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在艺术上存在多种缺憾,民国文人为什么指不出?

书生说文化 2024-09-24 14:30:34

《沁园春·雪》作为领袖毛泽东的代表性作品,虽然无论是在传唱度还是认可度上都是流传最广的旧体诗词之一。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篇家喻户晓的作品用文学的眼光从艺术上审视并非尽善尽美。

比如这首词作的题目是“雪”,但写着写着逐渐写成“咏雪”,再写着写着直接变成“咏史抒怀”。

再比如词是一种格律文体,遣词造句都要求合于平仄,严于格律,但这首词中颇有不合平仄,格律不严之处。

又比如词在最初诞生的时候虽然是文人们消遣的玩意儿,被称为“诗之余”,但是经过柳三变、苏东坡以及李清照和辛稼轩等人的努力逐渐步入了大雅之堂。

但是《沁园春·雪》在遣词造句方面,要么过于直白,如起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要么多歧难懂,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上面笔者所指出的这几种缺憾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建国前后,那些有着一定古典文学底子的“文才”和“大家”来说,更是一望便知的。那么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都指不出呢?

这些人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在部分网友中最具说服力的人物有领袖毛泽东的老朋友、诗友,“南社”著名诗人柳亚子、“国民党第一笔杆”,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陈布雷,还有就是我们最为熟悉郭沫若。

这些人无论其本身在古典诗词的创作方面成就如何,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他们的素养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他们不指出笔者上述的这个问题呢?这就不得不提《沁园春·雪》的发表以及流传背景。

1945年8月28日,应蒋介石之邀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遇见了自己20年前的旧相识、老朋友柳亚子,他们之间不仅是朋友关系,更是诗友关系,所以柳亚子见到毛泽东之后便向他索要诗作,于是毛泽东自己就将十年前做的一首旧词《沁园春·雪》书写相赠。

也就是说,柳亚子是《沁园春·雪》的第1个读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是这首词的第1个读者,也是这首词的第1个评论者,他说:

毛润之《沁园春·雪》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前唐小令,南宋慢词。

在这段话中,柳亚子直接将《沁园春·雪》抬高到了苏东坡、辛幼安的高度。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有文人相轻的传统,但是诗友之间相互揄扬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实。

作为毛泽东的旧相识,老朋友,面对此时此刻来到重庆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毛泽东,柳亚子自然不会用平仄格律、遣词造句上的部分缺憾来评判《沁园春·雪》。

我们再来看陈布雷。据说蒋介石看到《沁园春·雪》以后,随即就问身边的陈布雷:

“你看毛泽东这首词是他作的吗?”

陈布雷说:“是的!”

蒋介石又问:“你觉得这首词如何?”

陈布雷回答:“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

蒋介石听后,颇为失望的再一次追问:“难道就没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这里蒋介石也想要从词的音韵入手寻找《沁园春·雪》的不足之处,但是陈布雷却回答说:

“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诗作词应该算不上什么难事。”

有人就根据这段话说,《沁园春·雪》音韵上并没有什么问题,要不然陈布雷早就大做文章了。

笔者倒有不同看法,前面说过,当时毛泽东是以政党领袖的身份就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来与蒋介石协商谈判的,作为国民党的首席笔杆,蒋介石的“文胆”,如果仅从诗词音韵,平仄格律去诟病一个政党领袖和政治家,恐怕不需要评论诗词,就会引起舆论大哗。

至于郭沫若,虽然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所谓的“通才”,但是身处中国社会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政治倾向,那就是坚定的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

所以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再懂诗词,也不会在重庆谈判这个重要的关口去评论《沁园春·雪》音韵格律、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多种缺撼。

综上所述,在《沁园春·雪》这场笔战中以柳亚子、陈布雷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民国文人并不是看不出、指不出这首词在文学方面的艺术缺憾,而是在那个关口没有谁会从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角度评判一个影响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人的诗词。

0 阅读: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