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书记,废除了很多特权,至今被百姓称赞

钟校说过 2024-12-16 09:16:36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要说改革开放初期最有胆量的人,黄璜绝对能排上号。那会儿,谁敢提"包产到户"?

但黄璜做到了,他不仅跳了,还给后来人趟出了一条路。

敢为天下先

黄璜可不是什么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13岁就参加革命,打过仗、搞过地下工作,是个实打实的老革命。

建国后,他先是在华东局当电台台长,后来又在地方上当官,主要管统战工作。

可是好景不长,动荡年代来了。那段日子对黄璜来说简直是噩梦,吃了不少苦。

动荡结束后,组织上让他去安徽无为县当副书记。说实话,这地方当时可不是什么"好差事"。无为县那会儿穷得叮当响,老百姓都吃不饱饭,粮食产量年年往下掉,就像是得了"贫血症"一样。

但正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黄璜却看到了希望。他不是那种只会坐在办公室里打官腔的干部,而是真正懂农民、了解农村。他知道,要让农民有干劲,就得让他们看到希望。

当时的集体生产方式就像是一个大铁笼子,把农民的积极性都关在里面透不过气来。"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会卖力气?但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得有人敢于"吃螃蟹"。

破冰之旅

黄璜刚到无为县就犯了嘀咕:这天也没打雷,地也没遭灾,咋老百姓就吃不饱饭呢?这事儿让他睡觉都不踏实。

于是,这位县委副书记撸起袖子,扎进了农村。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亲自往田间地头跑。

这一跑不要紧,可把他吓了一跳:干活的人稀稀拉拉,看见领导来了,勉强应付两下;等领导一走,该聊天的聊天,该打盹的打盹。

在这种生产制度下,干多干少一个样,能者不愿多干,懒者专门偷懒,这不是把大家的积极性都"闷"死了吗?

黄璜琢磨:要治这个"懒病",得从根子上改。这就像是一家人住在一起,要是光靠喊口号,喊破嗓子也没用,还不如大家分开过,各人管好自家的事。这么一想,他心里就有了主意:得搞"分家"!

不过,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分家"可是个敏感话题,稍不注意就会惹来麻烦。但黄璜知道,再难也得干,不然老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让他欣慰的是,多数干部都支持他的想法。大家都是从农村来的,都知道农民的心思。投票时,支持改革的票数占了多数。

接下来,黄璜马上行动起来。他悄悄下发文件,让各个公社把地分到户,让农民自己种自己的地。这事儿办得神不知鬼不觉,就像是一场秘密"革命"。

后来奇迹发生了!无为县的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不仅农民吃饱了饭,还能给国家交够公粮。这就像是给枯树浇了一盆水,立马就焕发出了生机。

平民书记

在无为县待了两年后,组织上把他调到六安当地委副书记。

谁知道好事儿接踵而来。1983年,万里去中央任职了,安徽省委书记的位子就空了出来。这时候,组织上来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直接让黄璜从地委副书记跳到省委书记!

但黄璜官儿越当越大,人却越来越朴实。按老规矩,省委给他安排了小花园的豪华住宅,那可是前几任书记都住过的"风水宝地"。但黄璜却摆摆手说:"不用这么兴师动众的,给我找个普通平房就成。"

黄璜最看不上那些争名夺利、搞特权的事。在他看来,当官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整天琢磨怎么享受,那不是本末倒置嘛!

到了新世纪,黄璜主动提出退下来。他说:"该让年轻人上来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也该歇歇了。"

回头看看他这一生:从农村娃到省委书记,从改革闯将到退居二线,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踏实。特别是那份始终不变的平民本色,更是让人敬佩。

有人说,官当得再大,也不能忘了自己是谁。黄璜就是这样,当了省委书记还和老百姓住一样的房子,这不是装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朴实。这样的领导干部,老百姓哪能不喜欢?

参考资料:

民商网:马启智回忆文章:黄璜在宁夏

源于实践的思索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黄璜

.

0 阅读: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