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以色列诞生后,一众阿拉伯国家就变得光彩全无。尤其经历了横跨数十年的中东战争后,世人只识以色列的短小精悍,而账面实力不俗的阿拉伯世界几乎沦为笑柄。不过,阿拉伯世界中坚力量之一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其创立者伊本·沙特(本名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却是位胆识与手段都堪称一流的狠角色。
沙特阿拉伯王国最早建立与1750年,不过它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沙特阿拉伯还并不算一码事。当时,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本·沙特的当地领导者依托阿拉伯半岛中心的绿洲建国,不久又接纳了伊斯兰宗教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历史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这段时期称为第一沙特王国。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沙特几起几落,直到“第二王国”于1891年被另一伙强悍势力拉希德酋长国所顶替。故事的主人公伊本·沙特也正是在那会儿跟随父亲一块流亡国外,暂时在科威特避难。
毕竟是根红苗正的王室成员,伊本的心气很高,国家的破亡非但没令他心灰意冷,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斗志。他在隐忍中积蓄着力量,同时也在等待机会。1902年,伊本写下了历史上惊世骇俗的一笔: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只带着40人就偷偷摸摸跑回了自己家族的老根据地利雅得,干掉了由死敌拉希德家族指派的行政长官,宣布利雅得光复。他迅速在利雅得建立起沙特家族的权威,很快就开始着手四处扩张。
真正强大精明的领袖从来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任何所谓崇高伟大的东西都可能被他充当工具,伊本就是这样一个人。众所周知,在阿拉伯世界,宗教的光环几乎是任何存在都无法或者说不敢去挑衅的,伊本却没有被宗教约束,反而借它来帮助自己打江山,发生于1910年的“伊赫万运动”就是很好的体现。
为了破除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对百姓的束缚,最大程度上减少落后的部族观念和游牧习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为了以最快速度壮大自身实力,伊本下令建立农业垦殖区。这种运作方式非常类似于中国西汉时期创立的军屯制,简而言之便是军队在某地区驻扎的同时还要负责耕种国家配给的一块土地,有战事就上马打仗,平时便安心耕种。通常来讲,军屯制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极大程度上减弱了军队对粮饷的依赖,大大减轻了后勤压力,但伊本却依靠农业垦殖区,顺利地让游牧民“稳”了下来。
然而问题来了:老老实实耕田,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清真,这难免不会遭到民众质疑。在阻力来临之前,伊本就做出了对策:他找了一帮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发布教令:教义中并没有规定穆斯林一定要做游牧民,所以从事农业、手工业甚至经商都是很清真的。与此同时,他还发动宗教学者造势,以“圣战”为诱饵吸引民众接受这样的转变,结果,人们纷纷自发加入组织,后来,伊赫万组织成员成了伊本开疆拓土的主力军。
为成功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宗教如此,伊本也没少利用英国。1913年,在听闻奥斯曼帝国兵败巴尔干的消息后,伊本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在获得了英国人的支持后公然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一举拿下了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哈萨地区,如愿获得了出海口。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很不顺利,差点要了伊本的命:在战斗中,一颗子弹打中了伊本腰间的弹夹并引发爆炸,在他的腹部炸开一道伤口,肠子都流了出来。令人感到胆寒的是,他居然忍着疼亲手把肠子塞了回去,然后跟没事儿人一样继续指挥战斗。
其实,当时伊本的军队正处于下风,为防敌人乘胜追击,他故意放消息说自己要在当夜结婚,甚至还真的带着重伤举办了一场婚礼。实际上,这一切都是障眼法:这场婚礼让敌人认为他的伤并无大碍,因此不敢贸然出动;正是借助这难得的喘息,伊本按计划完成了撤离。
结束了对哈萨地区的作战后,伊本的沙特王国重新成为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势力之一,与汉志王国、拉希德酋长国形成鼎立之势。1915年,他与英国人签下《乌凯尔条约》,将其王国置于了大英帝国的庇护之下。这样一来,由奥斯曼帝国庇护的拉希德势力便成了英国真正意义上的“敌人”,伊本便可毫无顾忌地报当年的灭国之仇了。1921年,在经过长达半年的围城后,哈伊勒沦陷,拉希德家族投降,伊本宣布成为“内志及其归属地区的苏丹”。走到这一步,他已经拿回了沙特家族当年失去的所有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
此时,沙特王国的风头正盛,手下精锐身经百战,正值能打之年。在对局势作出新的判断后,伊本认为自己的行动尚未碰触到英国的底线,便在1924年又开始了对汉志王国的作战。在这个过程中,沙特军队攻城拔寨如入无人之境,先后拿下麦加、麦地那和吉达,2年后便将整个汉志王国纳入了自己 的版图中。可贵的是,巨大的胜利并没有令伊本忘乎所以,他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英国人的脸色。果然,此时英国非常担心伊本接下来会觊觎英国势力范围内的伊拉克和约旦。
伊本将英国人的担心当成筹码,坦诚表示自己乐意见好就收。1927年5月20日,双方签署《吉达条约》,伊本以一纸承诺换来了沙特王国的独立,英国人也很高兴地主动放弃了相应的特权。此后,伊本重点着手于稳定国内局势,整顿政治秩序,恢复发展国家经济。他并不热衷于秉持对西方国家的仇视,不搞“闭关锁国”。在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后,1933年,他将面积多达92.3万的油田经营权租给了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换来了大把钞票来进行国家基础建设。1932年9月22日,王国正式宣布统一,我们如今熟悉的沙特阿拉伯由此形成了。
虽然是位虔诚的瓦哈比教派信徒,伊本却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开明。他表示,只要《古兰经》不禁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接受的。很快,诸如汽车、电话这类“洋玩意儿”便在沙特普及,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提升。这一阶段,伊本东不招西不惹,一心关心国家发展,眼看着成了一位面慈心善的领袖。然而,他又适时地告诉我们,但凡成大事者哪有心不狠的。
原来,眼看伊本主动放弃了对外扩张,他手下的伊赫万们可就不干了。要知道,当初王国可是以伟大的“圣战”忽悠他们加入组织的,如今王国咋反而乐呵呵地做起老好人来了?伊赫万们屡次向伊本表达继续战争的意愿,后者却对此置之不理。眼见国王是指望不上了,他们便决心自己干。
在《吉达条约》签订不久,英国便收到了来自伊拉克和约旦的求助。当得知入侵者是伊赫万后,英国人震怒,立马向伊本讨说法。后者直接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无辜”:1929年,他跟自己曾经的功臣们约了场架,当伊赫万的士兵们骑着马挥着砍刀高喊着口号向王国军队冲锋时,后者却拿出了坦克、机枪等现代化重武器,空中还有4架英国飞机助战。结果,这场决战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伊赫万组织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3年,伊本·沙特逝世,回看他硬核的一生,简直像是网络爽文的蓝本。当然了,他的传奇还不止这些。据统计,伊本一辈子娶了超过300个老婆,光儿子就有43个,几乎是到处开花结果。在巨大的家族脉络的衍生下,如今,沙特王室成员男性多达5000余人,他们充满了国家的各个要害部门。当然了,伊本娶这么多媳妇儿当然也不是为了好色,这同样是其巩固统治的工具——在开国前后的动荡时期,为了尽量消灭变数,他采取了“联姻”这种原始的结盟办法。
说句玩笑话:伊本用自己的“精力”奠定了这个国家的版图,要知道,从沙特王国诞生开始,它还从未以一个独立国家的形式完整存在过呢。至于这些媳妇儿,那可就是真的“不知妻美”了——其中一部分他可能都没见过几面,甚至连名字都记不得。
这就是目标明确,这辈子老子就干一件事不信干不成,目标就是坚定的信念,所有过程就是为其服务的。冷血狠干。至于以后结局就是我们在这里评论用的,这就是历史。
本来中东老大应该是伊朗,伊朗以前和沙特一样有钱,而且波斯人比阿拉伯人更优秀。美国以前重心是放在伊朗的,伊朗变绿后才开始加大力度扶持以色列
没石油的话,这帮蠢骆驼们尿都喝不上!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牛人
这个老国王不得了,最早提出石油早晚会挖完,提出提前发展旅游业的!思想绝对超前!
极端就是极端
蛆
穿着不伦不类的
不错,希望他的后代能学到几招[得瑟]
我也娶三百个老婆,不是我好色。只是我为了家族的强大
聪明人,
还是个笑话,真战斗力强几十号人就能让你反杀
中东武田信玄啊
大英帝国厉害
沙特缩小版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