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挖鼻孔啊,没看见闺女跟你学的,不管自外面还是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挖鼻孔。
前天幼儿园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她把鼻子都抠破了还不厌其烦的挖,都是你教坏的。”
“我有什么办法,春天毛絮那么多,鼻子不舒服嘛,自然不自觉地想要挖一挖,你难道不会这样吗?哎,不过敏的人命真好。”
“什么过敏啊,都是心理作用罢了,手上干点别的事自然就想不起来鼻子不舒服,也就不会挖鼻孔了。
我现在想帮着孩子改正都不好改了,你说怎么办啊。”
其实不只是小孩子,相信生活中不少成年人也有挖鼻孔的小癖好。
手指清理鼻孔的瞬间,不仅感觉到鼻子畅通了,心理上还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但实际上,长期习惯性挖鼻孔,却会带来一些健康风险。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控制不住想要挖鼻孔,一挖起来就没个完呢?
长期挖鼻孔的后果又是什么?如果想要纠正这个习惯,该做些什么呢?
一、挖鼻孔的小癖好,多是从幼年开始的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来看,当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行动能力时,探索欲望会到达顶峰。
除了探索生活环境,当然还包括对自己身体的探索,而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挖鼻孔行为。
这种行为其实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种体现,孩子可以通过挖鼻孔来了解鼻腔内的不同状态。
比如感冒时会不停地流鼻涕,鼻腔里面湿湿黏黏的,而干燥的情况下,鼻屎会变得特别硬等等。
为了进一步探索鼻子的功能,有些孩子甚至会往鼻孔里塞一些异物。这也是为什么医院接诊的时候总能从孩子鼻孔里取出花生米、黄豆、玩具零件等物品的原因。
随着挖鼻孔的进一步深化,孩子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成年人,挖鼻孔的行为则可能涉及到习惯成瘾性,以及情绪调节。
有过挖鼻孔经历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这个举动会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舒适感,能使人放松。
尤其是成年后面对生活中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问题时,挖鼻孔甚至能让心情变得相对松弛。
当人们习惯了用这种行为来改善焦虑、紧张,挖鼻孔自然会成为条件反射性习惯。
甚至会演变成“情绪波动→挖鼻孔→舒适”的定向行为模式。
有说法称,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其小时候受到的限制有关。
父母的否定或阻止,反而会成为孩子行动的最大动力。
简单来说,如果孩子小时候常常被教育或要求不能挖鼻孔,其长大后不受约束的情况下,挖鼻孔的习惯会更加自然的形成。
除了行为习惯外,心理方面的强迫倾向(不同程度的洁癖)也驱使着挖鼻孔行为的产生。
生活中一部分人对于污垢有强烈的清洁欲望,包括自己的身体也不例外。
鼻孔内的鼻屎会不断产生,在有强迫倾向的人眼中就是肮脏的、不能被接受的,为了让身体保持干净,这些人便会不受控制的清理鼻孔。
抛开特定因素下固有的行为模式,也有些人挖鼻孔呈现阶段性,比如换季引发了过敏或上火。
鼻腔当中的不适感难免促使人们通过挖鼻孔来缓解,不只是清理鼻屎,手指接触鼻腔内部同样能起到缓和作用。
成年人挖鼻孔的习惯受多重因素影响综合形成,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生理层面的,当然也包括环境层面。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挖鼻孔并不是个好习惯,该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威胁许多健康风险。
二、一时的“爽”,或带来4个后果1、破坏过滤系统
人吸入气体的入口便是鼻腔,环境中的空气需要先经过鼻腔再通过呼吸道吸入肺部。
吸入过程中,呼吸道的过滤性组织会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而鼻毛和鼻腔内的粘液,能很好的吸附杂质,使被吸入的气体更加洁净。
如果经常挖鼻孔,会造成鼻毛大量脱落,鼻腔内过于干净。
分泌物所剩无几,便不能起到过滤的作用。
要知道,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鼻腔的初步过滤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
没有了该有的保护屏障,呼吸道接触到杂质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
2、损伤或出血
生活中有些人挖鼻孔下手没轻重,修剪指甲的习惯也不够好,导致挖鼻孔造成了内部皮损,甚至是流血的问题。
鼻腔内的组织本身就十分敏感,如果留下伤口,无论是炎症反应带来的刺痒感,还是鼻腔内伤口结痂的异物感,难免让人感觉不适。
继而再次将手指伸向鼻孔内,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这种持续性的行为,可能造成鼻粘膜越发敏感脆弱,抗敏能力日益减退。
以至于后续出现一有鼻子不舒服,轻轻一挖就出血的情况,这对于人体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3、感染风险增加
虽说生活中人们经常倡导勤洗手,但是在挖鼻孔这件事上,除了强迫症人士,能做到提前对手部进行清洁的普通人数量少之又少。
鼻子不适通常是一种突发性的生理反应,人体会不自觉的出现条件反射,用手来解决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这是一根一天都没清洗过的手指,上面的细菌数量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于外出工作的人群。
正如刚才提到的,挖鼻孔可能造成鼻腔内损伤出血,如果手指上满是细菌,这无疑增加了细菌传播的概率。
“运气好”的情况下,细菌甚至会从伤口处入侵人体。
4、疾病风险提升
临床上常见的鼻炎、鼻窦炎、鼻疖肿等问题,某种程度上都和挖鼻孔造成的鼻腔内组织损伤有关。
鼻腔环境在长时间的物理性破坏下,发生了病理性改变。
再加上感染概率提升、屏障功能下降,相较于那些没有挖鼻孔习惯的人来说,患病率会更高一些。
除了鼻腔范围的疾病外,挖鼻孔还可能因为感染加深而引发中耳炎、鼓膜炎等症,包括鼻咽癌的发病率也会变相提升。
三、挖鼻孔的习惯改怎么纠正?挖鼻孔的习惯可以是持续性也可以是阶段性,对于阶段性的行为,安稳度过特定时段,习惯便会得到改善。
而对于那些顽固的挖鼻孔选手,可能需要更多的方法来纠正。
1、积极治疗原发病
考虑到有些鼻腔不适或挖鼻孔行为是疾病引起的,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可减轻不适,从而减少挖鼻孔的次数。
比如鼻腔方面问题,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春季呼吸道过敏引起的瘙痒感,为了避免呼吸道不适,大家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
对于一些症状较为严重,不挖鼻孔不痛快的人群,也可以就医检查过敏原,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来抗敏,以解决鼻腔不适。
而对于强迫症、洁癖这种心理层面因素引发的挖鼻孔行为,则要尽早联系专业的心理治疗团队。
用科学的疏导方法来改善和避免挖鼻孔行为的发生。
2、转移注意力
对于一些无意识的挖鼻孔行为,究其根本不过是人们无聊时的行为怪癖。
对于这类行为习惯,适当分散注意力或许能有效避免手指不自觉地靠近鼻孔。
比如说,人们在工作时、看电视时、玩手机时、读书时等等,通常不会出现无意识的挖鼻孔行为。
当大脑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手上的动作也会配套进行。比如敲键盘、划手机屏幕、翻书页,而不是挖鼻孔。
也因此,这种非长期性、非习惯性的挖鼻孔是无需纠正的。
找个“正事”干,自然就会忘记挖鼻孔。
而对于一些有意识的挖鼻孔行为,转移注意力也很好用。让自己的双手忙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挖鼻孔行为出现的次数。
3、用“擤”代替“挖”
对于一些因鼻子不适才挖鼻孔的人群,使用擤鼻涕的方式来缓解不适,能大幅降低挖鼻孔带来的潜在风险。
擤的方式不需要手指直接接触鼻腔内部,而是在鼻部外侧操作,用闭嘴呼气的方式将鼻腔内的污物或分泌物排出。
如果遇到擤鼻子无法缓解不适的情况,也可以用手指垫着纸巾在外侧轻轻捏一捏鼻翼到鼻梁中间的区域。
内部的刺痒感、异物感会适当得到缓解。
如果遇到气候相对干燥,鼻屎过于坚硬不好排出的情况,也可以选择医用洗鼻器来辅助清洁鼻腔。
总结挖鼻孔看似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实际上却隐藏着多种健康危机。
鼻腔敏感、内部损伤、出血、感染风险提升、疾病患病率提高,都和长期挖鼻孔存在联系。
为了避免鼻腔健康受到影响,还请通过多个角度纠正挖鼻孔的不良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病、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挖鼻孔的次数,以防止鼻腔乃至耳鼻喉问题的发生。
各位朋友,你是否也有挖鼻孔的小癖好呢?你的鼻腔是不是比一般人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