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财阀,韩国民众可有不少话要说。韩国十大财阀掌控着国家70%的GDP ,三星的影响力更是贯穿韩国人的生死。然而,就全球影响力而言,韩国财阀在日本财阀面前仍稍逊一筹。
日本有六大财阀集团,分别为三菱、三井、住友、劝银、富士财团与三和财团。诸如富士通、索尼、丰田、三菱重工、松下电器、朝日啤酒等,众多我们耳熟能详或不太熟悉的日本企业,大多源自这几个财团。
韩国人常说,人一生逃不过三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实际上,日本的情况也与之类似,日本20%的就业人口受雇于这六大财团,其涉足行业广泛,涵盖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
只是日本社会在财阀问题的处理上,比韩国更为妥善,所以日本人对财阀的厌恶情绪相对没那么强烈 。
日本经济全然由六大财团支撑,它们所掌控的财富约占日本总资产的60%。2021年,日本GDP达5.1万亿美元,六大财团的贡献量约为三个韩国的经济体量。日本人常感慨,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经济便一蹶不振,起初说是“失去的二十年”,可二十年过去,经济依旧毫无起色,如今又成了“失去的三十年”。
在反复的纠结与徘徊中,日本错失了互联网发展浪潮,又在电动汽车领域落后于人。但不可否认,日本经济底蕴犹存,尤其是日本财阀在海外广泛布局,在材料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日本众多企业对全球产业链影响深远,只是日本人极少参与胡润或福布斯排行榜的竞争,这就导致大家误以为日本企业实力不佳,这实则是个极大的误区。因为日本的大部分财富集中在财阀手中,而非个人。
这就如同大家都熟知马斯克是世界首富,却对其背后的投资集团知之甚少。日本财团亦是如此,中国人对财阀缺乏了解情有可原。
毕竟在近100年里,中国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资本主义世界里的那些旧时代产物,早已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点始终不变,即绝大部分财富都是几代人积累的成果,而跨越百年的财富积累往往离不开政治权贵的庇护,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普遍现象,日本也不例外。
现代日本始于明治维新,但日本财阀早在中国明朝时期便已声名远扬。以日本最大的财阀三井集团为例,其家族创业可追溯至日本元和年间,大约在1615年至1623年。最初,三井家族经营当铺,随后进军服装业与钱庄,积累了原始资本,进而将业务拓展至幕府的对公业务领域。也正是从那时起,三井家族与幕府集团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到了明治时期,三井家族果断站在天皇一方,大力资助维新派。随后,在官营企业私有化进程中,凭借政府资金,一举收购大量矿产、纺织厂和银行,一跃成为日本最大的政商混合体。日本最早的现代纺织工业,便是三井集团从英国引进棉花发展而来,这些原材料的海外采购也由三井物业负责。
早在1877年,专做中间商赚差价的三井物业就在上海开设分店,这比甲午战争还早了17年。由于当时日本尚未获得在华特殊利益,三井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并不顺利。不过,很快日本军方就找到手握大量资本的财阀,鼓励他们投资军工产业,为即将发动的战争储备物资。
起初,财阀们对军工产业兴趣缺缺,毕竟在当时,挖矿、金融和物流等行业利润丰厚,且他们对军工生产毫无经验。但随着军部反财阀情绪日益高涨,财阀为缓和与军方的关系,开始向军方提供大量捐款与贷款,并涉足并不熟悉的军工领域。三菱、三井等财阀便是从那时起,与日本军方紧密勾结在一起。
在随后的殖民时期,这些财阀表现得极为活跃。他们以综合商社的形式,渗透到殖民地的贸易、金融和物流领域,私下还为军方收集情报。尽管这些财团并未直接持枪上战场,但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却毫不留情。
二战期间,三菱集团负责为日本军方筹集资金、承担运输任务,同时制造军舰、飞机和大炮,大名鼎鼎的帝国银行便是三菱家族的产业。在二战中,三菱集团为日本军方制造了1.7万余架军用飞机、114艘战舰以及4600多辆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激烈对抗的零式战斗机,也出自三菱集团之手。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的100多年间,日本高层与这些财阀相互联姻,早已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利益网。因此,日本政坛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一些人既是政府高官,又是横跨多个行业的财阀大佬,彼此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宛如贾府大院中的复杂关系。
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发现日本除了国民性格扭曲之外,还有两样事物极不正常,一是海军,二是财阀。战败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百姓普遍食不果腹,生活水平与当时的中国相差无几,可这个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以及富可敌国的财阀。在美国人眼中,改变国民性难度极大,且涉及日本的文化结构,属于庞大的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改造军头和财阀则相对容易。
美国人行事向来雷厉风行,麦克阿瑟抵达日本后不到一个月,便迅速制定了对日本的改造措施,首要目标便是在二战中出钱出力的财阀集团。就这样,历经数百年悄然发展的日本财阀,被迫开启自我肢解进程。
母公司被拆分,财阀家族成员被逐出,管理层的股票和财产全部被冻结。战后的三井、三菱,虽名字得以保留,但与家族的关联已微乎其微。
按照麦克阿瑟的计划,除改造财阀集团外,还需对日本政坛进行彻底大换血。然而,很快便发现此计划难以实施。一方面,日本人长期处于阶级统治之下,对美国式民主极不适应,社会秩序迅速陷入混乱。另一方面,冷战不合时宜地爆发,日本的战略地位陡然提升,美国欲将其打造成远东地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
于是,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财阀集团解体进程进行到一半,突然又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而日本的官僚体系不仅未被更替,甚至还启用了一批甲级战犯。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作为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之一,本应被清算,结果不仅被释放,还出任政府高官。
从1945年到1951年,日本政府历经近6年的拖沓,才正式宣布财阀解体完成。但事后统计显示,原本要求分割的325家大企业,最终仅有11家被正式分割,占比不到总数的4%。
前文提到,日本官僚集团与财阀早已结成利益同盟,所以这些人恢复职位后,便伺机帮助财阀重回商业舞台。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武装日本,三菱等军工企业又被安排了生产任务。三井集团原本已被美国人折腾得濒临崩溃,随后在日本政府的暗中协助下,悄然回归,如今仍是财阀界的领军者。
当然,财阀直接控制企业的传统模式已无法继续,他们转而采用定期集会的方式掌控董事会。例如,三菱每月第二个周五组织的“金曜会”,表面上是集团内部公司社长的聚餐,实则是财阀召开的内部董事决策会议,不过是换了个形式,继续牢牢把控企业控制权。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财阀们迅速扩张,很快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垄断集团。我们知道,垄断形式多种多样,日本财阀属于垄断组织的高级形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康采恩”垄断,即利益共同体。多个不同行业的大公司,以实力最强的垄断企业为核心,通过持股的方式对成员企业进行控制。
在日本财阀集团中,贸易公司堪称“现金奶牛”,旗下银行则为产业扩张提供资金支持,物流企业负责产品运输,形成了一个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多数需求基本可在内部得以解决。
或许有人会问,若出现新的需求,集团内部无法满足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孵化新公司来满足需求。丰田汽车便是三井集团砸钱培育出来的企业。丰田的前身只是一家纺织机厂,属于三井物业的旁系子公司,二战期间开始生产军用卡车。
然而,车还未售罄,日本便宣告战败,丰田一度陷入经营危机。好在有三井银行持续注资,丰田才勉强撑过难关,直至朝鲜战争爆发,获得美军订单,才得以清理库存。在丰田汽车构建全球销售网络的过程中,三井物产给予了极大助力,可以说,三井物产是丰田汽车全球战略的重要推动者。
这种内部自我满足的模式,一方面促使财阀规模愈发庞大,另一方面却抑制了社会的创新活力。在日本,流行一种渐进式创新,即在局部功能上进行小幅度改进。社会主流追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将人力的剩余价值压榨至极限。
对于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而言,无论是资金还是资源,都难以与财阀的后代竞争。一旦他们崭露头角,很快就会面临被收购或打压的命运。如此一来,与其辛苦创业遭受挫折,不如踏踏实实地进入大企业工作。
正因如此,整个日本社会犹如一潭死水。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归根结底是财阀们封锁了社会的上升通道,使得经济蛋糕难以继续做大。近年来,日本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本质上只是在探讨如何重新分配蛋糕,但由于日本特殊的门阀结构,政治家们只能在经济改革中进行一些小修小补,始终不敢对财阀集团动真格。
一直以来,日本经济存在两大痼疾:一是日本社会的人口危机,二是美国对日本的国防限制。如今,日本的老人纸尿裤销量超过婴儿纸尿裤,这表明社会消费需求并未大幅减少,但劳动力却日益短缺。要知道,一个国家若要维持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至少需要4000万劳动力。2022年,日本劳动人口刚过6000万,照当前人口下降趋势,不出20年,日本将难以支撑现代工业体系。
此外,美国对日本国防的限制,实际上也限制了其军事工业的发展。日本民用制造领域的产业升级空间已趋近饱和,而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更是让日本制造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日元持续贬值,根源就在于出口贸易的持续下滑。日本政治家们绞尽脑汁想要重建军队,实则是为了打破武器出口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的财阀觊觎军工产业的丰厚利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社会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好在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更换几任首相、修修补补,勉强维持局面。但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日本赌上国运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国家债务甚至突破1250万亿日元,约合9.4万亿美元。
显然,日本政府已无法再这样得过且过,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日本近期又开始蠢蠢欲动。只是历史的惨痛教训并不遥远,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始终笼罩在日本列岛的上空,警示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与后果 。
文本素材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