乾隆长子永璜去世。本来乾隆的心态就严重失衡,没想到张廷玉却在这个时候上书,想要告老还乡。这下彻底把乾隆惹怒了。这一次乾隆不再顾及张廷玉三朝老臣的身份,公开表示,张廷玉在雍正朝不过是个秘书,没什么建树,这等于是诛心之论。
乾隆召集群臣,把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剥夺掉,让他以极为狼狈的方式退休回乡。张廷玉曾经的地位,退休后却无人迎接,地方官不闻不问,只有家人接他回家。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就好了。
张廷玉回到家乡后,莫名其妙卷入一场新的案件中。他的亲家朱荃被御史弹劾,朱荃是张廷玉提拔上来的人。于是,乾隆借收缴当年赏赐给张廷玉财报为由,进行抄家检查。仔细查看张廷玉书信、文字,看看是不是有诋毁朝廷,心怀不满的内容。
张廷玉晚年虽然昏招频出,好在一生谨慎,但此次抄家,对张廷玉仍是一场彻底的侮辱。在此之后,他整天在家闭门不出,极少跟人说话,一个人孤独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