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大胆些,政策鼓励“细屋换大屋”?土地房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天下有言刘澜昌 2024-11-08 07:14:42

文︱刘澜昌

虽然两个特首公开争论了“土地房屋”这个影响香港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但是,“未解决”!香港市民以及中央,都没有看见大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细节。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践行一国两制,都有四分之一的世纪,窃以为,澳门对于摆脱“博彩业”的束缚迈向多元发展的金光大道,还没有质的突破。所以,新特首岑浩辉在竞选宣言中指博彩业失序发展“野蛮扩张、一业独大”。香港呢,则依然受困于“土地房屋”桎梏,可怕的是,两个特首的争论表明,尽管回归27年了,解决问题的战略策略以及举措都在管治者中未能形成共识,更遑论有对症下药的手术刀。从“八万五”,到“不造地”“见缝插针”“土地大辩论”,以至“简朴房”,楼市起起落落,唯有董建华是私心一心为香港好,可惜时不与他,其他恐怕有太多的顾忌,因此至今还会争论,共识都“未解决”。

可怕的是,香港的现实告诉大家,这个“癌症”未解决,不但深切影响到市民的住房改善,而且严重拖低香港的竞争力。这个冬天,恐怕香港很多行业不好过。

笔者认为,也许吃过“八万五”亏的担心03年大跌市,是可以理解,于是又再次走到另一个极端,再犯“不造地”的错误。而为“造地”辩护的,事实也则重“简朴房”,“造地”的力度也并不足够。实际上,中央要求彻底解决㓥房,笔者理解这只是“突破口”,香港的房屋桎梏关键还是“土地供应不足”。

故此,笔者认为,治港者不但要抛弃“小政府大市场”的过时的思维,还需要有辩证法的工具箱,懂得“两条腿走路”,把长远和短期有机的照顾到。

具体而言,现今政府“造地”不但不能拖,而且要加快,实际上现在的交椅洲填海是赶不及未来的需求。政府的另一条腿,自然是稳定当下的楼市。财爷已经“撤辣” 了,但是还不够,笔者认为还可以加大力度,可以政策性激励市民“细屋换大屋”!

香港许多市民不知道,中国内地14亿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即人均 400呎。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家庭住户的居所楼面面积中位数为430呎,人均居住面积172呎。于是,“细屋换大屋”,当然是香港广大市民幸福感所在,是大家的追求。也可以说,“细屋换大屋”,是市民的理论“刚需”!

但是,尽管楼价下跌了,但是与一般市民供楼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没有钱,怎么去“细屋换大屋”?那么,政府政策有办法吗?笔者想,起码:

第一,可允许提前市民强积金存款,以缓解首期及供款资金不足问题。

第二,再大幅按揭首期成数。10月新施政报告已有放宽,规定所有住宅物业不论物业的价值及是否自用,以及非住宅物业,按揭成数上限统一为7成,“供款与入息比率”上限划一为5成。可否更大胆,首期放宽到一成。

第三,在印花税上再给予优惠。今年2月财政预算案已全部撤辣,即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政府可否“仁慈”些,对“细屋换大屋”者再减一到二个点印花税,甚至“全免”!也许,这样做不公平。实际上,公平都是相对的。

而且,对于青年“首置”可以更优惠。同时,这个优惠政策有年限,就2年期,到时再检讨。

对于“细屋换大屋”,也是一个趣味数学。香港的有屋族群,一般都希望楼价升,升了表明自己的固定资产上升,身家膨胀。楼价低,未置业的青年高兴,有房者不高兴。但是,对于有房者,这真是一个机会,住800呎的换到1000呎的大屋,宽敞了不说,未来还有升值的可能。香港这个细小的经济体,却有著内地不可取代的优势,楼房的“刚需”是不变的,楼价重启升浪也是可以预期的。十多万高才涌入,租金飙升,就是一个说明。

政府以少收印花税,帮助市民“细屋换大屋”,表面看库房收入少了,但是,换来楼市稳定,当然“很值”!起码,比“盛事经济”大花洒有意义得多。

当楼市稳定了,那么,政府还可以加大力度“造地” 。

笔者仔细研究政府的“十年房屋发展长策”,从梁振英到林郑月娥,到当下,基本都将十年建屋量定为43万个左右,其中公私营也在七三比左右。问题是,土地的供应都够吗,房屋的供应都够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从“私楼楼价高面积小,公屋排队长上楼慢” 可见。最新一份“十年长策”房屋需求,定出的43万的指标与过去基本不变,多也是一万多,可是大家眼见十多万高才涌进,不算数的吗?

再看土地,报告指,未来十年43万房屋的土地都有了,这可是好消息,但是地在哪里?

报告说,未来十年(即 2025- 26 至 2034-35 年度),“熟地”供应量预计为约 3 000 公顷,当中接近六成约 1 700 公顷来自北部都会区。其余的呢?报告说,有东涌新市镇扩展, 将军澳第 137 及第 132 区, 龙鼓滩填海和重新规划屯门西地区,还有欣澳填海和交椅洲人工岛。笔者相信,交椅洲原计划的1000公顷是一个大头。

现在,政府一再推迟交椅洲填海了,有人还不满意,那么,是否已经明确告诉市场,实际效果的土地供应还是不足的,面粉不够面包当然也不够。那么,请问澳门的难题没有解决,香港的症结又有希望解决吗?

中央能不捉急,频频南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