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西周中期伯(冬戈)饮壶

文字绘者青青 2024-08-29 01:58:31

看到这件器物,首先被它两侧上翘的象鼻鋬耳吸引了。西周穆王时期前后,较多出现了这一类的象鼻鋬耳。大概是那一时期的流行样式,比如前面介绍过的盠方彝和盠方尊。

此器为小型饮酒器,高16.9厘米、口径16.6厘米、重2.66公斤,圆口外侈,颈部略束,下腹倾垂,圈足为椭方形。鋬耳如象鼻,饰卷云纹,上至器口,下垂方珥。

上腹饰一条纹饰带,中间一个略突出的小兽首。兽首两边各有一只相对站立的小凤鸟纹,圆眼钩喙,垂冠长尾。

器内有铭文五字:伯(冬戈)作旅彝。

其中第二个字打不出来,应把“戒”字左下的“廾”换成“冬”。这是一个人名。

除了鋬耳比较特别以外,这件器物与青铜觯形制相同。那为什么不叫“伯(冬戈)觯”呢?偏偏要叫什么“饮壶”?

这就要说到另一件“伯(冬戈)饮壶”了。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伯(冬戈)饮壶”,那么出来的绝大部分是下图这件器物,因为它才是正宗的“伯(冬戈)饮壶”。

这件器物内底也有五字铭文:伯(冬戈)作饮壶。

“饮壶”是这件器物的自名。

这两件器物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一起出土的一对,造型大同小异。所以有研究者把它们都叫作“伯(冬戈)饮壶”。

不过左边较大有珥这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右边较小无珥的藏在扶风县博物馆。

(觯 饮壶)

那么饮壶和觯究竟有什么区别?从形制来看没有区别,只不过“饮壶”是铜器自名,而“觯”是后人命名。今天我们称为“青铜觯”的器物,并没有自名为“觯”的。“觯”是宋人给起的名字。

既然有自名“饮壶”,为什么不改“觯”为“饮壶”呢?一个原因当然是没必要。“觯”这个名称也已经使用上千年了,改名挺麻烦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就目前研究来看,除了自名“饮壶”的,还有几例自名为“(饮)鑵”。很可能这类器物的自名是“鑵”。又因是由青铜壶演变来的,所以也自名“饮壶”。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中期,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