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晾晒而成,富平县的一“柿”情缘
富平柿饼制作技艺,是以当地生产的传统名优柿子品种“富平尖柿”为原料,经过清洗削皮、日晒压捏、捏晒整形、定型捂霜等多道工序精细制作而成。
几百年间,制作柿饼的老匠人,一直沿袭古法手作酿制柿饼,不添加任何辅料,只需要日晒风干,就能甜得“原汁原味”。富平杮饼有四个特点,即甜、软、糯、无核;肉多霜厚,入口即化,甜美入心。
技艺特点
工艺特征:富平柿饼制作技艺全程不添加任何辅料,只需要日晒风干即成,
但日间温度的高低,秋风的大小都是影响柿饼口感好坏的主要因素。气温高、风大,柿子水分散发的就快,容易变干,影响后期出霜,也会让柿饼失去糯糯的口感,匠人们会在晾晒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适时地挂上遮阳网,遮风幕布,控制柿子水分散发速度的同时也防止蚊虫及贪吃的飞禽。
工艺流程:
一个好的富平柿饼往往是从鲜柿采摘选果开始,再经削皮、吊挂晾晒、捏心、自然出霜、剪饼下架、回软潮霜、储存等多道工序后,才能变成食客舌尖上的原乡美味。
采摘:采摘下来的鲜柿子经匠人们一番挑选,那些个头均匀、颜色亮丽的大尖柿就成为柿饼的原材料。吊挂晾晒:挂晒的过程,一般要经过长达48天左右的时间,
捏心:捏心是一道纯手工操作的工序,一颗柿饼往往需要经历三遍捏心,才能成就软糯的口感。第一遍双手轻轻用力,均匀揉捏柿果,不能用力太大,以免捏破外皮,就会影响外观;2-3天后,悬挂的柿果表面逐渐干燥,并出现皱纹。
第二遍捏时用力要比第一遍大些,要将果肉的硬块全部捏软;2-3天后,果面出现粗大皱纹。
第三遍要选择晴天或有风的早晨进行,将果面捏扁,果肉捏软,并及时捏扁整形自然出霜:随着时光的流逝,体积已缩小不及新鲜柿果1/3大小的吊柿饼,逐渐析出了雪白的柿霜。自然结出的柿霜,不均匀的覆盖在柿饼上,这个时候,匠人们就知道柿饼可以下架了。
剪饼下架、回软潮霜:架后的柿饼,需要再次经匠人之手,修剪掉多余的柿蒂和柿柄,然后再放入陶罐中存储几日,匠人们把这一道工序称之为回软潮霜,也是为了让柿饼柿霜更加浓厚,吃起来表皮更柔软。
历史文化
历史发展:
富平柿饼亦拥有悠久的历史,明朝时期,古人就已掌握成熟的柿饼制作工艺。万历年间,太子太保孙丕阳曾向神宗皇帝进献,明、清两代,香甜软糯的柿饼已成为皇室贡品。2013年,富平柿饼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名录。
文化典故:
相传,当年朱元璋为生活所迫,靠乞讨度日,流落到富平北部金瓮山下,因食当地鲜美的大柿子才得以活命。朱元璋当皇帝后,便下令将那棵有救命之恩的大柿子树封为“凌霜侯”,并建庙永为纪念。万历年间,太子太保孙不阳就曾以富平柿饼作为贡品进献神宗皇帝。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直沿袭古法手作酿制,每一个柿饼,在成为美味零嘴前,都伴随着艰辛与诚意。匠人们通过对柿饼在工艺上不断改革创新,打响名号,让富平柿饼和富平尖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同时,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投入到柿子的发展中来,发展和传承这来自富平县的天然美味。
传承人:
冯锁牢:198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业,现任富平县柿子研究所所长,渭南市“富平柿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从事柿子丰产栽培、加工等实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二十余年,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现有柿子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成果三项,其中主持的“富平尖柿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获得渭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保护措施:
2013年,富平柿饼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名录,
富平柿饼制作技艺在采摘这个步骤有什么说法?
匠人们带着由古人发明创造的摘柿子工具来到柿树下,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鲜柿子,用尖端带有夹子和小篓子的长竹竿卡住树枝,轻轻一拧,便咕噜的掉进小篓子,柿子就成功采摘下来了;虽然简单,但极具技巧性。
关于摘柿子还有一个温暖的小故事:老一辈的人们在采摘柿子的时候,总会留一些在柿子树上不去采摘,很多人觉得这样很浪费,担心柿子会坏在树上;其实,这是老人们内心的善良体现。在寒冷的冬天,万物寂静草木枯黄,有很多冬天的小动物,要找寻食物颇为不易,甚至很难熬过冬天的寒冷,为了能让这些小动物们度过寒冷的冬天,人们就刻意的做了一些“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