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关心,其实在代替!这个微妙关键点严重影响内驱力

内驱力谈家教 2024-04-28 02:58:12

8-16岁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想做不执行,应付学习没动力……若要“根治”,(点击)!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动力。众多家长见证有效!()

太多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做成了“代替”!

我告诉你,这两者外在行为相似,但是内核却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有巨大差别!

这是我的落地咨询中,其中一个微妙而关键的点,一定要认真看完。

01

不求助,不协助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会不会去扶他?

反正我见到很多家长,这种时候会心疼地要命,立马上前去扶起或抱起孩子,有的还会跟孩子说“都怪这地不平整……”

事实上,如果他摔倒了,没有向你求助,你为什么要去扶他?这就是剥夺,是干涉,是替代和溺爱,是你自以为是,是自作主张……按这样的模式养育下来的的孩子,比较容易成为巨婴。

正确做法是:如果他没有求助,你就看着他,让他自己爬起来!

这就是“不求助,不协助”。

02

若求助,给协助

但是,如果他主动求助了,那我们要用另一种方式对待——要及时地提供温暖可靠的帮助。

这叫“若求助,给协助”!

只不过,具体怎么给帮助,非常有讲究。

之前有一次,我的孩子跑跑跳跳不小心摔倒了,他趴地上,一边揉着膝盖,一边眼泪打转地看着我,我知道,他肯定摔疼了(不然他会没事一样自己站起来了),同时,他希望得到我的关注和帮助。

于是我走过去,先是关心问候,再揉了一下他的腿,紧接着伸出我的手说:“来,爸爸扶你起来”,他抓住我的手,自己站起来了(但我根本没有用力拉他)。

是的,我没有用力,只是借手给他。为什么我不是整个拉他起来或抱他起来?

如果我双手把他抱起来,那就是他的困难和经历被我完全替代了,他是不费吹灰之力就站了起来,都是爸爸的功劳,而不是他自己的,他就缺少了这样一份克服困难的体验和成就感。

“给他一个手”,目的是让他感受有人支撑,有人关注,让他内心感到温暖有力,有勇气去自己面对困难,而不是事事都有依靠或有人兜底。

“直接把他抱起”与“只借他一只手”,其实只是很小细节上的不同,但是秉持这样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不论是独立性、勇敢性还是解决问题能力,我相信都要更强一些。

03

给“关心”和“协助”,而非“代替”

难道只有等孩子主动发话了,我们再去做出反应吗?

如果我们想主动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呢?或者如果孩子没有说,但是分明感受到孩子需要帮助(比如孩子没有开口,但是流露出渴求的眼神),那该怎么做呢?

那我们可以去给孩子“关心”。

只不过,你究竟怎么给“关心”,会决定传递给孩子不同的实际感觉(你具体说什么或做什么)……事实上,很多家长心里想着给孩子“关心”,但实际做成了“代替”。

像刚刚孩子摔倒的例子,如果孩子刚摔倒,孩没等孩子做出反应,你就冲上去直接把孩子抱起来,那就是自作主张地“代替”。

但是,如果你是走到孩子面前,跟孩子说一句,“哎呀,宝贝摔倒了,需要爸爸扶你起来吗?”,那这就是“关心”。

如果他说“需要”,那就按前面“给协助”的方式去做,如果他说“不需要”或者不吭声,那就“不管了”,在一旁看着他自己站起来就行。

这就是“关心”和“代替”的不同,很微妙但很关键,他们传递给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仔细体会。

04

你必须知道的微妙关键点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第一个,让孩子意识到他自己的力量,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比如自己站起来)。

第二个,让孩子知道,只要他求助,爸爸妈妈会给与帮助,成为一个敢于求助的人。现在其实社会上有很多遇到困难都不敢向别人求助,因为他从小就被别人拒绝,所以呢,他以为别人不会帮他,所以一定要求助,而且要及时帮他。

第三个,只是帮助孩子,不是替代孩子去做,你只能搭一把手。逐渐他会意识到,“如果我有困难求助,你只要给我一根救命稻草,我就能够站起来或把问题解决好”,这样的孩子就厉害了。

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不求助,不自作主张给协助,若求助,就恰到好处给帮助”。

其实很多关键而微妙的点,看上去很像,但其实造成落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想进一步解决内驱力问题,请关注公众号并参阅其他文章,或参与一对一落地咨询。

--

更多内驱力落地办法,请读下面文章,针对性地帮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这2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