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1990年4月18日这是个平凡却注定让无数人泪目的日子。
49岁的施光南正和女儿洪蕾排练《屈原》中的《告别之歌》,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这位写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等200多首传世名曲的音乐天才,就这样倒在了他最爱的钢琴旁。
没有人料到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后一个音符,会如此令人心碎。
可是他为什么会在创作巅峰期突然离世呢?
说起施光南的生命转折点,就不得不提"文革"时期那段难熬的岁月。
那时的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被迫离开城市下放到天津农村进行"再教育"。
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对这位音乐天才来说简直就是煎熬。
没有钢琴没有乐谱,连个能交流音乐的人都没有,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绝望。
可谁能想到希望之光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黄昏悄然降临。
那天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歌声。
两个满脸泥土的农民,就那样自顾自地唱着《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声质朴却充满力量。
这一刻施光南愣在了原地,仿佛被雷劈中一般。
他突然明白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音乐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本就生长在劳动人民的心田里。
这个发现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让他重新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和动力。
真正的春天是在1976年10月到来的,当时的中国迎来了新的希望。
重获自由的施光南,就像憋了太久的泉水终于找到了出口,创作激情简直要喷涌而出。
走路都在哼着新旋律,骑车时经常想得入神,甚至兜里的大米撒了都浑然不知。
这种状态简直就像开了外挂一样,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该有的样子!
每天从早到晚他的脑子里都在想着怎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那股子劲头就像是要把之前失去的时光全都补回来似的。
有时创作到深夜,邻居都睡了他还在钢琴前反复推敲每一个音符。
这种近乎疯狂的专注和热情,让人不禁感慨:这就是天才的执着吧!
说起施光南的倔强,还得从他的名字说起。
1940年他出生在重庆南山,父母用心良苦地给他取名"施光南",用父亲的"施"字,母亲的"光"字再加上家乡"南"山,寓意深远。
从小这个来自南山的少年就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
还记得他童年时期,站在窗前看着春天的景色,随手就创作出了《春天来了》这首小曲。
这孩子对音乐的痴迷程度,简直让人惊叹。
每天抱着小本本记录着各种歌谣和乐曲,像收集宝贝似的一遍又一遍翻看。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1958年那场堪称"神操作"的"圆舞曲事件"。
当时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他,创作了一首名为《青年友谊圆舞曲》的作品。
两位资深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换做是别人肯定立马点头哈腰改到位。
但是这个18岁的倔小子,居然直接怼了回去:"按您们的改,这歌就毁了!"
这话说的简直就是太刚了!在那个年代这种勇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虽然这个"圆舞曲事件"让他在系里留下了"自我嚣张"的印象,但说实话这种坚持真理的勇气,属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这份桀骜不驯的背后,是他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
很快他的才华就被音乐界的大佬们发现了。
1961年在南宁举办的"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上,当时的中国音协主席吕骥说了一番超级炸裂的话。
他居然把施光南和音乐界的传奇人物聂耳相提并论,这评价简直就是在给这个年轻人打call啊!
要知道当时的聂耳可是中国音乐界的标杆级人物。
但这样的高度赞誉,却没有让施光南飘飘然。
相反他变得更加刻苦,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天津市歌舞团。
就在施光南刚到天津市歌舞团不久,他的创作生涯就迎来了最辉煌的篇章。
1977年到1982年间,他简直就像开启了创作狂魔模式。
这五年时间里像是要把之前压抑的创作欲望全部释放出来似的,一口气创作了近100首歌曲。
1977年1月当《周总理,您在哪里?》这首歌问世时,全国人民都被深深打动了。
施光南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将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谱写成了动人的旋律。
紧接着《假如你要认识我》《萨瓦河畔的姑娘》《补衣歌》等作品接连问世。
每一首歌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音乐史上熠熠生辉。
特别是1982年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一经推出就火遍大江南北。
"我们的家乡在那希望的田野上",这旋律一出来简直就是老少通吃,连不会唱歌的人都能哼上两句。
说实话能把农村生活写得这么充满诗意和希望,施光南是真的有一手!
但要说这段时期最让施光南自豪的作品,那绝对要数歌剧《伤逝》了。
为了这部作品他可是拼了老命,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打磨。
他的初衷很单纯,就是想在鲁迅先生百年诞辰时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1980年11月当《伤逝》终于完工时,他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
1981年8月27日《伤逝》在北京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了中国歌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你知道施光南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吗?
因为他从不为了创作而创作,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就像他自己说的:"人民已经听够了空洞的口号歌,他们需要能触动心灵的音乐。"
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难怪他的作品能让这么多人产生共鸣。
在他看来创作就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仗,为的就是给人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在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施光南并没有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
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一部新的歌剧《屈原》中。
说起来这部作品的构思可以说是超级早,早到他年轻时下乡劳动时就开始琢磨了。
那时的他还跟人开玩笑说,自己的处境居然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挺像,这话听着让人既想笑又心酸。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几乎是倾尽了所有积累,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精华都融入其中。
经过多年的打磨,《屈原》终于在1990年3月17日迎来了首次亮相。
那天在北京民族宫的清唱音乐会上,施光南穿着笔挺的西装,意气风发地站在台上。
谁能想到这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辉煌。
音乐会结束后的第三天,中央歌剧院专门召开研讨会,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
专家们提出的修改建议让施光南备受鼓舞,他立即投入到修改完善的工作中。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而且往往是最残酷的那种。
4月18日就在他和女儿洪蕾排练《告别之歌》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倒在了钢琴旁。
这一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年仅49岁。
他的遗孀洪如丁在花圈上写道:"你与你的美妙旋律将永远镌刻于吾心中",看得让人心痛不已。
如今在重庆南岸区,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剧院。
在金华市有一座"施光南音乐广场"。
在他魂牵梦萦的南山公园里,矗立着他的雕像。
但最让他永垂不朽的,是那些传唱在神州大地上的歌声。
49年的人生虽短,但他用音符编织的梦想依然在传唱。
那些美妙的旋律,早已融入了无数中国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了永恒。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