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能源正前方的第1035篇原创文章
今年整个光伏行业有多难都不用Leo 多说,大到行业一体化龙头如隆基、晶科、通威,小到细分赛道电池、硅料、硅片的各个细分龙头,都是步履艰难,上半年行业业绩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但在这种情况下,却有一家公司悄悄地活得非常滋润,业绩竟然逆势大增,它就是中信博。为何在行业凄风苦雨的时候,它能鹤立鸡群,究竟有什么魔法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瞧一瞧。
中信博峰回路转之前新能源正前方也追踪过中信博,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是一家专注于光伏跟踪支架、固定支架及BIPV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就出货量而言,属于行业领先的企业。
根据国际知名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发布的数据,中信博2023年度跟踪支架系统出货量全球市占率达9%,位列世界第五。
上半年,中信博实现营收33.8亿,同比增长75.7%,归母净利润达到2.3亿,同比增长135.9%,扣非净利润2.2亿元,同比更是增长192.9%。
2023年公司的业绩表现就非常不错,今年在比较高的基数上还能取得如此大幅度的增长,可想而知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有多亮眼。
而仅短短两年前,公司的前景还有些风雨飘摇。当时还是在光伏行业景气周期末期的时候,中信博却实现了上市以后首个半年度亏损。与此同时,因为公司对2021年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2022年7月,上交所对“中信博及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暨法定代表人蔡浩、时任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王程、时任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召集人王怀明、时任董事会秘书刘义君予以监管警示”。
为了补损扭亏,中信博在当年11月抛出了一份11.5亿(其后缩减到11.0亿)的定增计划。
谁也没有想到,在后面的一年半里,定增计划一直悬而未决,公司却逐渐依靠自己从逆风中走了出来。2022年下半年即扭亏,2023年业绩大幅反弹创新高,最近又双喜临门,不仅半年报飘红,公司也于9月11日拿到了定增方案的证监会批文。
这则批文也来得正是时候,虽然截至6月30日,公司账上18亿的现金也算不少,但其中13亿是一年内要还的短期贷款,再去掉4.6亿的长期贷款,就已经寥寥无几了。
现金流成谜其实中信博上市也就是2020年6月的事,上市时候融资金额加上超募也达到了13亿之多,从完整财年角度看,中信博每年都是赚的,累计利润超过9亿,分红不到2亿,净赚7亿。中信博的现金都去哪了呢?
从上半年的现金流数据里似乎能够找到些许端倪,虽然净利大幅增长,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却减少了12.24亿元。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为下半年订单准备材料及兑付到期应付票据所致”。那么具体来看哪个原因才是重点呢?
好在公司在现金流报告附注里面还有关于公司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差异的明细表,在这里我们看到大额现金的流出主要有三项:存货增加8.5亿、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5.4亿、经营性应付项目减少2.1亿。
先来看存货。
从存货的组成结构看,增加最多的是发出商品,增加了4.7亿,其次是库存商品,增加了2.2亿,原材料仅增加了0.78亿,因此并不是公司说的那样是在为下半年订单准备材料。
库存商品的增加倒可以解释成是为新订单而准备的,先备货再发货,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库存商品的余额是5.5亿,只相当于一个月的销售额,完全在合理范围之内。
发出商品是已经发货而尚未得到用户确认的货物,相当于先发货后付款。发出商品如果是国内客户,不确认收入,如果是外销商品,则是可以确认收入的。因为在FOB出口贸易方式下,卖方在货物于装运港越过船舷之时完成了交货义务,同时风险和控制权转移给了买方,已经满足了收入确认的条件。
再来看再看经营性应收项目。
可以看到增加最多的是应收账款,多了4.2亿。事实上公司上市之前的应收账款控制得很好,上市后2020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也仅为2.7亿,而今年中报达到16.4亿元,增加了5倍,同期就收入规模而言只增加了一倍。
从收入-应收-现金流的相互关系来看,去年四季度公司的收入达到30亿,收到的货款/现金为5.1亿,应收账款余额为12.2亿,合同负债(预付款)为7.7亿,这从侧面印证了存货中的发出商品应该就是已经确认收入的出口物资,否则很难解释收入和收到现金+应收账款+合同负债之间存在的不小的差额。
再看应付。
应付账款和票据减少了2.1亿,其中应付票据确实减少了3亿,公司说的没错。
但是应付账款还在继续增加,从13.1亿到17.0亿,增加了3.9亿之多。事实上,应付账款+票据从上市前的13亿到现在的34.5亿,增加约1.6倍。公司上半年的营业成本是27亿,去年一年的营业成本是52亿,欠了供应商的应收款就有34.5亿,Leo可以说欠钱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么?
拉长周期来看,应付账款和票据一直是公司现金的流入项,而且应付的增加远快于应收的增加,公司现金的持续流出,最大的贡献是发出商品。发出商品计入收入,给利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发出商品还没回款,造成了现金的净流出。
这次利润可否持续?如同之前所言,中信博上市前后的业绩有过山车般的上下起伏,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质疑。
从2019年公司开始申报IPO,2020年6月如愿上市,19年和20年公司都保持了60%以上的高速利润增长。
上市首年安然渡过锁定期后,公司的业绩开始变脸,从一季度开始收入下滑5.9%,净利润下滑18.2%。二季度收入下滑22.8%,利润暴跌78.6%。
中报后公司CTO王士涛在2021年9月10日至17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33万股,超过了其所直接持有股份总数的25%,为此收到了监管部门的警示函。
公司董秘郑海鹏分别在2021年9月27日、9月29日减持了15万股、5.65万股,10月20日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原因而辞职。
公司业绩继续下滑,三季度利润下降72.8%,四季度录得了上市以后首个单季度亏损,但公司老股东和高层借助21年整个光伏行业的大牛市纷纷逃顶成功。
再接下来2022年半年报公司出现首个半年度亏损119万元,随后在2022年11月抛出再融资计划。
融资计划之后公司业绩逆转的功臣是海外收入的高速增长。22年海外收入为16.4亿元,相比21年的8.5亿接近翻倍,23年海外收入为32.3亿,相比22年再次翻倍,首次超过国内收入。
但是海外收入的大幅增加,并没有带来现金流的同步好转,巨额发出商品的余额仍是悬在投资者心头的一块大石。
上次启动IPO融资,中信博的业绩好了两年。IPO成功之后,业绩维持了两个季度。再次融资申报,中信博的业绩又反弹了2年,而再融资获批,这次公司的业绩增长能维持多久?
坦诚讲,结合公司过往的发展情况以及谜一般的现金流情况,leo也没办法给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等时间给我们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