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队长化身诸葛亮,盛唐第一名将王忠嗣为啥在35岁后换了风格

闲说宇俊星 2024-02-05 21:00:56

玄宗的第二位太子唐肃宗李亨前半辈子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他和挚友王忠嗣的关系也最后埋葬这位名将

很多人把王忠嗣比作盛唐第一战将,甚至有人说他不死的话,安史之乱或许可以避免。作为烈士遗孤的他很小就被唐玄宗隆基收养在宫中,和众皇子一起长大。这个身份让他在走上军旅道路时省去了不少的弯路。和不少富二代不同,王忠嗣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为大唐守卫边疆。自幼他就刻苦学习兵法和锻炼身体。成年就前往河西进行历练。

青年时代的王忠嗣更像一个孤胆英雄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35岁是王忠嗣军事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之前的王忠嗣基本就是电影里面美国队长一般的存在,在战场上开无双肆意击杀敌人。

但是35岁以后,他的风格大变。除非必要,很少主动进行军事打击。他更多采取情报刺探等动作瓦解分化敌人,后突厥汗国的灭亡就是王忠嗣一系列军事、经济和情报工作结出的硕果。

王忠嗣对外工作的风格转变也是一条暗线。它揭示玄宗的西北开边成本极高,高到让王忠嗣这种喜欢上阵杀敌的将领也在算细账,要给国家省钱。

彪悍的青春岁月

青年王忠嗣在河西和吐蕃人拼命的日子可以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因为吐蕃人是他的杀父仇人也是玄宗时代最大的军事对手。

郁标川,吐蕃赞普检阅军队结果差点被王忠嗣“送走见佛祖”

在郁标川,面对数万吐蕃人,王忠嗣带头冲锋,挥刀四处砍杀直接冲下吐蕃赞普,敌军无不血溅当场。大家看见老大不要命的冲锋,顿时士气大振,奋勇冲杀。

郁标川,今天青海省尖扎县

吐蕃军队由于毫无防备,阵型瞬间被冲乱,在这群不要命的唐军进攻下,纷纷四散奔逃。此战,王忠嗣以数百精兵,斩杀数千敌军,俘获羊马数以万计。

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新唐书》

这还没完,不久后吐蕃攻击新城。在援军没有到达的时候,仅凭着手里千把人。王忠嗣居然带着人出城和几万吐蕃人打团战。

单起斩敌

王忠嗣带着一队人马冲出城外,瞬间突入敌军阵营,左冲右突,大砍大杀,如入无人之境!

王忠嗣在厮杀中,勇猛到什么地步呢?他一个人就砍死了数百敌军!

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贼众嚣相蹂,军{广多}翼掩之,虏大败。——《新唐书》

守在城内的那部分唐军看到主帅这么能打,当即从城里杀出,在吐蕃军队的侧翼突入进去,吐蕃直接被打崩只能退兵。

青年王忠嗣在部下眼中是又酷又能打的敢死队长角色

这么一个敢死队队长的形象在王忠嗣就任河西节度使时,大为转变。后来他担任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大蕃镇的节度使,更是变成了一个谋略家,轻易不起边衅。

这个时期尽管有对契丹和突厥的战争,但是唐军除了军事征讨还有大量的外交、军事情报和经济战,最后再率领唐军完成致命一击。

唐军出白道(今呼和浩特至武川)灭亡后突厥汗国

他对玄宗的“平定诸番策”中就说,自己使用计策离间突厥和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

“于是设间以散其从,肆谍以离其约,二虏不合,遁逃远舍。”

王忠嗣这个时候形象其实更接近诸葛亮了,处理军队的同时还把大量时间花在军事建设,整顿军务和在边境修建城堡和警戒哨卡,谋划经济封锁等工作上。

西北军事扩展的高昂成本

李唐王朝在高宗晚期和武后当政时,整个边境的防务都在收缩,西北对吐蕃,北方对突厥,东北对契丹和奚都是比高宗早期大步后退。

玄宗开元时期针对边境的军事安全做了大量的改革,我们比较熟悉就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且下放人事、财政权利给边境的军事长官。

其实还有一条历史暗线就是为了恢复西北的边防,唐廷加大对西北边疆的输血。为了支援边境的战争,内地的物流也在做改革。

今日潼关,大量物资经大运河、三门峡、潼关、渭河输送到关中

西北庞大的军事集团意味着天量物资和军饷必须由内地运往西北,因为远离产粮区又没有运河支持西北的军事物流比起东北方向要耗钱的多。

开元期间宰相裴耀卿改革了运河关中的物流,这里改进了关中支持西北的线路。另外运河经过河北再走陆运到马邑再到灵武的物流也做了改进,这里是河北支持朔方军的物流线路。

公众号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描绘的从河北到北部边镇的钱粮运输通道

尽管2条路线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西北的军事行动还是要耗费许多资源。古代那种物流环境人扛马拉很多物资都消耗在了路上。

这也解释了在解决了北方的突厥人后,掌握全国一半兵力的王忠嗣变得更保守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做到了4镇节度使的位置,王忠嗣发现开边真的太花钱。他确实要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官方征集发往西北的军饷——上等绢帛

为了减少路上的损耗,玄宗让杨国忠搞了货币改革铸造了一批不易仿制的铜钱

天宝5年746年,他兼任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大蕃镇的节度使,整个唐朝北方边境,除了北京和新疆地区,都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站到这个位置,可以看到了最高层的信息和每天从内地调往前线的海量物资。他知道唐朝的财政失衡支持不起这样肆无忌惮的开边战争,所以能用和平解决的问题他坚决不打仗。

北方的回纥人比突厥人侵略性少了很多

突厥人打跑了,北方的霸主是回纥人他们的侵略性不强和唐朝关系不错。东北的契丹和奚已经被收拾了很老实了。这个方向其实没必要保留那么大的重兵集团。这个时候保持一支机动力量监控北方的局势。利用情报分化控制北方的部落和用互市贸易控制北方的经济是一个高效率的办法。

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实力雄厚,而且是一个占据了地缘优势的敌人。唐朝想一战灭国基本不可能,高宗时期2次10万级别的军事惨败已经证明了这条路不通。和吐蕃人竞争必须是持久战,比拼内力。唐朝只要不出错,卡在青藏高原东麓并帕米尔高原用安西军牵制吐蕃,那么吐蕃人战略空间没有了。得不到战争带来的红利,可能吐蕃自己就扛不住了。

石堡城的大小方台堡垒

所以王忠嗣后来对于打下日月山石堡城非常消极,这个地方确实重要但是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那么重要。打下之后还有黄河九曲,大非川、乌海,之后到拉萨更是几百公里无人区。唐军每进一步都是艰难万分,不如等待时机捡漏。

黄河河曲风光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王忠嗣不单单军事素养高,而且战略眼光也非常独到。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好领导,如果玄宗在天宝年间死了肃宗上位。只要肃宗不要太猜忌他,唐军可能会继续在边境搞缓和,有这么一个威望极高的军事将领把关,裁撤部分边军将安史之乱消弭于无形也是可以的,可惜历史没法假设。

玄宗当时春秋正盛又有着旺盛的开边欲望,王忠嗣这么“不听话”难免让他觉得这个干儿子持宠而娇,有些指挥不动的感觉。

石堡城——王忠嗣最终的命运

天宝四年(745年)从朔方到云中,边境线长达数千里。王忠嗣在要害地段开拓旧城,有的地方开拓边域各数百里,但没有一味的深入塞外。塞北的胡人停止了战事,大唐的边境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这个时候,皇帝在边疆的心病就是日月山口的石堡城了,自开元29年丢掉后。觉得晦气的玄宗干脆在第二年把年号都改了。现在东北的契丹和北方突厥已经平定了,现在是时候收拾不守规矩的吐蕃人了。

石堡城扼守日月山口,地势易守难攻

天宝6年747年,玄宗觉得北方无战事,可以安排王忠嗣统调北方朔方、让河东兵马汇同陇右大军拔掉石堡城。作为4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却不同意打石堡城。不过总有人投玄宗所好。大将董延光在皇帝面前打包票要拿下石堡城。

李光弼,郭子仪等都曾在王忠嗣麾下效力,非常佩服这位老领导的能力

唐玄宗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勉强服从。这时候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就劝王忠嗣说:“皇帝已经定了方向,将军您就要全力支持董延光,对士兵开出重赏,现在不撒钱激励将士万一这次战斗不能取胜,皇帝将归罪于将军。”

王忠嗣说:“李将军,我的决计已定。平生的初愿,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城,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忠嗣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

唐军拿下石堡城除了仰攻还要拔掉山下的据点

事情正如王忠嗣所料,唐军强攻石堡城犯了大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唐军还是没有拿下石堡城,董延光报告此战不利是因为王忠嗣消极应对。

天宝6年正好碰上李林甫罗织大案,攻击太子一党的韦坚等人。作为和太子一起长大交情匪浅的王忠嗣也不幸中枪。这次李隆基甚至要下死手处死这个战功赫赫的干儿子。在部下哥舒翰的苦苦哀求下才免去一死,2年后仅45岁盛年的王忠嗣郁郁而终。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关于石堡城难攻的描述

王忠嗣这样的人不能善终,让李隆基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之后所有将领都知道了公忠体国是啥下场,为国考量但是忤逆了皇帝是啥下场。你关系硬,硬的过王忠嗣吗,你的战功又王忠嗣多吗?所有将领心里都在嘀咕,既然皇帝喜欢边军打胜仗,那就放开打吧。

于是大唐边疆在稳定了一段时间后全境又响起了唐军的冲锋号,天宝年间唐军的扩张势头比开元年间更加猛烈。从葱岭的雪山到中亚的戈壁再到云南的深谷和东北的茫茫原野到处是唐军厮杀的身影。

沉浸在捷报中的玄宗忘记了一个人正盯着长安的宝座——范阳的安禄山。

盛世之下总有无数个野心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