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堪称全剧最经典,慈禧亲自阅兵!顺便收了袁世凯的兵权!

龙哥影视剧大世界 2024-12-26 10:35:06

大清新政推行,新官制重新确定,势必会伤害绝大多数在职官员的既得利益,奈何新政乃系慈禧太后钦定,推行新官制更是新政推行的重中之重,京官和外官们当然不敢讲矛头对准新政,那就只能对准行事稍显操切,态度有些嚣张的袁世凯。

于是,“杀袁立宪”的旗号打了出来,大有“清君侧”的势头,逼着慈禧太后给内外官员们一个交代!

其实,慈禧太后明白,官员们纷纷逼迫,目的正如徐世昌所言:

慰廷,数万京官要跟你死磕啊!太后上了銮列,他们就跟到銮列,我看,他们立宪是假,杀袁也是假,只不过是打着立宪的旗号反立宪,打着杀袁的旗号还是为了反立宪,一旦事情闹大了,他们可就假戏真做,慰廷,这个你不得不防啊!

历史上,但凡想要造反,总要找个能够服众的理由才行,“清君侧”也就只是一个借口而已,真要除掉了皇帝身边的奸臣,武装造反的行动就会立马停歇?

从来就没有这个可能!

“杀袁立宪”正如“清君侧”,重点不在杀袁,更不在立宪,而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阻止立宪的目的!

阻止立宪,旧官制才能保住;保住旧官制,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们才能继续享受该有的利益!

新政,哪有那么容易;一下裁撤掉那么多的部门,那么多的官员,哪有那么容易!

只是,太后难道就不知道官员们的心思?

当然不是!

太后是个明白人啊,不过,慰廷啊,就在这丰台大营发生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年大将军的故事,雍正爷继位以后,召年羹尧自青海班师回朝,雍正亲自郊迎,目睹了军容如火,极其壮观,心里头便生了警惕。

然后,徐世昌便列举了年羹尧命将士卸甲的故事,雍正皇帝誓要除掉年羹尧,正是从这次事件开始!

徐世昌的意思非常明确:

多事之秋,军权在握,总是朝廷大忌。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并不是不清楚官员们想要借着“杀袁”的借口阻止新政推行,但慈禧太后更愿意借着这个机会,剥夺袁世凯的兵权和实权。正如年羹尧一样,没有严酷的军令就没办法统领大军,但军纪严明,军威雄壮又会惹得当权者猜忌,袁世凯当前的工作重点并非推行什么新政,而是消除慈禧太后的猜忌,先保住自己才是正道!

当然,这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正如张勋所言:

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反就反,能怎么着?

能怎么着?

虽然当时的大清末路将至,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仍然不容小觑,更何况清政府还背负着那么多外债,洋人当然不会愿意清廷倒台,更重要的是国人并未和清廷站到对立面,纵然有倡导“共和”的声音,但仍然不影响清廷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也就是说,纵然北洋六镇的战斗力强悍,但要真和清廷对抗,仍然不行!

只是,袁世凯不能抹杀部下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同样有着这种想法,那就只能将命运交给天意决定:

这把枪的来历,你们大家都知道,马关以后,李中堂曾用它赌命,咱不赌那个,咱今天就赌个响。

填上一颗子弹,剩下五哥空挡,打响的概率很低,但只要枪能打响,袁世凯就不能造反,就必须想办法消除慈禧太后的猜忌,先保住自己的性命,然后再徐徐图之!

张勋信心满满,更要坚持自己的刚才的态度:

大帅,六比一,我赌不响。

奈何,枪偏就响了,天意如此,命数如此,袁世凯真要是这个时候吹响“造反”的号角,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另一边,慈禧太后虽然有意削弱袁世凯的势力,但面对官员们的逼迫还是不能惯着,还是要想办法给予压制。

你们哪,给我耍小孩子脾气,这何苦来呢,我听说不少的京官,风刮着了,雨淋着了,太阳晒着了,病了,我心疼啊,本意呢,预备立宪定了,新官制来个长痛不如短痛,看来呀,全都舒服惯了,一点都痛不得。

什么叫语言艺术?

既能达到目的,还能保证杜绝负面影响!

注意慈禧太后对此次事件的定性——“给我耍小孩子脾气”,太后嘛,母仪天下,天下的臣民都是太后的孩子,这般说一点毛病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定性,慈禧太后就能将这次事件轻松带过,悄无声息地平息!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不和你们一般见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有了这个定性,慈禧太后接下来的批评就成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疼惜,谁还能反驳,谁还好意思继续坚持?

只是,关于“杀袁立宪”的口号,慈禧太后必须予以推翻,因为立宪必须推行,新官制更要推行:

杀袁立宪,亏你们想得出啊,新官制的旗子,谁举着,我一个,袁世凯一个,立宪的旗子,谁举着,还是我一个,袁世凯一个,怎么不写上杀我呀,又一回用心良苦啊!

啥意思?

就差没有直说了!

你们就是想要打着“杀袁”的旗号,逼迫慈禧,阻止立宪,进而保住你们的既得利益!

你们的目的就是反对新官制,可新官制的首推是我,你们为什么就不敢打出“杀了慈禧,力推立宪”的口号?

借口罢了,背后有人撺掇鼓劲而已!

只是,背后的这位高人,慈禧太后却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你们的身后有高人哪,可是这个高人哪为的也是咱大清,倒叫我。

背后的高人是谁?

且听慈禧太后如何处理这次事件就能明白:

奕劻,这些日子你也累了,就歇歇吧,瞿鸿机,新官制的总司核定,你就接过来吧。

罢了奕劻,启用瞿鸿机,意思很明确,就是想让瞿鸿机保证新官制推行的公平公正,就是为了堵住京官和外官的悠悠众口。

高人就是瞿鸿机,但瞿鸿机的本意却是为了大清,慈禧太后也就只能给出这般妥协!

那么,袁世凯又该如何处理?

袁世凯想要消除慈禧太后的猜忌,而慈禧太后又想削弱袁世凯的势力,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物遇到一起,必定又是一出好戏。

来到小站,北洋六镇的官兵高呼口号:

大清立宪,太后圣明。

袁世凯开始铺设基础,开始借助将士们的口,传达一个非常关键的态度:我,袁世凯,乃至北洋六镇的官兵坚决拥护立宪,更是坚决认为太后做出立宪的决定非常英明!

有了这个坚持,袁世凯才能为了立宪而做出牺牲,如何牺牲?

让权!

为何让权?

消除慈禧太后的猜忌!当然,此时的慈禧太后尚不明白袁世凯的真实意图,她仍然认为这是袁世凯坚持立宪,坚持推行新官制的态度!

所以,慈禧太后叫来了袁世凯,准备给出一番劝说:

慈禧:袁世凯。

袁世凯:臣在。

慈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也难哪!

袁世凯:千难万难,太后一言兴邦。

诚然,慈禧太后确实能够一言兴邦,但全天下的官员加起来,何止百万,怎能就不顾一切都杀尽杀完?

如此这般,立宪当然可以顺利推行,但大清王朝还能剩下什么?

慈禧太后没有直接回怼袁世凯,而是列举了大明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崇祯皇帝推行新政,裁撤驿站,让当时的驿吏李自成丢掉了饭碗,逼着李自成慢慢成了气候,并最终撞开了大明皇宫的大门!

万一呢?

如果按照袁世凯的意思,大力推行新官制,万一再出现一个李自成,万一再将清宫的大门撞开又将如何?

然后,机会就来了,袁世凯正式开始了“自救”模式:

但臣不相信我大清官员中会有李自成,太后的意思,我大清新官制不能彻底实施,无非是利益所在,举国官员不从,既是如此,臣的北洋和直隶愿做出表率。

如何做出表率?

自然是从我做起,自然是先行剥夺自己的诸多权力!

臣的北洋,权最重的就是这北洋六镇的军队,新官制厘定成功,军队将统归内阁陆军部,臣今日即交出北洋六镇的军队,以责成新体制,以维护我大清立宪之纲。

然后,北洋六镇的口号就变了:

大清立宪,效忠太后。

立宪不立宪,已经并非重点,重点是袁世凯趁机交出了兵权,从根本上消除了慈禧太后对自己的猜忌!

只是,北洋六镇乃系袁世凯一手创建,各镇统领都是袁世凯精挑细选的自己人,就算真将军队交给内阁陆军部,但还是脱离不了袁世凯的掌控。

当然,除了兵权,袁世凯还要继续交权,以求进一步取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臣总督直隶,能为疆臣之首,实因北洋统领全国实业,利益之大,举国官员,无过于臣,臣愿交出邮政,铁路,矿物,农工商等所有八个实业的官差,从此咸归新官制各部。

交了兵权,交了实权,袁世凯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支持立宪的态度!

如果慈禧太后还有怀疑,那么袁世凯就还有总结性发言:

臣,一官,一职,一身,一命,何足惜哉,惟官制不革,宪政不举,我大清的江山就危险啦!

如此举动,如此操作,再加上声泪俱下的忠心强调,压根就不容得慈禧太后怀疑!

你们不是说我私心公用吗?

你们不是嫌我提前准备好了内阁副总理的位置吗?

我把权力全都交出去,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再举着“杀袁立宪”的旗号?慈禧太后还有什么理由忌惮我手握重权,威胁巨大?

再看慈禧太后,到底技高一筹,没有拒绝,索性趁机同意了袁世凯的交权操作:

好吧,你的兵权我收了,你的兼差我也收了,这两样东西是咱们大清预备立宪最大的成果,也算是给厘定新官制涂上一层大公无私的油彩吧。

所以,谁赢了?

袁世凯没输,慈禧太后更没输,但大清却输了,因为慈禧太后没能看到袁世凯的野心勃勃,更没有意识到北洋六镇早就成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等到慈禧太后崩逝,袁世凯就会立马亮出獠牙,狠狠撕咬大清,甚至彻底将大清送至末路!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