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3位国展高手,投稿展赛不约而同都用了这一招

四海易文字 2024-10-04 03:14:27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表达了: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的观点。这个观点并不是启老的首创。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的蔡邕在《九势》有述:“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相映带,无使背势”,大意是字的上下左右的呼应,气息连贯,联动处理,单字的势同整体相融合,解决的方法,最好就是楷书加行意、行书加楷意。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也提到了这一论点,“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强调了行笔中的接笔关系,转换、呼应、顾盼,在这种动态之下笔意,来表达创作者的精神思想,其表达的意义同启老观点有互通之处。

大楷要加入行书的笔意是为了增加书写的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加入行书的笔意,可以使楷书更加生动、富有变化,避免过于呆板‌。楷书和行书的区别在于楷书讲究一笔一画,起笔、运笔和收笔皆有其规矩,而行书则不必每一笔画都有起有收,可以几个笔画首尾连贯书写‌,这是一个基础普遍的认识。

楷书虽然用笔上显得比较复杂,行笔需要顿笔和转折,实际书写中楷书和行书的笔道顺序是大同小异的,楷书断连上显现出独立的笔画,独立的笔画并不影响行笔中的空间呼应和连贯,表面上看楷书的每个笔画都是独立的,实际上楷书的连带笔划处理在暗处。行书的流畅和连贯可以表达在纸面上,这就是书体的特性,楷书和行草书的外相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加入行书笔意可以使楷书在结体和用笔上更加灵活多变。可以在笔画中加入行书的流畅感,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生动‌,行书的连笔和流畅性也可以使楷书在书写时更加自然,避免过于机械和僵硬。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碑帖,先贤们创作时,动态的字通过静态的笔画来加强它的骨力,静态的字通过动态来加强它的气韵和联动,我们通过观察和学习来体会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笔者列了几张图片,静态的字也是用动态的方式来表现。

王羲之的《曹娥碑》

颜真卿的《自书告身》

例如《石门颂》典型的静态字体带着动感,赵孟頫的楷书中就融入了行书的流畅感,使得他的楷书作品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倪宽赞》也是很好的学习范例,其楷书中融入了行书的流畅和变化‌。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在楷书中加入行书的笔意。

谈古也谈今,说名贤也时人,下面这三件作品是国展上的大字楷书作品,三位作者来自不同的省份,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取法不同,创作的形式也是各异的,书写的楷书字径、作品选纸也是有差别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楷书加了行意,行意到形意转换,表达了各自的思想,写出了自己的个性。

失败的理由千千万万,成功的思想往往是那么相近。看似浅显的道理,似乎每个人都懂,但把它利用到书法创作中还是要改变自己的固有习惯。通过这三位高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静态加入了动势,起行收用行书的笔意去表达,作品会发生四个方面的改变:

作者:湖南田斌、240x90㎝(欧阳通、郑孝胥风格融合)

之一、线质丰富性

之二、字势的改变

之三、气息改变

之四、节奏的改变

作者:山西贾心苗,178x47㎝x2(智永颜真卿风格融合)

静态线条和动态线线条的表现力,很明显动态的线条更富有表现力,汉字是由各个部首所组成的,部首又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的。楷书的书写加入了行意,线条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放大,鲜活的字是从鲜活的点画开始,看上面的图片王羲之、颜真卿单线条单部首都是灵动的;创作中线条的改变对字势有很大的影响,远近、高低、大小、顾盼、聚散等,这些相互对比的势,斜而不倒,似正非正,突出了势的动态;楷书加入了行书的笔意,让上下左右的字,行列之间的变化,通过起承转合使整体的气息有了映带的关系,加上行笔的速度,停转顿挫的控制,气息和节奏让一个点画、一个字、一行一列以及整体融为一体。笔画是呆板的组合在一起便是鲜活的,孤立的势,楷书当作行书写,这是最好的办法,笔者这么认为,您认为对吗?

作者:陈合仁(180x63cm)何绍基风格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