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因为慈禧的懦弱,清军的落伍与不堪,原本辉煌无比的中华大地,变成了帝国列强欺辱的对象。
几场败仗,几份不公至极的条约,让近代的中国从“龙”变成“虫”,化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
那些被洋人逼迫签订的条约,其间满是要钱、要地的字眼。而当清朝灭亡,北洋政府登场后,也因积贫积弱,无奈将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悉数认下,甚至自己也签订了不少条约。
但也许是否极泰来,倒霉久了的北洋政府没想到,自己当年随手签下的一条所谓不平等条约,竟然在一百年后为新中国谋了福利。
若非此张条约,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在北极建立专门的科考站,这也算是外交史上的最强捡漏了。
那么,1925年的北洋政府到底随手签订了什么内容的条约?与之相关的斯瓦尔巴公岛到底在什么地方?对于如今的中国而言,此岛到底有何重要意义?
【一】法国“气度彬彬”,找上北洋政府一战结束后,世界权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任中国统治者的北洋政府,在法国政府的邀请下,参与了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后,列强继续深入瓜分世界。1920年继续开会,由以法国为首的诸西方国家代表率先发言,与会各方决定重新划分多地区的外交权力,尤其点出了位于挪威的斯瓦尔巴岛。
斯瓦尔巴岛,是一个远在北极的极寒之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里在世人心中宛如鸟不拉屎、一毛不值的无人区一般。
当时,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法国宣布自己拥有斯瓦尔巴岛的宗主权,并允许自己邀请过的国家的公民,往后都可以随意出入此处。
5年之后,中国也受邀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具体的内容如何,北洋政府代表并不清楚。
毕竟中国在晚清时代已经没落,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向来只有挨欺负的份儿,就算对外交权力划分有什么意见,也没人愿意听。
北洋政府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国土不会受到损失。至于斯瓦尔巴岛,地处遥远的北极地区,在那个年代,无论它有什么资源也轮不到北洋政府来开发。
当时法国发送电报到北洋政府后,时任总统的段祺瑞,立刻派人进行开会,商谈此事。一方面他不敢直接拒绝,害怕法国人盛怒之下,又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另一方面他又不敢直接同意,毕竟国人深受列强迫害,神经紧张。若是自己签下了这条约,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恐怕老百姓们合起伙来起义,他一时半会儿也镇压不下去。
在开会的过程当中,段祺瑞简单地给下面的官员分配了任务:一是需要了解其余参与国家对此公约的态度,以此确认此公约是否为法国给我国设置的陷阱;
二是联系如今身处北洋政府驻法公使,了解具体情况。
经过众人努力,最终回馈的结果是:这份公约,并非针对北洋政府,或别有所图。很多国家都积极参与此事,其上的不少条约能切实为参与国带来好处。
但如果北洋政府驳回了法国的邀请,很可能因此得罪西方国家,让法国觉得北洋政府目中无人。
在再三思考后,段祺瑞派遣沈瑞麟处理此事,让他先给法国公使回信,将我方的积极态度传达过去,以免法国方面误会。
之后,由沈瑞麟负责我方官方文件的撰写和签字盖章工作,做完这一系列事情后,将具体的事情告知驻法公使,让其负责交涉合约签订的具体事宜。
1925年7月初,法国将正式文件发给各参与国的驻法公使,由他们将文件传回国中。
谁知北洋驻法公使使用的邮件速度太慢,等到段祺瑞收到文件,都是8月份的事儿了。而法国当时要求各国需要在三个月内同挪威政府办理手续。
北洋政府与法国政府、挪威政府语言不通,段祺瑞又慌忙找专人先翻译法语文件,后又找专人给挪威政府发消息。
终于在巴黎开会当天,段祺瑞政府派人提前到达,没耽误了事情。
虽然整个过程无比匆忙,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一片慌张中签订的这份条约,在一百多年后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二】罕见的“众利”条约:《斯瓦尔巴条约》如今所称的《斯瓦尔巴德条约》,便是当时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条约规定,但凡参与此条约制定的国家,都有自有出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自由。
原先进入该群岛的他国公民,都需要提前进行申请,由挪威政府同意后,办理许可证件,凭此入岛。
签订此条约后,缔约国的公民们不需要提前申请,也无需任何证件,只要不触犯挪威当国的法律,可以同其本国公民一样,在该地区自由生活。
在这过程当中,挪威政府不会进行影响,且只要到达此地,人身安全就由当地政府进行保护。
虽然此条约签订了,但长时间都没多少外国人上岛,毕竟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十分寒冷,物资又相当贫乏。
除了探险家,没有任何人会到此处来,毕竟此地符合探险家们喜欢的目的地特点——整个岛上充满了未知,会给人带来刺激和挑战。
后续有人发现此岛资源众多,便开始上岛进行科学研究,从这之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名声大噪。
纵然其他缔约国先后到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或科考或冒险,但北极距离我国太远,到达此地需要的时间和花费过大,彼时的我国不具备到此进行北极科考的实力。
于是,这份《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被众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甚至没人知道它到底流落到了哪里。
南京国民政府留下的档案当中,连这份条约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三】靠百年前条约,我国设立北极科考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领导人愈发重视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奈何我国起步太晚,极地早就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
再加上我们也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参与北极科考工作,此项目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后来我国决定以学习的名义,派观察员和访问团赴北极地区学习各国科考经验。
或许是天道酬勤,我国学者对于科学的执着而认真的学习态度,打动了挪威卑尔根大学的教授Y·叶新。
在一次多国考察活动前,他特地邀请我国的学者高登义一同前往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因为知道中国人对北极科考的知识了解不充分,Y·叶新特地把科普读物《北极指南》作为礼物送给高登义,方便他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在彻夜读书过程当中,高登义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这本科普书当中,有相当长的篇幅专门附了条约签订的文件图片,高登义仔细看着上面的国家名字,正感慨着我们时运不济之时,忽地发现签约国里竟有北洋政府。
为确定自己的判断,他要求前去参观当地的总督府遗址,发现其中仍旧陈列着当年签订条约各国的国旗,果不其然有我们当时的国旗。
高登义知道,此时正值中国政府眺望北极的重要时刻,这份条约的出现,当真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北极科考事业大门的钥匙。
兴奋至极的高登义,一刻也没法在挪威停留,他立即告别了Y·叶新一行人,返回祖国进行汇报。
外交部了解具体情况后,立刻和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联系,要求他们马上找到我国是签约国之一的证据。
通过多方寻找,最终在挪威博物馆里找到了条约原件,在其间清晰可见中国的名字。
也是因为有此证据,我国成功在1996年进入了国际上的北极科学委员会,并在三年后派出了第一支科考队。此时距离北洋政府签条约,已经过去70年了。
从此之后,中国在北极冰原之上大放异彩,成为世界上第八个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
这也许就是民间所说的“国运”吧,谁又能想到,当年段祺瑞瞻前顾后签下的条约,竟然会在70年之后,带来如此好运呢?
文/张易宁
参考资料:《中国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史实考述 》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