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式120毫米重型迫击炮,性能优秀,为何解放军只装备了几年?

探史笔记 2024-11-18 10:00:31
引言

1964年,解放军迎来一位“火力猛士”——64式120毫米迫击炮。它射程远、威力大,曾是步兵营的“镇场之宝”,一度被称为“战场上的小钢炮”。

但好景不长,仅几年后,这款性能优异的重型火炮却被仓促淘汰。究竟是它自己“不中用”,还是现代化战争变了样?

这炮够狠,步兵的“护身法宝”!

1964年,一款堪称“革命性”的重型迫击炮——64式120毫米迫击炮横空出世。对于当时的解放军来说,这款武器绝对是一件火力上的神器。

它轻便,射程远,威力大,几乎满足了步兵部队对支援火力的所有幻想。彼时,正值军工发展蓬勃期,64式的出现让许多官兵直呼:“有了这玩意儿,敢跟坦克斗斗法!”

说它轻便,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传统的重型迫击炮,重量动辄上百公斤,想要搬动它,得好几个壮汉合力。

64式却轻巧得多,整炮分解后步兵班就能搬运,特别适合在山地和丛林作战中使用。关键时刻,三五个兵把迫击炮一装一架,就能给敌人来个“炸弹雨”。这种灵活性,让它成了步兵营的“镇场神器”。

1964年的某次实弹射击演练现场就非常精彩。官兵们兴冲冲地架起64式,用6公里外的靶标测试炮击精度。“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划破长空,几秒钟后,远处靶标被炸得飞灰湮灭。

连观摩的领导都连连点头,直呼这炮有潜力。现场一位连长还打趣说:“这种炮,打得快、打得准,关键是我们还能背得动,这才是步兵的好搭档!”

它不仅射程远,还特别灵活,几乎是步兵班手里的多功能支援武器:既能打敌人的碉堡,又能对坦克发动精准打击,还能清扫敌方机枪阵地。

对于60年代的解放军来说,64式无疑是一场“小火力革命”,直接填补了步兵与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但就是这么一款看起来完美的武器,却没能笑到最后。短短几年后,它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解放军的装备序列。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用几年就被“下岗”,到底哪不行?

64式迫击炮的辉煌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几年后,这款武器便被更先进的86式取代。有人不解:性能这么好的炮,为啥这么快就“退役”了?难道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还是使用效果不理想?其实问题远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

首先,64式尽管轻便灵活,但它的设计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不足。比如,它在连续射击时容易发热,这导致炮管冷却速度慢,进而影响了战斗节奏。一场激烈的对峙中,时间就是生命,如果需要频繁停下来冷却炮管,那这个武器的“节奏感”就会被打乱。

除此之外,64式的射程虽然在当时算是很优秀,但仅仅超过6公里的射程在战场上依然有些“尴尬”。

面对更大规模、更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尤其是日益崛起的装甲集团军,这点射程已经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换句话说,它太“够用”,反而显得不上不下。

其次,战争形态的变化对64式的定位造成了冲击。进入70年代,机械化作战逐渐成为主流,而传统的步兵火力支持方式正在被新的装备模式所取代。

坦克、装甲车和火箭炮这些“后起之秀”,逐渐成为战场的主力。相比之下,64式的威力和灵活性在战场上显得不够“惊艳”。再加上它只能手动操作,无法实现自动化打击,战斗效率也难以提高。

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先进的选择。1980年代,86式120毫米迫击炮定型后,以绝对的性能优势取代了64式。86式的射程足足比64式多出近40%,达到7700米,并且在操作稳定性和命中精度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两者一对比,64式的“退场”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浪推前浪,这锅64式背得冤?

从64式到86式的迭代升级,背后是我国军工技术的飞速发展。64式的“退场”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时代变了,需求升级了。

如果说64式是一名优秀的“步兵支援者”,那么86式更像是“战场全能手”,它不仅能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持,还能满足现代战争对机动性和打击效率的高要求。

但不得不说,64式的“短命”也让它背上了一些“冤锅”。它明明已经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佳设计,却因战争模式的转型被提前淘汰。

某种程度上,它的“出局”并不是因为它本身不行,而是因为它的优势在更先进的装备面前被稀释了。

不过,64式虽然离开了部队,却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些边境地区和特定作战环境中,64式仍然发挥着作用。

特别是对于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它的轻便性和灵活性依然让人赞叹。甚至在一些训练和试验中,64式还成为了研究新型迫击炮的“参考标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64式的“短命”也为我国军工技术的迭代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它的设计到实际使用,再到后来的改进,每一次失败和成功都成为了86式等后续型号的技术基石。

可以说,没有64式的“试水”,也就没有今天中国迫击炮的快速发展。

64式120毫米迫击炮,曾经是解放军火力体系中的耀眼之星,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中国军工技术的一次飞跃。

然而,现代化战争的快速演进,让它的优势被迅速弱化。短暂的辉煌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的“短命”恰恰说明了我国军工技术进步之快。

从64式到86式,再到今天的先进武器,我们见证了中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64式虽然退场,但它留下的技术积累和战斗经验,依然是中国军工史上一颗重要的里程碑。

3 阅读:763
评论列表
  • wjf 10
    2024-11-19 11:21

    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了。

  • 2024-11-20 20:17

    不实用,没有60迫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