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老人帮忙带娃,最好在这个年龄段退出

月下一人独舞 2024-09-19 10:04:03

如今社会,想要供养一个家庭,外加养育后代,单单只靠丈夫或者妻子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现在的家庭模式一般都是夫妻双方都需要外出工作,孩子就只能交给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带。

这种养孩方式,解放了父母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赚钱养家,夫妻双方共同支撑起家庭的开支。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孩子,基本是从孩子出生前,甚至是宝妈在怀孕的时候,就已经同长辈住在一起了。看似多了几个人在家庭中帮衬着,那些琐碎的家务事也有人帮忙分担,但实际上,在养孩子,教育孩子这个方面,让老人过多的参与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家里的老人们,可以在日常的时候,帮忙做做饭、洗洗衣服、照顾一下家里的生活,

但由于生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对于教育的意义、观念、态度、方法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让老人带孩子,并不是年轻父母一劳永逸的捷径,反而是在教育孩子上可能存在的阻碍。中国的老话总说“隔辈儿亲”,意味着,老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女与教育自己的孙辈时,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家里的老人,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反复叮嘱,不能冷着了,不能热着了,也干过在大夏天,30度40度的天气里,给孩子穿的严严实实的,父母一说用不着,老人就开始反驳“那不是吹着空调”嘛。

对于后脑勺的形状,老人也和年轻父母之间有着一场较量。老人们总觉得扁头睡得好看,所以强制性让孩子睡扁头,被制止了还生气,认为年轻父母们不懂乱说。类似于这样的双方观点的碰撞,在一个家里总会上演无数次。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宠溺式教育展现的更是淋漓尽致。老人带孩子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不会给太阳”的状态,不仅格外顺从孩子,还会在年轻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树立规矩的时候出来破坏气氛,护着孩子不让父母教育。

本应正是学规矩,学知识的阶段,硬生生让老人们树立起了“保护伞”。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有意识,在渡过初期手忙脚乱的阶段之后,要渐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拉回到自己的手里。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骄纵、暴躁、固执的小孩,就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放手,逃避,让老人们再次操心,还嫌老人的教育结果没有达成你自己的期望。

一般来说,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只需要在初期的一到两年内,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启蒙孩子的语言技能。这个时候的孩子内心也会逐渐对老人充满依赖,等到了3岁后,父母如果还没能接过照顾教育的重任,那么在之后孩子也很难再树立一个依赖对象。所以,老人帮忙带娃,最好是在3岁以后逐渐退出。让父母接受孩子的全面教育,不仅是生活技能上的琐事,如:穿衣、吃饭、消费;或是情绪人格上的塑造,又或是学习知识的填充。从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树立起父母想要教给孩子的规矩或想传输表达的内核。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曾反复强调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孩子的社交、情感和认知发展等方面,最早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早期的依恋关系。

因为这个时期的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幼儿提供了探索世界的安全感,让他们更加有信心的面对以后的生活,这就是著名的依恋理论。

这个理论也很明显的表达出,孩子的幼时的各方面塑造都是极为重要的,会对长大以后的他的人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让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想法发展,就一定要抓住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父母同老一辈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真的有着巨大的不同。老人在面对孙辈的时候,更多的是一个强势的被依赖者的形象,因为只要孩子有需求,老人不会顾及是否合理,只会爽快答应。而年轻的父母们更多是一种弱势的依赖者形象,会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孩子帮忙递个小物件、对着孩子撒娇等等,是一种反向的教育方式。比起老人的大包大揽,年轻父母更像是将孩子当成了一个同等的大人,在进行对话。

这对于树立孩子的主人意识,帮助孩子进行独立成长,是十分有效的。但很多老人并不认可这种行为,所以如果这时候老人还没放下教育孩子的重任,就极易与年轻父母发生矛盾,伤害家庭感情。如果因为特殊原因,导致必须要老人教育小孩,那么最迟等到孩子6岁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脱离老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因为6岁是孩子即将上小学的年纪,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学习的不再是身边、家庭的小环境中的生活方式,而是需要学习如何与集体、他人、甚至自己交流相处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但新的生活环境不再是单一的家人,有着更多的陌生面孔,这个时候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在集体的环境融入并学会成长。同时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的帮助也是远远大过老人的,更能够让孩子习惯学习、集体的生活。

老人帮忙带娃是应该值得感谢的,正是因为有了老人的加入和帮助,在初期才让年轻父母显得不那么手忙脚乱。但老人帮忙带娃也是值得注意的,年轻父母应该及时加入孩子的教育团队中来,将自己想要传输和根据现代社会所学习到的经验,传输给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最初都是空白,他的成长表现反映的是父母家庭的影响,所以不要认为孩子的瑕疵是他自己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父母的。

1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