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战犯语惊四座:我老韩要不是出意外,现在高低也是开国大将

同巍聊历史 2024-05-28 14:08:34

在影视剧《特赦1959》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一幕:

这天,功德林的战犯又聚在一起开“座谈会”,讨论莱芜战役和济南战役战败的原因。

叶立三把原因全部归结到陈诚身上,而黄维则认为何应钦才应当负主要责任,双方对此争执不下。

就在这时,坐在旁边沉默不语的王耀武起身说道:

“五万兵力,三天就被打垮了,就算是五万头猪,三天恐怕也抓不完吧。”

他的这句话,其实在暗讽李仙洲对陈诚战术的盲目服从,否则按照他此前的计划,说不定与解放军还有一战之力。

而因为此事,负责打饭的王耀武事后怄气,竟不给李仙洲打肉。这一戏剧性的场景还被沈醉记载在回忆录中。

而像这样的座谈会,在功德林中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他们聊起抗战往事时,便会纷纷提及自己曾经的辉煌成就。其中,就有一人突然冒出过这样一句话:

“我老韩要不是发生那次意外,起码也是个开国大将。”

众人听后纷纷摇头,表示不信,而当“老韩”道出原因后,众人才恍然大悟。

那么这个“老韩”究竟是谁?他又为何这么说

功德林前世今生,改造犯畅谈吹嘘

说到功德林的起源,要追溯晚清末年的“京师习艺所”。

这本是一处庙宇建筑群,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其历经战火洗礼,后被段祺瑞改造成一所监狱。

北洋军阀覆灭后,该处继续作为国民政府监狱存在,曾有大批我党先驱和革命人士被囚禁其中。

诸如李大钊先生就是在这里被张作霖杀害,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此处被公安部接管,并改名为“北京战犯管理所”,俗称“功德林一号”。影视剧《特赦1959》就是以其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的。

从1949到1960的十年间,功德林先后关押100多名国军高级将领,其中就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陈长捷、廖耀湘等著名将领。

尽管这些人曾为老蒋鞍前马后,甚至大肆剿共,残忍杀害革命烈士,但最后毛主席指示:

“杀掉他们也无法解决问题,倒不如让他们改造后出来,给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就这样,他们开始在这里接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改造和洗礼。

1955年,大授衔顺利进行,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功德林。

这天,昔日国军将领又开起“座谈会”,并顺着授衔这件事,回想起各自当年抗战的英勇事迹和辉煌成就。

杜聿明先行说道:

“说起当年抗战,我们陕军可谓是贡献巨大,长城抗战、入缅作战、昆仑关战役,哪个也没有怂过。”

其他将领也纷纷踊跃发言,诉说着各自率领部队英勇抗战,当年意气风发的经历。

宋希濂说道: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滇西会战,打鬼子,我们湘军也从没有落伍过。”

紧接着,范汉杰、王耀武等黄埔系将领也纷纷加入“吹嘘”的过程中。

听到王耀武的讲述后,一向看不惯他的黄维直接出言讥讽道:

“王司令如果当初没在谭家桥围剿红军,说不定前几日的大授衔里,也有你的名字。”

王耀武听后,怅然若失,顿时没了刚才的那般神气。

一旁的沈醉沉重地叹了口气,随后感慨道:

“要不是当初执意选择国民党,或许我今天也能混个解放军的中将或上将当当。”

其实,沈醉这样说是有缘由的,因为他的初恋女友便是创作出《延安颂》的莫耶,是我党的一位老革命女作家。

他如果当初选择和莫耶去陕北,或许很有可能成为我党的一名优秀将领。只不过后来二人因为立场问题还是分道扬镳。

众人谈天说地,聊得不亦乐乎。就在这时,角落里有位少言寡语的人轻咳两声,随后说道:

“好汉不提当年勇,要不是我老韩当年出了意外,如今最低也是个大将。”

众人听罢,怔了一下,顿时哄堂大笑。黄维当即笑着问道:

“原来是韩浚老学长。也对,在座的黄埔一期生中当属您的年龄大、资历老,我们敬您一声老大哥。

但是您这授大将的底气是从何而来?”

韩浚不以为意,随后侃侃而谈起来:

“你们可知,毛主席是怎么起家的吗?”

“这谁人不知,秋收起义嘛。”王耀武说道。

“没错,那你可知,领导秋收起义的人,除了主席,还有两个人。”

众人面面相觑,示意韩浚继续讲下去。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是我的小师弟卢德铭;而副总指挥,就是我韩浚!”

听到这儿,屋内已经彻底鸦雀无声,就连黄埔的同学们,似乎也感到莫名其妙,他们都在等着韩浚娓娓道来。

韩浚早年革命经历,起义背后那些事迹

韩浚出身没落官僚家族,其祖父曾在清廷为官,到他的父辈时家道中落。

所幸父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所以韩浚自幼便饱读经书。后来,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县城重点中学。

也是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先进革命思潮,心中的革命火苗逐渐蔓延开来。

那年,他果断拿起剪刀,剪掉自己头上的长辫;也是在那年,他不顾父亲反对,只身投入革命队伍,加入反清的浪潮之中。

他干过革命,反过大清,于动荡之中摸爬滚打,探索其心中的那份坚定。

1924年,黄埔军校招录一期生,韩浚立即报名,并以第71名的最终成绩被录取。

虽然他的成绩算不上特别出色,他本人在黄埔的历史似乎也不像“黄埔三杰”的名号那般如雷贯耳。

但韩浚十分珍惜此次机会,他在这里广纳好友,拓宽眼界,并和同宿舍的陈赓结识。

也是在这一时期,韩浚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韩浚和陈赓被派去苏联进修学习。在那里,二人迅速成长,也见识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按照原计划,他们可以进入苏联红军学校继续学习。

但北伐战争的开始使得计划中断,二人被迅速召集回国,并在上海和江苏从事地下工作。

后来,韩浚在叶挺的介绍下进入张发奎部队,负责警卫工作。

当时,张发奎让韩浚为其招募一批新兵,为成立教导团做准备。

结果韩浚很快就给张发奎招来500多名新兵,甚至还拉拢到后来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在二人的共同筹建下,这个教导团迅速成型并步入正轨,很快便投入作战。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在即。这天,叶挺突然找到韩浚说道:

“老韩,我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决定交予你们,那就是不久之后五大的保卫工作。”

韩浚拍了拍胸脯:

“没问题,放心交给我。”

回去后,他细致地把参会名单挨个捋了一遍,并制定具体的保卫方案。

韩浚将保卫队伍分为两拨。一部分士兵全副武装,驻守会场;另一部分则身着便装,隐秘潜伏在与会人员之中。

对于入场人员,必须仔细核对证件和名单,严格搜查衣物,直到确认代表身份后方可入场。

在韩浚的安排下,五大顺利召开,事后他还受到毛主席、董必武等与会代表的称赞。

当时,国内形势复杂严峻。尤其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发奎投汪反蒋。

再加上他的许多骨干将领多为共产党员,所以张发奎表面上宣称东下讨蒋,但已经暗自准备班师回粤。

但由于招兵工作还没有完成,警卫团被留下等待最后一批新兵入队。

就在这时,南昌起义爆发,韩浚当即和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商议,决定脱离张发奎,支援起义军。

可是等到他们出发后,却突然得到消息,起义部队已经离开南昌,南下广东。

与此同时,张发奎得知他们叛乱的消息,怒火中烧,立即派遣兵力前来追击。

韩浚和卢德铭率领部队紧急转移,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湖南省委取得联系。

湖南省委指示:

“希望他们只身与南昌起义部队会合,并继续领导革命。”

但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自己一手建立的警卫团。

正当二人举棋不定时,湖北省委负责人向警予找到他们:

“由于当前局势尚不明朗,你们难以和起义部队取得联系。希望你们回归原部队,并为正在筹备之中的秋收起义积蓄力量。”

经过湖北省委讨论研究,最终决定任命卢德铭为秋收起义总指挥,韩浚则被任命为副总指挥。

至此,差不多便可解上文之谜,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韩浚领导秋收起义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可偏偏意外还是出现。

不幸被捕受蒋笼络,舍弃信仰沦为鹰犬

当时,为和秋收起义的大部队顺利会合,向警予建议他们兵分三路,即辛焕文、韩浚、卢德铭分别率领一小队人马,最终在崇阳的秘密联络站联系。

辛焕文先行到达联络站,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处早已被国军占领,而他们也在和敌军的英勇对战中牺牲。

此时在路上的韩浚自然不知前路发生什么,而等到他们抵达联络站后,很快便警觉地发现此处的异常。

韩浚通知其他随行二人分散转移,但这一行动还是被敌军发现。

在逃跑的过程中,其他两名士兵被敌人子弹命中,不幸牺牲。韩浚则由于躲到一位农户家中,侥幸躲过一劫。

为感激老农救命之恩,韩浚送给对方10块银圆。但没想到这个老农竟是个贪得无厌之人。

他猜测韩浚可能是国军重金悬赏的“罪犯”,便趁着韩浚晚上睡觉的功夫,偷偷跑到当地县政府告密。

结果天还没亮,韩浚就被警察抓进通城县监狱。

但在被捕期间,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是一名商人,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

两个月后,他通过一名妇女联系到时任武汉绥靖公署副官长的朋友曹世杰,才得以获释。

但等到韩浚出狱后,已经彻底和党组织失去联络,就连秋收起义也早已结束。

由于此时的反蒋斗争异常激烈,他便只身前往上海,和邓演达等人成立“黄埔革命同学会”,公然反抗蒋介石。

结果在1931年,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并在各地大肆逮捕共产党员,邓演达和韩浚也未能幸免于难。

邓演达直接被敌人杀害,韩浚则再次被捕入狱。

老蒋专门命人将韩浚押到南京,非但没有折磨他,反而对其“以礼相待”。

蒋介石许诺他,只要他肯为自己效力,从此便可高官厚禄,享尽荣华。

见韩浚不为所动,蒋校长便打起感情牌:

“你们黄埔学生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都怪我领导不力,才使得你们分道扬镳。现在革命形势严峻,亟须你们团结起来。”

随后,老蒋还说道:

“你是我的学生,自然也是我的嫡系血脉。你放心,只要你肯回来,必定予你重任。”

其实此时韩浚的内心已经极尽矛盾。

但一想到自己被南京软禁半年,党组织却未能施予营救,韩浚被老蒋的话说得有所动摇。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韩浚最终选择背叛组织,投靠蒋介石,成为其手下鹰犬。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就清楚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韩浚领导的73军在莱芜战场频频失利,而他自己也在逃跑过程中被俘虏。

建国后,这些战犯被分批送进功德林,接受改造。

1975年,最后一批国民党战争罪犯改造完毕后释放。

这些人有的身居要职,服务人民;有的则卸甲归田,颐养天年。

直到1986年,功德林监狱被拆除。至此,这座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寺庙建筑群,也完成了其自身的使命。

结语

回过头来,纵使当初韩浚投靠蒋介石,但他最后的成就也不过是一届军长。

和他同期的黄埔同学相比,诸如杜聿明、胡宗南等已经身居战区司令,此等身价,尚有差距。

我们不否认韩浚这位早期革命将领做出的贡献,如果没有意外,他确实是领导秋收起义的人选。

但最终,他没有坚定信仰理念,在危难之际投靠蒋氏,那次“意外”不应该成为他“呈堂证供”的依据和理由。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2 阅读: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