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发现从未披露的秘密

夏岚清风说事阿 2025-01-15 18:05:53

1974年,骊山的一个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兵马俑就此重见天日。

如今被发掘出来的兵马俑已经壮观到令世人震惊,也更让人好奇,真正的秦始皇陵该是如何的恢弘璀璨?

然而,我国目前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好在研究并没有停止。

尤其在1996年,中德两国联手,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的一角......

前247年,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评价嬴政:

“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可知嬴政如何重视享受,正是这样一个人,在即位次年,便开始修建陵园。

据史书记载,嬴政的陵墓由李斯设计。

征召72万人施工,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历时39年完成。

这是怎样庞大的数字呢?

以胡夫金字塔为参照,秦始皇陵的修建人数约是胡夫金字塔的八倍,修建时间比胡夫金字塔多八年。

如此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从秦始皇陵完成,到现在已有两年多前的历史。

在这期间,无数帝王的陵墓被盗墓贼或考古学家毁于一旦,但秦始皇陵却依然耸立。

这更让人好奇它的内里乾坤。

然而,我们现在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不允许再发掘帝王陵。

秦始皇陵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自然更不能被冒险。

那么能否在不挖掘的情况下,看到土层下的建筑呢?

1996年,中国和德国的专家决定合作探索秦始皇陵.

采用的先进的核磁扫描,在不破坏皇陵的基础上勘探内部结构。

这次勘探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专家发现,在封土之中存在一个大概有三十米左右的、呈九层阶梯状的梯形建筑,并且上面还有覆盖瓦片的木质建筑。

关于这点,《汉书》中有相关记载:

“秦始皇陵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核磁图像看不清楚建筑的具体细节,但证明秦始皇陵内部的确恢弘壮阔,算是佐证了汉书的记载。

而若汉书记载完全真实,那么陵墓里的景象该是如何可叹?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对秦始皇陵“下彻三泉”的记载并非孤证,《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说: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如果秦始皇的棺椁真的埋葬在如此深度,那么是如何解决地下水渗入的问题呢?

据说是在地宫周围用巨量的青泥膏和黄土垒造了“防护墙”,而这样的技术在那个时代堪称领先世界。

其次,发现秦始皇陵内的确有大量水银。

《史记》记载: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专家们在勘探过程中,通过对皇陵周围的泥土进行检测。

发现区域内泥土的汞含量达到正常泥土的几十倍,而这些汞正是地宫的水银挥发后蔓延至封土的。

并且不同区域封土的汞含量有明显差异,东南、西南含量尤其高。

而这两个位置恰好对应渤海与黄海的位置,倒也契合“以水银为大海”的记载。

在古代,汞的提取并非易事。

但联系秦始皇陵的规模,陵墓的水银恐怕有百吨之多,秦始皇是如何得到的呢?

如果一切推测属实,或许对认识中国两千年前的工业文明,有突破性的发展。

最后,地宫城墙有破坏痕迹,大概曾有人试图盗墓。

在许多史料里,都有秦始皇陵被盗的记载。

但学界一直保持怀疑,因为墓道的泥土并没有被破坏的痕迹。

但这次探勘,却发现宫墙并不完整,又为猜测蒙上了一层阴影。

幸而皇陵在设计之处,大概就预料到可能有歹徒来窃取财物,所以宫墙极厚。

即便有盗墓者来过,也极可能没有成功。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缔造者。

后人对秦始皇无论是褒是贬,总是怀有深沉的情感的。

所以对他的关注从没停止。

然而,与其让他的陵墓被破坏,不如就让它继续沉寂下去吧,继续沉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