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湖面泛着微光,湖滨别墅的栈道上,一个男人推着手推车慢悠悠地走着。微风拂面,似乎预示着这是一个惬意的假日。
忽然,他的步伐停下了——一只蜗牛正在前方慢悠悠地爬行。
男人低头看了看,露出了一丝无奈的微笑,随即微微转动车轮,小心地绕开了这只毫不起眼的生灵。
善良的人,连一只蜗牛都不忍伤害。
编辑
几分钟后,他停在了一台旧木材粉碎机前。推车里的东西,这才显露一角。
是尸体。切块的尸体。
男人动作麻利地将一块块残肢投入机器里,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和一声声沉闷的震动,鲜血和肉块被搅成了一片,喷涌进湖水。
湖风依旧轻柔。
此刻,谁能想到这个温文尔雅的男人,刚才还在为一只蜗牛的安危费心,却毫无心理负担地进行了一场完美的“生态循环”?
这,就是德国剧《正念谋杀》的开场——一个荒诞与现实交织、轻松与残忍并存的故事,首播便引爆话题。它以一种近乎“爽文”的姿态,探讨了一个刺痛中年人的深刻命题:在生活的泥潭中,你会为了“平衡”放弃什么?
第一幕:一地鸡毛的中年故事的主角比约恩(汤姆·希林饰),是一名普通的律师。从外表看,他的生活无比体面:有房有车,妻女双全。
但只有比约恩自己清楚,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光鲜外壳。他的律师事务所,专为黑帮提供法律服务,既无道义,也无尊严。那些黑帮客户一个比一个难缠,颐指气使,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吝于给予他。
家庭呢?更是一团乱麻。妻子早已对他的冷漠无感,女儿则对他既失望又疏离。一次本该温馨的家庭晚餐,因为比约恩又一次的缺席,妻子不再掩饰失望,直接说道:“如果你永远没时间,何必要家庭呢?”
比约恩无言以对。
这样的生活,让比约恩身心俱疲。他的每一天都在为生计和责任奔波,可越努力,似乎就越失败。
第二幕:正念,还是“开挂”有一天,妻子递给他一张课程传单,上面写着醒目的标题:“正念修行——找回内心的平静”。
比约恩对这种“玄学”一向嗤之以鼻。他是个相信逻辑和法律的人,这些看似“心灵鸡汤”的东西,听着就很不靠谱。
但当你身处深渊时,即使一根稻草,也会显得充满希望。比约恩想,试试又何妨呢?
于是,他走进了正念课堂。
导师的声音很柔和:“正念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无论多么糟糕,只要活在当下,你都能找到平衡。”
比约恩一开始很抗拒,可渐渐地,他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正念练习像是为他的大脑按下了暂停键,让那些让他痛苦的工作、家庭琐事、内耗,都暂时消失了。
“活在当下,不带批判。”
这八个字,成为比约恩的信条。而他的生活,竟也因为这门课程,开始彻底翻篇。
第三幕:碎尸之后的“完美平衡”学了正念的比约恩,变得“开挂”了。
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他不再委曲求全,而是冷静地为自己争取利益;面对妻子的冷漠,他用专注而坦然的态度化解隔阂;甚至面对事业中的危机,他都能以一种惊人的冷静处理。
这就是“爽文”时刻: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
直到那一天,他接到一个“特殊任务”。
一个黑帮老大因为犯事,被警方追捕,无处可逃,只好钻进了比约恩的后备箱,要求他带着自己跑路。
换做过去的比约恩,他一定会妥协,甚至牺牲自己的时间与计划。但学了正念的他,却露出了一丝淡然的微笑。
“抱歉,我的行程是带女儿去湖边。”
于是,他开着装着黑帮老大的车,径直去了湖滨别墅。
几小时后,当比约恩和女儿愉快地度假时,那位被关在后备箱里的黑老大,因缺氧憋死了。
这下,麻烦大了。比约恩要怎么处理这具尸体呢?
正念的导师仿佛在他耳边轻声说道:“不要恐惧整体,只需专注于每一步。”
于是,比约恩回到家,取出电锯、刀具和防水布。他小心翼翼地将尸体分解成小块,装进垃圾袋,推着手推车带到湖边,喂进碎木机中。
机械轰鸣,碎尸喷溅。比约恩神情平静,如同完成了一次园艺修剪。
他做到了“享受当下”。
第四幕:当道德感“内耗”正念给比约恩带来了新生,但同时,也让他走上了一条令人战栗的道路。
一次,他手下的帮派成员抓到一个泄密的混混,为了撬出口供,准备对他进行电刑逼供。比约恩一开始有些迟疑,但脑海中导师的声音却再次响起:“忠于自己的意愿。”
“忠于自己”听上去光明正大,但此刻,它似乎又成为了比约恩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他最终选择无视混混的惨叫,冷眼旁观。
正念让他摆脱了内耗,却也让他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边界。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比约恩对身边人的“惩罚”方式,也愈发残忍。
一次,他的律所前台,一位喜欢挖苦他的老年女性,因嫉妒比约恩的成功,经常对他阴阳怪气。学会“正念”的比约恩选择了报复,但不是简单的吵架或辞退。
他将这位前台的家庭住址泄露给了敌对帮派。几天后,她的家中被投掷了手榴弹。尽管没有人员伤亡,但她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比约恩看着她崩溃的模样,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这种“职场爽感”,背后却是对人性的彻底漠视。
第五幕:爽文,还是警示录?《正念谋杀》看似是一部中年人“逆袭”的爽文,但其实,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警示录。
当比约恩一步步走向成功,他的“正念”却在潜移默化中剥夺了他的道德感。他的每一次胜利,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的每一次突破,都以牺牲伦理为代价。
而这不正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缩影吗?
现代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灵修课程,追求“平静”“平衡”和“放空”。这本身并无错,但如果让这些理念变成了“放弃思考”“逃避复杂”的借口,那是否会像比约恩一样,成为一个看似成功的“坏人”?
“平庸之恶”或许并不是故意为恶,而是懒于思考。就像纳粹军官艾希曼,他只是“遵守命令”,只关注手头工作,却从不反思这些工作的道德后果。
比约恩的成功,实际上是思考的缺失。他的“正念”不仅摆脱了内耗,也摆脱了良知。
或许,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与猪的经典诘问所言:
“成为一只快乐的猪,还是一个痛苦的哲人?”
比约恩的故事,便是这个问题的生动演绎。在《正念谋杀》中,他选择了成为一个“快乐的猪”,彻底抛弃了思考与道德,以一种机械化的平静姿态,游刃于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他的成功,代价是灵魂的泯灭。比约恩或许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幸福”——不再为生活中的一切琐碎和不公而焦虑,不再被自我怀疑与失败感折磨。
但这真的是幸福吗?
或许,比约恩的转变正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隐喻。在生活的高压与竞争中,许多人渴望摆脱内耗,寻求“心灵解脱”。然而,当“正念”被误用为逃避与剥离情感的工具时,生命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也可能随之消逝。
理智的盔甲,还是人性的枷锁?比约恩的经历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一层类似的“理智盔甲”?
我们总是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但如果这份平静以漠视他人、隔绝情感为代价,是否反而成了束缚我们人性与情感的枷锁?
《正念谋杀》用一种黑色幽默与冷峻的叙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荒诞。比约恩的成功是令人解气的爽点,但当观众笑过之后,剩下的却是深深的寒意与警醒。
也许,这部剧最终想告诉我们的,是正念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逃避,不是为了剥离情感,而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无常与痛苦时,仍然选择承担,选择反思,选择不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因为,真正的正念,不是活在一个无痛的真空中,而是在经历痛苦后,依然选择善良与责任。
就像那只被比约恩小心绕开的蜗牛。它或许爬得很慢,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向,从未停止。
不完全的终章也许,比约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结束。正如湖边的蜗牛,命运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观众们可能会期待一个清晰的终局,但生活中的我们,或许也在扮演着一个个“比约恩”,在平静与动荡、道德与利益之间不断摇摆。
在这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荒诞剧中,真正的终章,从来都不在荧幕里,而是在每一个正在思考的观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