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豫剧自己能养活自己?是因为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吗?

牛辅饭前娱乐 2024-11-11 15:18:46

我国的戏曲艺术闻名世界,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每片土地上仿佛都能孕育出独属于自己的戏曲。

但是慢慢的,许多剧种越来越失去活力,甚至濒临灭绝,就连那些热爱戏曲的戏曲演员都心酸不已,寸步难行。

像何赛飞这样痴迷于越剧的表演艺术家就曾因为越剧光景不佳而泪洒现场,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所以国家特别对他们进行补贴,只想这样优秀的文化可以继续绚烂。

那就是豫剧,历经时光,他们依旧能养活自己。

豫剧文化为什么能杀出重围,在风雨变幻中仍然立稳脚跟?

扎实的根基

热爱戏曲的男女老少们常常会打开电视机按时收看一档名叫《梨园春》的栏目。

《梨园春》几十年来依然活力不减,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而《梨园春》的舞台上最出名的还要数豫剧。

豫剧,观其词意,便知它是在河南之地孕育出来的戏种,因此它又被称为“河南梆子”。

以河南为中心圆圈,周边的省市都饱受豫剧文化的熏陶。

中国有许多剧种,比如说豫剧、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越剧等。

其中,豫剧在许多戏曲迷眼里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它是怎么做到的?

河南被北方和南方包围着,所以河南的戏曲文化饱受四面八方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所以河南这个地方的戏曲种类十分繁多且丰富,几乎河南的每个城市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比如越调、二夹弦、大平调、道情、河南坠子,这些都在河南的土地上朝气蓬勃地发展着。

你要是去河南观光旅游,一路上就会见识到戏曲的百般模样和滋味。

而豫剧就是在这样戏曲文化极度富饶的土地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们对于豫剧的起源观念不一,有人说明朝末年的时候,传入河南的东路秦腔和蒲州梆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碰撞交融,继而衍生出了如今的豫剧。

而又有人说,豫剧是由本地开封地区的土梆戏演变而来的。

不管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看出豫剧的文化底色是非常绚烂的,文化底蕴是非常厚重的。豫剧被孕育出来以后,它的班社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清朝的时候,许多豫剧班社就大名鼎鼎,比如天兴班和德胜班。

这些班社就像是蒲公英播种一样,学习传承豫剧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豫剧的名声在民间也越来越响。

这些豫剧班形同如今的剧团,从古时候开始,他们的组织安排就相当缜密,班主和成员各司其职,进行得有条不紊、风生水起。

整个豫剧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班主,班主是众人当中的首脑,一般来说,班主的人选任用十分挑剔。

只有那些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古代老艺术家才能接下这个光荣又沉重的担子。

任重而道远,戏班里的所有弟子都会听从班主的指挥。

但是同今时今日的开放文明风气相比,这些豫剧班社都十分封建。

有时候如同一个神圣又封建的帮派一般,你既然想进入戏班学戏,就相当于把你整个人都押在戏班里,你要完完全全地遵守戏班的规矩。

戏班规矩森严,赏罚分明,稍有逾矩,就会受到严惩。

但是也正是因为规矩森严,所以一些人也就此学习得愈发炉火纯青。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极轻贱戏子的,认为他们不入流,当时的人们既需要这些精神食粮,又对戏曲表演者不怎么尊重。

后来时代更迭,豫剧班子代代传承,一些人虽然始终怀揣偏见,但是戏曲演员的本事也会让人啧啧赞叹,但是呢,他们的生存条件还是难以言喻。

比如,当时从豫剧班子里脱颖而出的豫剧皇后陈素真在访谈中就提到过从前的戏班演出条件。

她说当时的演出条件很差,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都是搭戏棚子,每天的演出都要根据天气变化进行调整,如果刮风下雨,就只能停止演出。

而老百姓们只能做那种横条长凳进行观看,舒适度极低,和现在的软椅相差甚远。

就这种条件,可想而知,那些有钱的名流人士是不会到这里观看的。

首先,他们不愿意到这种简陋的环境中,所以当时来看豫剧表演的都是一些寻常老百姓,尤其是贫苦的农民和工人。

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富有,豫剧表演的门票对他们来说物美价廉,显得恰如其分。

也正是因为豫剧演出几乎所有人都看得起,豫剧的受众基础就十分广泛。

它就像是人们餐桌上的一盘家常菜一样,成本不高,滋味却很好。

而且豫剧的内容都十分便于人们理解和消化,街头巷尾,你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那么唱上来几句。

而有的剧种戏曲内容比较高深,不能让所有人都能理解,所谓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反观通俗易懂的豫剧更得人心。

能养活自己豫剧

也许百年间,豫剧一直都像是一盘清甜可口但不高大上的家常菜,但其实这盘家常菜也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时代是向前走的,豫剧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将豫剧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许多豫剧艺术家始终不懈钻研,在艺术的洪流中果敢行进。他们创新,他们学习,他们改革,因此,豫剧艺术也逐渐成长,不断攀登到了更高的高度。

许多新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被创作出来,比如《穆桂英挂帅》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让人百看不厌。

因为豫剧的改良和丰富,很多人便闻名而至,豫剧的受众群体就再一次壮大了起来。

豫剧既注重继承传统文化,又十分注重文化创新。

这一点遵循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豫剧艺术家们既不是捂着耳朵的刻板老古董,也不是一味求新的随众者。

豫剧流派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名叫常香玉,“德艺双馨”这个词用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当她在自己的豫剧领域发光发热以后,她不骄不躁,丝毫不会摆老艺术家的倨傲姿态,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回馈这个社会。

她是怎么回馈和感恩的呢?

比如她会经常进行义演,不收任何费用。

她会经常爱心捐款,用自己的积蓄去资助那些陷入困境之中的同胞。

她这些举动让人尊敬,同时她也收获了大批粉丝,她的温暖和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他们把目光都聚焦在豫剧文化上,透过德高望重的豫剧艺术家去体会欣赏豫剧文化的美好纯粹。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风气清正的老艺术家做表率,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豫剧文化底蕴是暖色的,是值得倾听的,因此,人们不免纷纷支持。

除此之外,豫剧十分注重宣传,会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比起其他的剧种,豫剧更愿意放下自己的架子,热情满满地走到群众之中,思想碰撞之间自然火花迭生。

而很多剧种都不愿意脱下自己华美的衣袍,有些剧种即使内容再怎么丰富还是会因为默默无闻淹没在戏海之中。

豫剧的宣传并不丢人,因为一份好菜如果永远只扣在锅里不为人知,那么它也是一种浪费。

一份好菜只有端上桌,香味扑鼻,人们才会纷纷赶来品尝。

酒香也怕巷子深,戏剧再好也怕没人看。

所以豫剧的宣传工作做得好,它就不怎么愁国家补贴了,它自己就可以丰衣食足。

到了今天,豫剧艺术家们也仍然在勤恳探索,他们善于捕捉新时代里的多元化因素,十分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到豫剧里,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飞快发展,豫剧艺术家们推广得游刃有余。

结语

为什么豫剧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国家补贴呢?

首先就是因为豫剧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通俗易懂,受众人群广泛,关注就是他们的底气。

表演就是演给人看的,豫剧的戏迷相当之多,有这么多人支持豫剧,所以它自然能养活自己。

其次豫剧仍然会自己想办法挣钱,豫剧艺术家们懂得宣传和推广有多么重要,通过各种演出获得一定的收入。

时过境迁,有时每每走过一个戏台,看着台上的豫剧演员们似乎依旧没变,从孩童到大人,不变的是一份传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