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周总理看望民国老人朱启钤朱说死后葬北戴河:你帮我办了吧

鸿永文化历史 2024-10-05 03:07:40

1957年周总理看望民国老人朱启钤 朱说死后葬北戴河:你帮我办了吧

1964年2月26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进行。棺木缓缓下葬,四周静默无声。墓碑上刻着一个名字朱启钤。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的北洋政府总理,袁世凯的铁杆支持者,最终却长眠于新中国的革命公墓?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

说起朱启钤这个人,那可真是个传奇。你瞧瞧,这老爷子活了93岁,跨越了四个朝代。清朝的时候当过举人,民国时期当过总理,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了政协委员。这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历史活化石啊!

要搁在现在,有人肯定会说这不就是个墙头草吗?哪边强就往哪边倒。可你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1957年的一个深秋傍晚,北京东四八条111号来了个不速之客。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咱们的周恩来总理。他这趟来,就是专程看望93岁高龄的朱启钤老先生。

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曾经的“反动派”,居然能得到新中国总理的亲自拜访。这里头,到底有啥门道?

要说这朱启钤,那可真不是一般人。他年轻时在清朝当过翰林,后来又在北洋政府当过总理。搁在现在,那就是从国企高管跳到了民企CEO,简直是职场达人啊!

但是,朱老爷子最牛的不是这些。他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曾经的“反动派”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文化名人。这操作,简直比股市还神奇!

那么问题来了,朱启钤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有什么特殊技能?其实也不是。关键在于,这位老爷子在抗战期间保持了民族气节,没有当汉奸。这一点,得到了新政府的认可。

再说回周恩来看望朱启钤这事儿。当时,朱老爷子激动得不得了,连忙让家人准备茶水点心。两人坐下来聊天,气氛很是融洽。

周恩来提到在北戴河看到一块碑文,上面有他叔父周嘉琛的名字。朱启钤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他回忆说,那是民国二年的事了,当时他当内务部总长,周嘉琛是他的学生。

周恩来听了,笑着说“那您可比我大两辈了,我跟您外孙章文晋倒是同辈。”这话说得,既显得自己谦逊,又拉近了跟朱家的关系。高!实在是高!

聊着聊着,朱启钤突然提出了一个请求。他说想死后葬在北戴河,那里有他继室于夫人的坟地。周恩来二话不说,立马答应下来。

谁曾想,这个看似简单的承诺,后来却成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插曲。

1964年2月,朱启钤去世了。按理说,他应该被安葬在北戴河,这不仅是他的遗愿,也是周恩来总理答应过的事。

但是,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原来,朱启钤在生前悄悄改变了主意。他觉得北戴河已经成了中央领导人避暑的地方,自己葬在那里可能不太合适。于是,他偷偷在北京万安公墓买了块地。

周恩来得知这个消息后,颇为感慨。他尊重朱启钤的选择,但又觉得把这位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老人葬在普通公墓有些不妥。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把朱启钤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给足了朱启钤面子。要知道,能葬在八宝山的,可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啊!

就这样,朱启钤最终长眠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那些为新中国奋斗终生的革命家们做了邻居。

有人说,朱启钤这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史。从大清翰林到北洋总理,再到新中国的政协委员,他经历了旧社会的衰落和新中国的崛起。而他能在这样的大时代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并最终赢得新政府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也有人说,周恩来对朱启钤的态度,体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胸襟和智慧。他们能够超越过去的恩怨,用欣赏和包容的眼光看待那些有才能、有贡献的人,这种气度,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样子。

无论如何,朱启钤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保持正直和善良,努力为国家做贡献,终究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或许就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