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老人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是来证明“时位之移人也”。
战友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复员之后,散落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工作。内心也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变迁而复杂地改变着。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忆起昔日的某位战友,在部队时两人无话不说,关系极为要好。感觉有满腹的话语想与其倾诉。可当接通电话,却全然寻不到当年的那份亲密感觉,尽管双方都竭力维持着通话,东拉西扯地闲聊着。
复员之后,各异的境遇,不同的人生经历,让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变得日益陌生,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少。故而,战友之间应当经常沟通、时常联系,跟上时代的步伐。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战友之间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付出。常联系、常交流至关重要。我有一位战友,复员后安排的工作还算不错。数十年来,我每年都会回老家一至两次,只因父母在老家。然而这位战友从不露面,无论我如何邀请他,哪怕不让他请客,只是见个面,他也从不往来。我们仅在新兵连有过一面之缘,还不在一个新训中队,现在我连他的模样也想不起来了。
去年,他和几位同事来到青岛,不知因何事,一到青岛就不停地给我打电话,接通后,毫不客气就让我给他安排住宿的地方,说住两天就走,晚上见个面。我和老家的战友沟通,都说这名战友不咋地,让我不晚上我请他吃了顿饭,当然,没有给他安排住宿,因为从内心来说,已经不想和他交往。他回家之后又杳无音信,再未见过面。战友们,你们说说这样的战友还有继续交往的必要吗?
我的原则是,几十年来,我回老家只要表示过想请我吃饭,或者别人请客时他跑前跑后,我都会安排食宿、尽力全程陪同,这都是必须的。
战友之间接待“感情在有心就行!”。多年以后,战友之间的交往方式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保持真诚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基石。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曾经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那份默契和信任不应被遗忘。即便各自的生活轨迹已经渐行渐远,但真诚的交流能够瞬间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
战友之间见面,喝喝酒、吃吃饭实属再正常不过之事,但这也要依据个人的能力,做到尽心尽力即可。我有一位战友,关系甚为要好,高中时期还是同学。有一回回家仅短短几日,我在弟弟家居住,他听闻我回来了,便给我致电说酒店已然订好,非要请我吃饭不可。他骑着电瓶车告知已到楼下。无奈之下,我对他讲:“你将酒店退掉,也莫要对其他战友提及,咱俩寻个路边烧烤摊,点几个小菜,撸个串,聊聊天,胜过一切。”只因我深知他工资微薄,又在县城刚购置了房产,经济方面稍显拮据。最终我们二人边吃边喝边谈,极为畅快。
有一年,他孩子高考结束后来青岛游玩数日,我不但安排了住宿,还倒班带着他去了崂山、海底世界、奥帆中心等青岛的景点,回家后他不住地感谢。所以我认为,战友之间不存在贫富、高低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的往来只要尽心尽力便好。不必硬撑、死要面子活受罪。喝碗胡辣汤、吃个烩面同样也是在交往。你说是吧!
遇到做生意的尽量“宰他”。定期的聚会和联络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可以选择在时间方便的时候通通电话,一起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分享如今的生活点滴。
我老家有一位做生意的战友,做得相当出色。每次我回老家,不管是从朋友圈还是其他途径,只要他得知我回来了,打完电话便开车来接我,我都是欣然前往。他就把能联系上的战友全都召集起来,喝得东倒西歪,有哭有笑。这样,战友们都见面了,还不需要经济条件差的破费。有时他在老家喝醉酒了就给我打电话,聊上好一阵子。有时几个战友晚上喝完酒,找个司机连夜就奔赴青岛而来。这样的战友怎能不交往呢?都是性情中人。
青岛是一座旅游城市,每年旅游旺季,众多战友都前来游玩,以前多是结婚旅游的,如今则是陪老人散心的、带孩子看大海的,有的战友干脆就是为了来喝青岛啤酒的。我都竭尽全力、义不容辞。
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持日常的沟通也非常重要。社交媒体、电话、视频通话等都能让身处异地的战友们随时保持联系,让距离不再成为感情的阻碍。说的不全面,让战友们见笑了。不知战友们都是如何交往的,评论区里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