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解,为何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悲观?

新的青年 2022-07-09 21:02:12

新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吊诡。诡异到让人睡不着觉,诡异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积极方面,我们举全国之力,抗击了席卷世界的疫情,成功举办了08年奥运会和刚刚结束的冬奥会。

当我们站在集体的立场上看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我们的成绩让人感到骄傲。这种骄傲和自豪,让我们能够催眠自己,忍受生活的苟且,忍耐当下的窘迫。在集体中,我们有这种为之奋斗,奉献自身的勇气。

可勇气结束,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目光落到每个平凡的人身上,关注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时,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更多人的愿望,以及对愿望无法触及的挣扎、失望。

比如,辛苦努力1年,却赚不到1w元的农民家庭;1场大病就毁掉一个家庭...等等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平凡的人并不伟大,我们很多人为了过上一点有质量的生活,可能就需要支付尊严、自由和健康的代价。

可平凡的人没有发声,或者很少发声,发声的人即便发声了,也很快会被遗忘,发声、躺平、诉苦的资格,都在被一点点拿走。

平凡的人因此被成了“沉默”的一群人。

在大多数人沉默的同时,极少数人,住着几十w一平的大房子,偷漏的税收都是亿字开头的。这些人虽然说自己是普通人,但这些人给我们的感觉是桀骜不驯、高高在上、眼高于顶,虽然他们已经在尽量的低调了,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没有丝毫的忏悔之意。

我们听不到普通人的抱怨,反而听到的是明星在镜头前,抱怨着生活的劳累,抱怨着睡得很少。指责穷人,“穷是因为懒惰,不够努力”。这种说法真的是在批评吗,我感觉像是何不食肉糜的嘲讽。

扪心自问,我们和这些人的差距是努力就能缩小的吗?显然不是。

1个人时,我常会觉得,对于痛苦这东西,很多人的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我们能忍受多少痛苦,1决定于痛苦本身的力度,痛苦越大,对我们施加的力就越大;2决定于我们的感知能力,太过感性的人往往承受的压力就远大于一根筋的人,压力往往伴随着痛苦,太过敏感对痛苦的防御力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

不得不说的是,《易经》的核心就是教导我们从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易本身就是改变的意思。事实也是这样,和70、80年代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比70、80年代好了太多了,我也从来不否认,这是大智慧教导我们的思考角度。

但从我个人来讲,每到夜晚,我确实会因为这种巨大的差距和四面八方的袭来的压抑而失眠。当然,相比失眠,我更喜欢睡不着觉这个词。

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这些长者的智慧要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这是对的,这也是很多平凡的人即便是在艰辛的、努力地活着时,仍然心中有火苗的原因。

但我放下高尚,暂时用卑鄙的眼光看问题时,这种差距让我感到天差地别的鸿沟,让我不安、让我颓废、让我无法安心入睡、并且烦躁。我会问一问,这种我们切身体会到的压力和差距,是否能够减小?发达和发展的后果,就是拉大个体之间的差距吗?越来越高的教育和素质的背后,就必须要放大每个平凡的人的痛苦和压力吗?

《论语》讲人们最讨厌的不是没有,而是不平均。开放时,让1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口号,到现在还没有兑现。甚至还有些人喊出了996这种加班为公司卖命是福报的口号,这加班是福报?是谁的福报?

当听到白岩松批评年轻人躺平,要求年轻人别指望低房价、别指望工作随便找的时候;当看到偷漏税收8、9亿的网红,在镜头前抱怨工作辛苦,待遇很差的时候。我无话可说,很多东西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需要多强大的心脏,才可以乐观?才可以没心没肺的不悲观?

现在年轻人悲观,我觉得用一句话总结最好,那就是如果明知道一切还在改变,并且,没有往好的方向改变的话,还有什么资格不悲观呢?或许,展现出我们的态度,已经是我们最大、最珍贵的权利。对此,你是怎么看待年轻人躺平的呢?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