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等这一刻。
因为只有最大体量的品牌进入了这个领域,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让一个“新的领域”,成为“主流领域”。
去年年底大家说2024年会是智驾的元年,确实是没错的,有不少品牌已经在NOA的话题上反复运营,也确实打出了不错的效果。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工业化”这件事的本身,要求在足够大的样本里头,实现足够稳定的效果---用一两台车在某个特定的街区展示天花板状态是可以的,但你不知道这个表现的公差带到底有多大。它的地板状态有多吓人,以及它会有多大概率、多大的频次,处于地板状态里。
我知道在新势力的初期,要获取关注,要从小销量的池子里逐渐爬到大规模的阶梯上来,它需要靠这种“与众不同的差异化”来实现,它就需要天花板状态的外延,但这种事情往往在第一次获取热潮的时候就会出现前面说到的问题:样本量大到一定规模,概率事件开始如期出现,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如果不行,这个销量规模,就无法撑住。
早期的特斯拉大家还记得吗?尽管它说自己是无人驾驶,但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那时候的实际,甚至都不是NOA,仅仅是L2+而已。在那些负面的案例与舆论里,特斯拉自己最后选择了沉默---再也没有针对“智驾”这件事,做过分的宣传了。
你会说特斯拉为什么卖这么好---它依靠的是纯电早期给自己打出来的品牌势能,和马斯克的科技人设。非要说的话,FSD的确业内数一数二,但它根本没有在国内落地,和国内的销量并没有关系。
智驾不是支撑特斯拉销量的核心要素。
真正以“智驾”品牌实现立足的,目前都还只有小鹏汽车一个---你对比下极越久知道了,极越刚刚发生了什么,对吧?
要做到这个高度挺难的。
这也是传统大厂,没有任何一家想要匆忙下场的真正原因:他们在拥有基本盘之后,在拥有用户认可的基础标签之后,没有必要那么激进地涌入一个不够成熟的领域。
除非,它有把握让这个“领域”变得成熟,它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在大规模上量的同时,让问题变得可控。
这是比亚迪在这个节点上,突然规模上天神之眼的原因。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同样的事,它已经做过一次了。
大概就是2017年左右,燃油车市场方兴未艾,新能源市场迟迟未见曙光,比亚迪开始尝试ALL IN了---大家最为担忧的三电问题,它扛下了,三电一旦可控,电动化带来的动力性、经济性体验优势,对燃油车是降维打击式的。
于是新能源对别人是一种噱头,对比亚迪反而成为了品牌内核。
就王传福所说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件事,时至今日已经有好多品牌在讲了,电动化这个上半场已经打完了,全国新能源渗透率直逼50%,合资燃油全线溃败,比亚迪已经是最大的赢家。
下半场的胶着也就开始了---其实你能想到的,如果它已经在新能源这个领域无所顾忌,它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研发预算,都会投往哪里?
这是“天神之眼”,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事情。
其实在去年的11月广州车展上,我已经得知了比亚迪2024年要在智驾上有所展示的事情了,然后差不多是在3月左右拿到了腾势N7,意义上体会了“高快领航”---那时是相当成熟的存在了,而且有一些巧妙的思路在里头。不要用12月的目光去看它啊,以第一季度的状态去看,它会在隔壁车道有大车靠近的时候提示你不居中了,稍微多让点空间出来,会在自动泊车无法正常识别车位的时候,让你尝试手动画框,你千万不要说“这不难谁都能做”,问题就在于“怎么谁都没做?”
就和它在发动机热效率开始推高以后一样---43%没什么了不起,46%也不怎么样,是啊不怎么样,怎么其他人没有怎么样?
想到了,能做到,和做到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但我真正体验比亚迪的城市NOA,却是比这更早的节点,24年的1月---在深圳已经试过了,当时的城区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在于,匝道右转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违停的车,此前我试过的其他品牌都会进入宕机状态以为是“排队”,但唯独是N7顺畅地绕行了,我觉得它有点东西。
甚至觉得到了这个份上,它应该快了吧?至少四五月就得释放了吧?
结果一等,就等到了12月。
这足足一年的不断验证,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规模化推送”过程中要实现的“问题可控”。而且它也不是硬等,这一年的大节点,和市场对智驾的期待,它其实也都没落下,一上来就是“全国都能开”。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新势力而言,尝鲜用户往往对智驾是有预期的,只要“预期中的路段好用”,他们就能得到满足,但是对于更普遍的用户来讲,他们要的是稳定性,时有时无会让他们陷入“智驾无能”的认知,最终对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判刑。
一上来就是“全国都能开”,是比亚迪在地推智驾这件事上相当负责的事:一旦主流人群,开始认可了智驾的实用性,那么智驾也就成了主流选项。
没有智驾的车,没有资格进入决赛圈。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推送智驾的只是仰望和腾势,和比亚迪的中低端产品没有关系---可是这是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
我讲过几次,传统品牌的惯性思维就是,我有几个梯度的技术和产品,我一定把最好的技术放在最高级别、最贵的车型上,然后低级别的车就不用,以此实现差异化,凸显高阶产品的尊贵。
但比亚迪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最高级的技术,仰望先上,完事了给腾势和方程豹,然后能给就尽量给到王朝和海洋---一开始新技术确实是用来塑造品牌力的,而当下沉以后,它会给下方的产品带来“体验感”助力的同时,下方的产品实际上可以以“量”分摊取胜,帮助上层产品实现降本。
在两头拉扯的过程中,两头都能得到应有的价值。
比如比较核心的技术,云辇-P,仰望U8给到了方程豹,而分布式电驱则由腾势的易三方发扬光大了。比如体验向的技术,NFC数字车钥匙,现在已经下沉到了10W+产品了。
你们猜猜,智驾从仰望、腾势,到10W+,还有多久?
我就这么说吧,今天恰好听到了两轮投资领域对比亚迪的预期,一是冲年销600W,二是三年内700-800W。对于比亚迪的智驾预期,是把城市NOA拉入10W级。
9.98W秦L这样的车,未来有智驾不是什么空中楼阁的事。
“智驾平权”,就是今天比亚迪释放“天神之眼”最厉害的地方。
也是“跻身第一梯队”,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