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春 汪英伟
时光流逝,也许会模糊人的双眼,而老家承载乡愁的客家老宗祠,却让人魂牵梦萦。哪怕你走得再远,饱经沧桑的宗祠古建筑,就像布满皱纹的老母亲,总能让你找到家的存在。
——题记
在“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赣州会昌县,有一位年过古稀、精神矍铄的老者,因身怀“化腐朽为神奇”技能,而被当地民间尊称为“大师蓝礼玉”。蓝礼玉的“大师”身份,不是自吹自擂,也非浪得虚名,而是实实在在源于乡村民间口口相传,真可谓老百姓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尽管没有奖状或荣誉证书映射光环,他硬是凭借自身精湛的木工修缮传统手艺,与泥瓦建筑匠人等其他能工巧匠一道,团队配合默契,技艺珠联璧合,让分布在乡村的一些破败客家老祠堂重现雄姿,因而赢得四周相邻的普遍称赞。
(一)
蓝礼玉成为民间公认的“大师”,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
蓝礼玉于1952年6月出生在周田镇中桂村一个畲族农民家庭,打小聪敏好学,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看到小伙伴手中的新式木制小手枪、小喇叭之类的玩具,就能像模像样地一一复制出来,还能大方地与其他玩伴分享成果。
1968年学校毕业后,16岁的蓝礼玉根据父母的安排,师从于周田镇下营村木工师傅汪践昌。然而,尽管汪践昌师傅全套传承了父亲的好手艺,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传统木工技术,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却因师傅汪践昌只比小徒弟大13岁,也是年龄不足30岁的小伙子,在周田农机厂工作,还到广东梅州学习打谷机制作技艺,并且这段时间是周田雷公坝水库的技术负责人,还有很多收尾的工作要做,而正好汪君万从周田农机厂下放回到下营村,因此蓝礼玉更多时间却是跟随汪践昌之父汪君万学习全套木工技艺。汪君万在当地鼎鼎有名,群众都尊称他为“君万师傅”,功夫业务遍及周边乡村,他独自设计独自制作的“多功能木箱”,还在20世纪60年代就获得全国木工工艺比赛二等奖。名师出高徒,在3年学徒过程中,蓝礼玉潜心学习了农房、家具、古建、木雕等实用木工技术。出师后,蓝礼玉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揽活,从基础业务做起,秉承师父工匠精神,每一单活都力求功夫精到,逐步独当一面,赢得各个东家的赞许和好评。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快步发展的风口时期,此时的蓝礼玉已步入中年,无论技术还是经验以及心智都趋向成熟,终于获得了厚积薄发的机会。
1994年是蓝礼玉崭露头角的一年,这年冬季,坐落于周田镇霞河边上的“光前裕后”饶氏古宗祠决定重修,饶氏族人们将木结构的修缮交给了中桂村小有名气的木工师傅蓝礼玉。他从饶氏理事会了解到,“光前裕后”饶氏宗祠由清代历任万载、瑞金、泰和三县教谕,享誉赣南、吉安两地的饶光璧创建,已有200多年历史,以此为核心,形成了6大幢主屋4大幢附设建筑的规模宏大建筑群。这是在周田镇乃至会昌县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清古建筑,正值青壮年的蓝礼玉深刻认识到修缮好这座古宗祠的重大意义。为此,他对自己承揽的木结构修缮活,用心用情,面对宗祠的雕梁画柱、斗拱交错,为别具匠心的结构和工艺所吸引所震撼。在蓝礼玉看来,实施著名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也是自己欣赏琢磨和学习提高的过程,所以每一处木结构的修缮切入点,都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刀刀刻下去见到真功夫,精准落实,容不得自己有半点马虎。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蓝礼玉双手的老茧加厚了几分,整座宗祠的木结构以修旧如旧的风格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蓝礼玉师傅修缮祠堂的功夫从此饮誉乡村,一举成名。接着,1996年蓝礼玉应邀对筠门岭倒水湾朱姓“爱溪公祠”进行了修缮;1998年应邀对筠门岭石门楼“朱允公祠”进行了修缮。这几座都是文物保护单位,蓝礼玉师傅修缮祠堂木结构的过硬技艺得到了各自东家的首肯和慕名而来游客的广泛点赞。
时光跨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承、发扬更有需求和情怀。盛世撰史修祠,古老客家祠堂盛载着客家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古建的修缮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乡村各姓氏理事会积极组织族人启动宗祠、公厅修缮。蓝礼玉因古建修缮技术闻名会昌南片乡镇,包括周田、门岭、站塘、中村等乡镇的宗祠修缮纷纷请蓝礼玉师傅主持。
其中,具有特别影响力的当属2020年周田镇大坑村张姓“张铉公祠”的修缮,这是一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兵部尚书毛伯温题赠“诒经堂”牌匾,宗祠古朴宏伟,宗祠内的梁柱及连接处镶嵌的人物,瑞兽、花卉山水图,栩栩如生,大门上方梁柱歇山顶莲花如意斗拱,是这座公祠外观最耀眼最夺目之处,或隐或现的柱顶,拱托着斗,斗托着拱,像一朵一朵灿烂的莲花在巨大屋檐的阴影里,尽情绽放。这座宗祠已有480多年历史,虽历经多次修缮,却因时光流逝,风雨的侵蚀和虫蛀,让古宗祠总是看起来显得有些不堪重负,甚至有隐藏的漏雨处,部分木结构腐烂不堪,张氏族人们请来“大师蓝礼玉”主持木结构的修缮。蓝礼玉丝毫不敢懈怠,对每一个构件都悉心观察、潜心钻研、耐心施工,当作精美艺术品传世要求来落实,能保留则保留,要更换则更换,该修复则修复,关键部位都自己亲自动手,不允许自己的判断和整个修缮过程有任何差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蓝礼玉大师以精湛的技艺,化腐朽为神奇,让这座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古宗祠重现生机,巧夺天工,得到了文物保护专家的充分认可,称赞这座乡村古宗祠的修旧如旧修缮风格,可以作为修缮文物的示范点。从此,奠定了蓝礼玉的“大师”地位。
(二)
2023年冬,坐落于筠门岭倒水湾的朱姓“爱溪公祠”,时隔27年再次进行重修,朱姓族人依然选择了已是古稀之年的“大师蓝礼玉”主持木结构的修缮。蓝礼玉对这座宗祠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这次他又深一步了解到,这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文物,1932年6月的中央苏区时期,在这里召开了会昌、寻乌、安远3县党的活动分子大会,正式成立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为此,他又注入了一种更加厚重的情感,全神贯注修缮每一个细节,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这些年来,蓝礼玉主持修缮了包括4座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10座古宗祠,还参与了15座宗祠的新建,并收徒授艺20余人,其中出师能独立揽活16人。长期从事古建木结构修缮,练就了他温文儒雅的大师性格。
客家祠堂是会昌古建筑集大成者。客家祠堂是客家人家族文化传承、议事决策、祭祀之地,是客家农村红白好事办理的集中场所,也是远方游子抺不去的乡愁。祠堂建设因占地面积广、位置好、投资大。所以,只要基础还在,基本构架还在,无论保存现状好差,一般以原建筑修缮为主,很少重新开基新建,即便是新建,也是祠堂原址上按原有的式样进行重修。蓝礼玉说,古宗祠修缮最大特色和最基本的要求是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祠堂的形制、特征、结构。古建筑的修缮、新建,按照传统的习俗,是要请铁匠、石匠、木匠、泥瓦匠和小工,目前铁匠、石匠基本不参与古建的新建和修缮,或者说找不到这样的铁匠、石匠,所以主持古建筑修缮的便以木匠和泥瓦匠为主。木匠和泥瓦匠组成一个默契团队,既分工又协作,同心协力,将浸润于古建筑中修缮技艺之美呈现于世。
(三)
古建筑中的木结构修缮技艺,具有悠久传承的历史,每一个构建,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过程,都有需要共同严格遵守的规制和习俗。说起这些,尽管内容繁多,蓝礼玉很有耐心,而且思路十分清晰。原本并不是很健谈的蓝礼玉,说起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却是娓娓道来,甚至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他介绍,窗户、柱、线伏、梁、雕花、匾等等,均有规定的来源和去处,有比较精确和详实的系列数据,专业性比较强,读懂这些需要足够的耐心。囿于篇幅所限,重点择大门、上梁、出水下天门等三个依照传统习俗必须呼赞的关键程序进行介绍。
他有条不紊地逐一介绍:大门,是一座古建筑最重要的门面。选材上首选石材,规模宏大的古建大部分是石门框。木料次之,以红心、老、无空心杉木为佳,大门规格一般为宽3.6尺,高7.2尺或宽4.5尺,高8.1尺,宽5.4尺,高9尺,以九星算为吉。大门度水有格子门、木雕(梅、兰、竹、菊;春牡、夏莲、秋菊、冬梅;古装人物故事:如八仙过海等等)。
蓝礼玉接着说,不管是石门框还是木门框,门页都是杉树木板,四块门面直梆、四块柱方,要特别注意的是:梆和木板一定不能放反,尾要向上,柱方头要向左就大手片。有的用木门框、石门顶高9寸,宽1.05尺,长2.7尺,门坎高9寸,木门框座在门顶上面,门脑、过龙等材料也要做顺,头向左边,过龙两头要根据门的空间在两边要圆2个圆眼安装门页,中间2个长方形的方眼,安装进门垂,进门垂长1.25尺,大4.5寸结方,要抽线,有的雕花,雕乾坤等更美观。
上大门在传统习俗上,要择黄道吉日,先生、木匠、泥工各要呼赞。起大门木匠赞语:日吉时良大吉昌,起门时候正相当。门框登地位,门内纳千祥;门方荣附马,门内出凤凰。门对门峰生胜气,外有青山青流堂。一门五福科科中,探花榜眼状元郞。今日以我祝赞后,荣华富贵与天长。
蓝礼玉说,上梁取材十分讲究,取一桩三枝以上的木材,伐木日期要选择黄道吉日,木材取下后不能落地,阴干后,再择吉日吉时,请木匠制作,动手开工前要包红包给木匠,制作好后,再择良辰吉日上梁。上梁前,用9尺新红布包住上梁,上梁头、尾各锯下25-26公分用红布包裹好放置于上梁内空两头,上梁左边放一五谷种姓红布三角袋,上梁右边放一金银红布三角袋,两个红布三角袋用红绳系好挂于上梁两边。上上梁时,东家包好红包,分发给在场的所有人,并分发糖果,吉表丰衣足食。按传统的习俗,上上梁的先生、木匠、泥工先后呼赞。上梁木匠赞语:日吉时良大吉昌,上梁时候正相当,好时好日来上梁,禄马贵人到此方。梁头梁尾座梁上,集福集禄集千祥。梁头升得高高昂,梁尾升得万担粮。金珠玉帛满门贵,连科甲第状元郞。今日以我祝赞后,荣华富贵与天长。
最后,大师蓝礼玉介绍说,出水是祠堂主体结构竣工后的一项非常严肃的重要民俗活动,东家请先生、木匠、泥工下天门,先后呼赞。会昌南片乡镇在上厅天井边摆好高桌,敬放酒礼,由东家奉香,并由东家捉鸡给先生、师傅,并奉上红包一个,示意呼赞,红包大小目前为160元左右,先后由先生、木匠、泥工呼赞,结束后由泥工师傅宰牲,再将牲体向前厅屋顶抛出。下天门木匠赞语:值逢今日之良辰,贤东大厦来建成。大厦堂上新气象,福禄寿星下天门。吉星高照富贵发,五福降临人财盛。水流金阶上,点点是文章;水流金阶下,富贵在东家。老者添福寿,少者仕名扬。鲁班弟子祝赞后,荣华富贵与天长。
呼赞后,东家准备好一个米盘,要奉制3个红包,发给先生、木匠、泥工,作为米座钱,红包的大小目前一般为220元左右。呼赞结束后,东家给在场的所有人发红包,以图吉利。红包的规格一般为60-80元,先生的红包会高一点,木匠、泥工次之,其余人又次之。
晚上会办一出水席,席位安排非常有讲究,木匠首席,泥工二席,先生三席。出水席结束后,东家会包一个鸡公钱给先生、木匠、泥工。结账时,东家一般给点工的木匠、泥工“澎”工钱(虚工钱),开桩建脚、起门、放天井架、出水等日均要算“澎”工钱。
美誉长馨技艺精,宝刀不老浩气存。本文成稿期间,已是七二皓首之年的大师蓝礼玉又新接到了筠门岭镇白埠村的一处李姓祠堂修缮业务,正带领他的团队,快乐奔忙在墨线斧尺刀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