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后,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再次释放重磅信号:2025年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定心丸,让广大农民朋友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毕竟,相比于城镇职工养老金连续20年的上涨,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提升更显得尤为迫切。
不得不承认,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截止到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已达3162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更是超过了6000元。持续上涨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无疑是锦上添花。
然而,另一边,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仅为214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令人咋舌。对于以农民为主体的城乡居民来说,如此微薄的养老金,实在是杯水车薪,难以保障基本生活。
面对农民养老金过低的现实,不少学者、专家、人大代表都积极建言献策。
其中,清华大学教授魏杰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他认为,城乡居民养老金每月仅200多元,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能力的释放。如果明年能提高到500元,将有效刺激农村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提升至500元,意味着人均养老金至少要翻倍,即上涨200元以上。如此大幅度的增长,能否实现呢?
我们来算一笔账:城乡居民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个人账户养老金在退休时已确定,而真正具有调整空间的是基础养老金。自2014年以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虽已调整6次,但累计涨幅仅为53元,平均每次上涨不足10元。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涨幅,关键在于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上海,2024年居民基础养老金也仅上涨了90元,达到1490元,这已经是全国最高涨幅,也是历史最高水平。
而东莞作为一个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仅仅增加了10元。可见,在地方债务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指望地方财政大幅提高基础养老金,显然不现实。
既然地方财政难以负担,那么中央财政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
如果上涨200元,按照目前1.73亿领取待遇的人数计算,每年将需要4152亿元的财政支出。
这笔开支虽然不小,但并非完全不可承受。
然而,一次性上涨200元,可能性依然不大。一方面,过去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上涨最多的一次也仅为20元;
另一方面,如果城乡居民养老金大幅上涨,那么城镇职工养老金又该如何调整?这需要统筹考虑,平衡各方利益。
综上所述,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涨已是板上钉钉,但要实现专家提出的500元目标,难度极大。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既要考虑提振消费的迫切性,又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涨幅的延续性,这无疑是一道复杂的“考题”。
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500元的“小目标”,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农民养老问题的日益重视,未来几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将逐步提高,上涨幅度有望超过今年的20元。
那么,您认为2025年农民养老金能涨多少?每月500元的目标,到底何时才能实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