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女子胸闷憋气,得知诊断后女子:我不要插管,想有尊严的走

诗槐聊健康 2025-01-08 08:56:36

深冬的夜,急诊室的空气仿佛也被寒冷裹挟着,透着一股冰凉。急促的呼吸声、轮椅的滑动声和家属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让人感觉这里是生与死的边缘地带。值班医生陈远刚刚结束了一场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汗水还未擦干,就听到了急诊护士的呼唤:“陈医生,有个胸闷的患者,家属特别着急。”

陈远快速整理了一下思绪,迎面就看到一个瘦弱的女人被家人推着轮椅送了进来。她低着头,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白纸。女人叫林芳,今年40岁,职业是服装设计师。家属告诉陈远,她最近一个月一直感觉胸闷,今天突然喘不上气,吓得全家赶紧送到了医院。

“林女士,你现在的感觉怎么样?”陈远一边询问,一边蹲下来与林芳对视。他尽量放缓语速,声音平和。

林芳的声音很低,带着虚弱:“医生,我……喘不上气,胸口闷得厉害,像被石头压着。”

陈远快速扫了一眼她的体征,氧饱和度仅有88%,脸上的紫绀也非常明显。他不敢耽搁,立刻对护士说:“推到抢救室,马上吸氧,同时做心电图和抽血检查。”

初步诊断的困惑

在抢救室里,林芳稍微安静了一些,但她的表情依然显得不安。家属围在旁边,焦急地问:“医生,她到底是怎么了?会不会是心脏病?还是肺出了问题?”

陈远用心电图机快速检查了一下,发现并没有急性心梗的迹象,心率虽然稍快,但还算规律。他安慰了一句:“别急,现在看心脏没有大问题。再等血气分析和胸片结果,可能是肺部出了问题。”

几分钟后,血气分析结果传了过来,显示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氧分压显著下降。胸片也在此时传回,结果让陈远眉头皱得更紧了——林芳的双侧肺部弥漫性渗出影,肺纹理模糊,典型的“白肺”表现。

“患者家属,请过来一下。”陈远招呼林芳的丈夫到一旁,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从目前的检查结果看,考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简单来说,就是肺部功能出现了严重问题,无法正常完成气体交换。情况比较危急。”

丈夫的手抖了一下:“严重到什么程度?她还能不能救?”

陈远坦诚地回答:“ARDS病死率很高,尤其像她这种情况,病因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或者感染引发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尽早插管,配合呼吸机治疗,尽可能争取更好的抢救效果。”

林芳的选择:尊严与生命的较量

听到“插管”这个词,林芳一下子睁开了眼睛,虚弱地摇了摇头。她的声音很小,但语气却非常坚决:“医生,我不要插管。我不想被机器控制,躺在那里动弹不得,我想有尊严地走。”

陈远愣了一下,家属也全都愣住了。丈夫急了:“芳芳,你在说什么?医生说插管能救命的,你不能放弃啊!”

林芳的眼神里有一丝平静,却透着让人心疼的倔强:“我知道。我这几天一直咳嗽、胸闷,自己也感觉到了。医生,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癌?”

陈远沉默了一瞬,他知道此时不能再绕圈子,直视着林芳的眼睛说:“确实需要进一步查明病因,但从影像和症状看,肺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高。具体的诊断还需要支气管镜检查才能确认。”

林芳听完反而轻轻笑了一下:“果然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有预感了。”

她转向丈夫,拉着他的手:“你听我说,这不是医生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与其让我在ICU里插满管子,痛苦地度过最后的日子,我宁愿安安静静地离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白肺”

在林芳的诊断过程中,陈远和家属提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白肺”。这是一种重症肺部疾病,常由感染、创伤、吸入有毒物质等引发。ARDS的核心问题是肺泡损伤,导致氧气无法正常进入血液,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缺氧。

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2022年的一项全球研究,ARDS的病死率高达30%-40%,而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这一比例可能更高。ARDS的治疗包括:

呼吸支持:早期插管机械通气是治疗的核心。针对病因治疗:比如抗感染治疗、消除炎症。保护性肺通气:尽量避免高压机械通气对肺部的二次损伤。

在林芳的病例中,双肺“白肺”的影像学表现提示病变已经非常严重,而进一步的检查可能确诊为肺癌引发的肺功能衰竭。全球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首位,尤其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长期吸烟、被动吸烟以及空气污染都是重要诱因。

面对林芳的拒绝,陈远没有强行干预,而是蹲在病床旁边,像一位朋友一样轻声说:“林女士,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希望自己保留最后的尊严,不希望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忍受无谓的痛苦。但我还是想问一句,如果有50%的机会,你会不会愿意搏一搏?”

林芳摇了摇头,声音依然很轻:“医生,你是好人,但我已经想清楚了。插管只是延长生命的手段,不是治愈的方法。其实人早晚都会离开,不是吗?我的人生够了,我希望家人记住的,是那个有笑容的我。”

她丈夫眼圈红了,哽咽着问:“那我们……就这么看着吗?”

陈远叹了一口气,说:“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我们的职责是让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如果林女士坚持不插管,那我们会用无创通气和药物支持,让她尽量少受痛苦。”

爱与告别的温暖瞬间

那一晚,林芳没有插管,而是选择了无创呼吸机支持和镇静药物缓解症状。她的家人一直陪伴在病床旁边,握着她的手,讲着一家人曾经的故事。

第二天清晨,林芳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表情很平静,似乎带着些许微笑。

陈远站在抢救室门口,看着林芳的丈夫和孩子抱头痛哭。他闭上眼睛,心里默默地说:“愿你一路安好。”

这场短暂的医患相遇,让陈远再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辉。在医学之外,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故事,而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救治生命,更是尊重生命的每一种告别方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