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言文翻译技巧(八)意

王累评文化课程 2025-01-08 03:29:46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翻译采用意译法且正确的是() A.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浅薄无知的人。” B.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小孩都过着安闲快乐的生活。” C.原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翻译:“战火连续不断地烧了三个月,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A项,“鸿儒”直接译为“博学的人”,“白丁”译为“浅薄无知的人”,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对这两个词进行意译,使句子更通顺易懂,该翻译正确;B项,“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以“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指代小孩,翻译为“老人和小孩”,采用意译,准确传达原文神韵,且译文流畅,正确;C项,“烽火”指代战争,意译为“战火”,“家书抵万金”形象地译为“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突出了家信在战时的珍贵,是意译且恰当。所以以上选项均正确,答案选D。 2.下列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不符合意译要求的是() A.原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B.原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翻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征。” C.原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翻译:“忽然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全都盛开了。” D.原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翻译:“沉船旁边有许多帆船驶过,病树前头却是万木争春的景象。” 答案:C 解析:A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其译为“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是在理解原文对仗、互文修辞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意译,符合要求;B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意译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征”,抓住关键信息,用简洁语言表达原文情境,符合意译;D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译为“沉船旁边有许多帆船驶过,病树前头却是万木争春的景象”,是对原诗句的意境进行合理呈现,属于意译。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若直译为“忽然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全都盛开了”,没有体现出原句以花喻雪的比喻意,应意译为“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突出雪如梨花般洁白美丽的神韵,原翻译不符合意译要求。所以答案选C。 3.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运用意译技巧最恰当的是() A.原文:“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原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C.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D.以上翻译都恰当 答案:D 解析:A项,“斗折蛇行”把溪水的形状比作北斗星曲折、蛇蜿蜒,意译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生动形象,且符合意译要求;B项,“其岸势犬牙差互”,将溪岸形状用“狗的牙齿参差不齐”来形容,意译精准,让读者易理解;C项,“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分别意译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简洁明了地表达原文情境,传达作者情感。所以以上选项运用意译技巧都恰当,答案选D。 4.从意译角度看,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原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翻译:“国家危在旦夕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如同雨中的浮萍。” B.原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翻译:“沙漠纵横交错结着百丈厚的冰,阴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C.原文:“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翻译:“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D.原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翻译:“花儿无可奈何地凋落,燕子似曾相识地归来。” 答案:D 解析:A项,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意译为“国家危在旦夕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如同雨中的浮萍”,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悲伤、飘零之感,翻译正确;B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描绘出沙漠冰封、阴云密布的壮阔又哀愁的景象,意译为“沙漠纵横交错结着百丈厚的冰,阴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符合原诗意境,翻译无误;C项,“愿驰千里足”,意译为“希望骑上千里马”,简洁表意,符合语境,翻译恰当。D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若仅直译为“花儿无可奈何地凋落,燕子似曾相识地归来”,没有体现出诗句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应意译为“令人无可奈何,春花正在凋落;似曾相识,春燕又归旧巢”,增添了惋惜、怅惘之情,原翻译有误。所以答案选D。 5.下列句子翻译中,哪一项对字词的意译不准确() A.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B.原文:“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翻译:“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显示出对他的敬慕。” C.原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翻译:“我终将拉开像满月一样的雕花硬弓,朝着西北方向,射杀天狼星。” D.原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答案:C 解析:A项,“燕雀”“鸿鹄”分别意译为“燕子、麻雀”“天鹅”,准确传达原文对比之意,意译准确;B项,“指目”在文中不仅是“指指点点、看着”,结合语境意译为“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显示出对他的敬慕”,更能体现士兵对陈胜的态度,意译恰当;C项,“射天狼”,天狼星在古代诗词中常喻指入侵的外敌,这里应意译为“射杀入侵的外敌”,原翻译仅按字面译为“射杀天狼星”,没有体现其借代意,意译不准确;D项,“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分别意译为“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贴合原文情境,意译准确。所以答案选C。 6.阅读下面文言文句子及翻译,判断意译运用正确的是() A.原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翻译:“山路曲折,回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B.原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翻译:“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忙着啄取春泥筑巢。” C.原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阳光照耀下的汉水北岸,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A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译为“山路曲折,回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将送别的怅惘之情融入其中,通过意译展现原文意境,正确;B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之景,译为“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忙着啄取春泥筑巢”,是在意理解原文基础上的意译,恰当;C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水北岸,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展现出画面感,符合意译要求。所以以上选项意译运用都正确,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翻译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应译为“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可是当它们并排跑在地上的时候,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答案:并排跑;解析:“双兔傍地走”,若直译为“两只兔子靠近地面跑”,较生硬,意译为“并排跑”,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且能体现兔子奔跑时的状态,使译文更流畅自然。 2.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翻译为:“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 答案:眉峰;解析: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水比作美人的眼波,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峰,“眉峰”一词保留,既忠实原文比喻,又使句子有意境美,是意译的体现,填“眉峰”使译文完整。 3.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为现代汉语:“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传这颗赤诚的心来光照史册。” 答案:留传;解析:“留取”直译为“留下取得”不通顺,意译为“留传”,更能表达诗人愿以丹心名垂青史的决心,符合意译在理解原文基础上优化表达的要求,使译文完整准确。 4.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结果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 答案:铠甲;解析:“铁衣”在文中指战士的铠甲,若直译为“铁制的衣服”较生硬,意译为“铠甲”,更符合日常表达,使译文自然流畅,是意译对原文词汇优化的体现。 5.原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翻译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答案:梨花盛开;解析:该句以花喻雪,若直译为“千树万树梨花开”,读者难以领会其精妙,意译为“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突出雪如梨花般洁白美丽,展现原文神韵,按要求填空使译文完整。 三、材料题 材料一 《木兰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请将这段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意译的技巧: 答案:在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在南边的集市上买来嚼子和缰绳,在北边的集市上买来长鞭。早晨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晨又辞别黄河继续前进,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解析:“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运用互文修辞,并非真的在不同集市买不同东西,意译为“在各处集市买来出征所需的骏马、马鞍、辔头、长鞭等”更简洁且能体现原文韵味,但按题目要求保留原句形式翻译,通过补充各集市所买物品细节,让读者理解木兰出征前的忙碌准备;“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意译“早晨辞别……晚上宿营……听不见……只能听到”,生动展现木兰行军的匆忙、路途的遥远以及思念家人又毅然前行的复杂心情,既忠实原文,又通过意译使译文富有感染力。 2.指出翻译中运用意译技巧的字词或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案:运用意译技巧的有:“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整体及其中“买”字,理由是运用互文手法,实际并非在固定集市只买一样东西,意译为在各处集市购置出征物品,使读者明白木兰筹备出征的过程,若直译则显得繁琐、机械;“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段落,理由是将时间、行程、所闻等信息连贯意译,呈现木兰行军动态,让读者感受其远离家乡、奔赴战场的情境,增添译文的生动性与情感张力,避免直译造成的生硬感。 材料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这段文字,重点突出“意”的运用: 答案: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把月光下的庭院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意译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庭院月夜静谧、空灵的美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译为“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通过简洁的语言,在理解原文基础上,将作者的感慨、心境传达出来,突出了意译对原文神韵风貌的展现。 2.分析这段翻译中,意译后的字词或句子对还原原文情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意译后的字词和句子精准还原了原文的优美景致与作者心境。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意译,使读者眼前浮现出月光如水、竹柏影摇曳如藻荇的梦幻画面,仿若置身于那个静谧月夜的庭院之中,感受自然之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译,将苏轼被贬后闲适又略带落寞的心情传递出来,让读者理解他在平凡夜景中发现不凡、于困境中寻得慰藉的心境,整体上通过意译,全方位地重现了原文的情境氛围,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共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