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旦孟遏云:遭军阀囚禁强占,狱中被折磨刺字,数次自杀求死

雾意岛与 2024-11-20 22:37:32

在风云激荡的民国年代,戏曲舞台上曾有这样一位秦腔名伶,她以出众的才华开创了"孟腔"艺术流派,却因美貌与才情,多次落入军阀权贵的魔掌。她在牢狱中遭受非人折磨,被刺字在身,数次寻死无果。她的人生,仿佛一出悲喜交织的大戏,在乱世中辗转沉浮。她就是秦腔名旦孟遏云,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戏曲天才。当她站在戏台上,用婉转动人的秦腔唱腔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时,谁又能想到,这位容颜绝代的名伶,竟在台下经历着比戏文更为悲惨的命运?她的人生际遇,究竟如何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一、戏曲世家与少年成名

1923年,陕西三原县城隍庙附近的一个戏曲世家迎来了新生命的降临。这个女婴就是日后震惊陕西戏曲界的孟遏云。她的父亲孟光华是西安易俗社的台柱子,以须生闻名,不仅在舞台上以表演《三击掌》《三对面》等剧目而扬名,更是当时陕西戏曲界少有的识文断字之人。

在那个年代,戏曲演员的家庭多半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孟遏云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各个剧团之间辗转,耳濡目染间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岁时,她已能模仿父亲的表演,哼唱一些简单的唱段。孟光华见女儿天赋异禀,便开始亲自教导她基本功。

秦腔的学习过程异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年幼的孟遏云就要开始练习腿功。她要扎马步一个时辰,然后在院子里来回踢腿、跑圈。为了练好身段,她要顶着重物一遍遍练习转圈、下腰。最令人煎熬的是练嗓子,冬天要站在及膝的冷水中,一遍遍地发声。即便如此,孟遏云从未叫过一声苦。

在1930年代初期,秦腔界仍然禁止女子登台。即便是相对开明的易俗社,也不愿打破这个陈规。孟光华为了给女儿创造机会,只得离开易俗社,带着全家去往乡间搭台演出。这段经历成为孟遏云最宝贵的学习时期。她跟随父亲的江湖班子走遍陕西各个乡镇,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1935年农历七月十五,三原县城隍庙举办庙会。这天,十二岁的孟遏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首次正式登台。她选择了《白蛇传》中白素贞的选段。当她以清亮的嗓音唱出"奴本是峨眉山白蛇修炼"时,台下的观众都惊呆了。从未见过如此年轻的女子能将秦腔演绎得如此动人。这场演出后,孟遏云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三原县。

随后几年,孟遏云的演艺事业迅速发展。她创造性地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秦腔的阳刚气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玉簪记》《麻叶庄》等剧目中,她的表演打破了传统男旦的表演方式,开创了全新的"孟腔"流派。到1937年,年仅十四岁的孟遏云已成为陕西最炙手可热的青年演员,不仅在乡间演出,还多次受邀在西安城内的大戏院登台献艺。

这段时期,她还得到了秦腔大师李正敏的指点。李正敏惊叹于这位少女的天赋,亲自为她讲解了多个经典剧目的演绎要领。在李正敏的影响下,孟遏云的表演技艺更加精进,逐渐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

二、军阀魔掌中的沉沦

1938年深秋,正值孟遏云声名鹊起之际,马步青派人以"家中设宴赏戏"为由,邀请孟遏云及其戏班前往甘肃河州演出。作为"西北三马"之一马步芳的胞兄,马步青在甘肃河州一带拥有极大权势,以贩卖军火、走私鸦片起家,同时以收藏名伶、强占美人而臭名昭著。

这场在马府的演出从午后一直持续到深夜。演出结束后,马步青以"设宴款待"为由将孟遏云单独留下。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孟遏云被强行带到一处偏僻的院落。从此,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秦腔名伶便被囚禁在马府的深院之中。

在长达三年的囚禁生活里,马步青为了控制孟遏云,强迫她吸食鸦片。起初,孟遏云百般抗拒,但在暴力胁迫下最终难以抵抗。马步青还在她的手臂上刺下了"马府侍妾"的字样,这种带有羞辱性的刺字在当时是军阀们标记占有权的惯用手段。

囚禁期间,马步青虽然禁止孟遏云对外演出,但经常在府中设宴时令其登台献艺。每逢这种场合,马步青总会炫耀似的向宾客介绍这位"秦腔名伶"。在那些饭局上,孟遏云不得不强忍痛苦,用沾满鸦片气息的嗓音演唱《打金枝》《孟姜女》等剧目。

1940年春,马步青因军务暂离河州。孟遏云趁机向看守她的仆人哀求,谎称父亲病重需要回乡探望。由于长期的"乖顺"表现,看守对她的防范有所松懈,终于准许她在两名侍女陪同下返乡。

途经天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孟遏云趁着侍女熟睡之际,冒着大雨逃出客栈。她在暴雨中跋涉了一整夜,最终被一户农家收留。这户农家帮助她化装改扮,并为她指明了回陕西的方向。

然而,逃亡的路途异常艰险。为了躲避马步青的追捕,孟遏云不得不避开大路,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她时而藏身于山野庙宇,时而投靠乡间善良的百姓。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她终于回到了陕西。

但这并非苦难的终点。由于长期吸食鸦片,孟遏云已经染上了难以戒除的瘾症。禁断反应带来的痛苦让她多次想要寻死,但每次都被身边的人所阻止。这段经历也给她的嗓音留下了永久的损伤,原本清越动人的声线变得沙哑低沉。

此时的孟遏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女。虽然成功逃离了马步青的魔掌,但烟瘾的折磨和身上的刺字,时刻提醒着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段经历后,她暂时隐匿了行踪,在西安城郊的一个小庙里开始了漫长的戒毒过程。

三、艺术生涯的曲折发展

1941年初春,经过半年的调养,孟遏云终于摆脱了烟瘾的折磨。这一年,她在西安城外的关帝庙遇到了正在筹建剧团的老艺人张德成。张德成曾是易俗社的台柱,对孟遏云的遭遇深表同情,邀请她加入新组建的"三秦剧团"。

在三秦剧团期间,孟遏云开始对传统秦腔表演进行大胆改革。她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开打"程式,将原本以男性视角演绎的剧目重新编排。在《三娘教子》中,她一改往日男旦的表演方式,加入了更多细腻的动作和表情,使角色更具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1942年夏天,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正敏来到西安演出。在观看了孟遏云的表演后,李正敏对她的创新表示赞赏,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建议。在李正敏的影响下,孟遏云开始尝试将传统秦腔中的"二黄"唱腔与当地民间小调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孟派"唱腔。这种唱腔既保留了秦腔的刚劲,又增添了柔美婉转的特色。

1943年,孟遏云在西安城内的同乐园大戏院推出了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这部戏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在唱腔、身段和表演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在表现穆桂英挂帅的段落中,她将军旅生活中的真实细节融入表演,使角色更具说服力。这场演出轰动西安,连续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

为了培养新一代秦腔人才,孟遏云在1944年创办了"秦腔艺术传习所"。她打破陈规,招收女学员,亲自教授表演技巧。在教学中,她特别强调戏曲与生活的关系,要求学员们除了练习基本功外,还要深入民间体验生活。她的学生中,后来成名的有张玉玫、刘凤琴等人,她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孟派"的艺术特色。

1945年,孟遏云受邀与李正敏、马兰英等名家在西安大剧院联合演出。这次演出是当时秦腔界的一次盛会,集中展示了不同流派的艺术成就。孟遏云演出的《苏武牧羊》获得轰动性反响,她创新的表演手法影响了整个秦腔界对传统剧目的改编方向。

在艺术创新的同时,孟遏云也致力于秦腔剧目的整理和改编工作。她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改编了《杨三姐告状》《玉堂春》等剧目。这些改编既保留了原有故事的精髓,又加入了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使秦腔艺术更贴近普通观众。

1946年底,孟遏云组建了"三秦女子剧团",这是西北地区首个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秦腔剧团。她带领剧团深入陕西各地演出,将新式秦腔艺术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她收集了大量民间曲调和表演技法,进一步丰富了"孟派"艺术的内容。

四、艺术巅峰与重要贡献

1947年春,孟遏云成立"西北秦腔艺术研究院",这是当时西北地区首个专门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机构。她联合多位戏曲理论家,系统整理秦腔的表演体系,编撰《秦腔艺术集成》,首次将秦腔的身段、唱腔、道具运用等进行了系统化的记录和分类。

同年夏天,她在西安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秦腔艺术展演周",邀请陕西各地的秦腔艺术家齐聚一堂。展演期间,不同流派的艺术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孟遏云在展演中首次展示了她改编的新剧目《秦香莲》,这个版本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加入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1948年,孟遏云开始致力于秦腔音乐的改革。她邀请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对秦腔传统曲牌进行整理和记谱。在保持原有曲调特色的基础上,她尝试引入新的配器方法,使用西洋乐器与传统乐器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这种改革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最终被证明是推动秦腔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1949年初,孟遏云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村巡回演出。她率领"三秦女子剧团"走遍陕西各个乡村,不仅带去演出,还收集民间艺术素材。在这次巡演中,她发现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曲调和表演技艺,并将其融入到秦腔表演中。这次巡演持续了三个月,足迹遍及关中平原的数百个村落。

1950年,孟遏云在西安成立"秦腔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系统的戏曲教育课程。她打破了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建立了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基本功训练,还增加了文化课程和艺术理论课程。这种教育模式为秦腔艺术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文化素养的传承人。

1951年夏,她主持编撰了《秦腔艺术大辞典》,这是第一部系统记录秦腔艺术术语、流派、剧目的工具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历时一年半,收录词条超过三千条,是研究秦腔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1952年,孟遏云开始探索秦腔与其他剧种的融合。她与京剧、豫剧的艺术家合作,在表演形式上相互借鉴,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洪湖赤卫队》等新编剧目。这些作品既保持了秦腔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元素,开创了戏曲改革的新路径。

1953年末,孟遏云创立了"西北戏曲研究所",这是一个专门研究西北地区戏曲艺术的学术机构。研究所不仅关注秦腔,还对陕西境内的其他剧种进行普查和研究,为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晚年生活与艺术传承

1954年初,年近花甲的孟遏云在西安设立了"孟遏云秦腔艺术传习基金",这笔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但有天赋的年轻艺人。这一年,她还在西安城南的一处老宅中建立了私人戏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戏曲文物,包括清代以来的秦腔剧本、戏服道具和历代名家的演出记录。

1955年夏天,孟遏云组织了最后一次大型公开演出。在这场题为"秦腔艺术六十年"的演出中,她与多位徒弟同台献艺,展示了"孟派"艺术的全部精华。演出持续了整整七天,每天演出不同的剧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这次演出后,她逐渐减少了登台次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理论研究中。

1956年,她开始着手整理个人艺术档案。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早期在易俗社学艺时的笔记、各地演出的剧评,以及与其他艺术家的往来信函。这些资料后来被整理成《孟遏云艺术档案》,成为研究近代秦腔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1957年春,虽然年事已高,孟遏云仍坚持每周三次在"秦腔艺术教育中心"为年轻学员授课。她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表演要领。每逢重要节日,她都会组织学员到乡间体验民俗活动,让他们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

1958年,她主持编纂了《陕西民间曲调集成》,这是一部收录了上千首陕西民间曲调的大型音乐文献。在编纂过程中,她多次前往陕西各地,亲自采访民间艺人,记录濒临失传的曲调。这部作品的出版,为后人研究陕西民间音乐提供了宝贵资料。

1959年,孟遏云将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整理成《秦腔表演艺术论》一书。这本著作详细记录了她对秦腔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包括唱腔运用、身段设计、角色塑造等多个方面。该书出版后,成为秦腔艺术教育的重要教材。

1960年,她在西安城郊建立了"孟氏戏园",这是一座专门用于培养年轻艺术家的小型剧场。在这里,她为青年演员提供免费的演出场地和指导。每周日下午,她都会在戏园举办"戏曲沙龙",邀请各界人士前来观摩交流。

1961年冬,她开始撰写回忆录,记录自己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在写作过程中,她特别注重记录与艺术发展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部回忆录虽然未能完整出版,但留下的手稿成为了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直到1962年,她仍坚持每月在"秦腔艺术教育中心"举办一次示范演出,为学员们展示正确的表演方法。这些演出虽然规模不大,但每次都会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这一年冬天,她还组织编写了《秦腔艺术史料汇编》,为后人留下了系统的研究资料。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