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甘肃一地主偶遇女红军,害怕惹事的他,竟答应了她的请求

迷途羔羊归巢处 2024-12-23 13:36:0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7年的一个冬天晚上,甘肃临泽县让冷飕飕的寒风吹着,到处静悄悄的。王家大宅的门槛上有一层不厚的霜,好像在表明这个夜晚特别冷,没啥人情味儿。

屋里的灯光挺暗的,王学文正趴在桌子上核对账本呢,他的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轻微响声。

在临泽县,有这么一个地主,日子过得挺滋润。不过呢,他也得留神着,想方设法保住自己“善人”这名号,为啥呢?就为了在那乱哄哄的年头能保住自己。

突然呢,从远处传来了一阵挺轻的脚步声,还伴着冷风,就这么一点儿一点儿地朝着王家大门去了。来的是个挺瘦的女子,她怀里死死抱着个包着婴儿的襁褓。

她走路踉踉跄跄的,每迈一步都好像把全身的劲儿都给使完了,可就是没停下来。这女的脸让军帽给挡住了,不过在寒风里,她那苍白但又特别坚定的神情特别引人注目。

“咚、咚、咚……” 就这么响着

夜晚静悄悄的,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在王家门前的小巷子里响起来。这声音一传来,王学文愣了一下。他眉头一皱,朝门口看了一眼,心里头有点儿不踏实。

最近这马家军在周边老是瞎转悠,官府对红军的搜查抓捕也更使劲了。这大半夜的有人来,通常就代表着有麻烦事儿。

他琢磨了一小会儿,站起来朝家里人摆摆手说:“都别吱声,我过去瞅瞅。”门一打开,一股凉飕飕的风猛地灌进来,王学文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门口站着个女的,穿着挺破旧的军装,她身子骨挺瘦的,大风一刮,整个人都快晃悠起来了。

这女子用手紧紧搂着襁褓,她的眼神挺复杂的,里面有哀求的意味,还带着无助,不过也有那么一点儿倔强的坚决。

“你……”王学文嘴巴张了张,结果发现自己这会儿不知道说啥好。

他瞅了瞅女子胸前红军的标志,又瞧了瞧她怀里的婴儿,眼神变得更加警觉起来。这情形,好像把他弄到了善良和自保的那个交界地方。

女子张嘴说话了,嗓音沙哑,还带着股坚决劲儿:“求您了……把我的孩子收留了吧。这孩子才刚出生没多久,没办法跟着部队转移啊。”

这夜本是静悄悄的,突然寒风呼呼地刮着。那女子没说多少话,可她的话呀,就跟那锋利的刀子似的,把这安静的夜晚给划破了。

王学文不吭声了,他心里明白,自己碰上了一个特别重大的抉择。这可不单单关系到他自己和家里人的安危,还关系到一条生命能不能活下去呢。

【才女从军,红色之路】

吴仲廉的家庭挺普通的,不过很看重教育。她爸妈靠做点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就算家里情况不太好,也没放松对女儿的教育。

在好多家庭都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个时候,吴仲廉的爸妈坚定地要供她念书,哪怕自己省着吃省着用,也要给她买课本和笔墨纸砚。

他们觉着,有知识、有才华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吴仲廉在学校里那可是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天分。

她特别勤奋好学,而且在琴棋书画这些方面那可是很有水平的。

她写的书法那叫一个厉害,笔力特别强劲,老师可喜欢了,一个劲儿地夸她。街坊邻里也常常请她给红白喜事写对联、写条幅呢!

她浑身透着书香气质,好像和那些忙着干农活儿的孩子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1926 年春天,那种安逸的日子变了样儿。在湖南,革命的浪潮掀起来啦!那些进步的年轻人跑到街头搞读书会,给大家讲马克思主义思想,还讲反帝反封建的那些个理念。

吴仲廉因为心里好奇,就走进了读书会。

那回,她头一回听说了毛泽东这个名字,还头一回了解到了要推翻旧世界的那种很激进的思想。

特别是后来听了毛泽东在湘江边的讲话,吴仲廉觉得自己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召唤。

她琢磨起自己的将来,也对父母给她安排的那种安稳生活道路适不适合自己产生了怀疑。打那往后,吴仲廉慢慢变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

她凭借自身的文化专长,给进步青年帮忙抄写传单、写标语,让革命的火种到处传播。她这人既机灵又胆大心细,变成了地下组织的关键助力。

1927年的寒冬,她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就此跟普通生活说拜拜了。这一决定啊,让她的人生彻底变了样。

参加革命之后,吴仲廉干过好多文职方面的活儿。

她的字写得清秀又工整,做事的态度认真还负责,很快就获得了组织的信任。

她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抄了一份三万多字的建军原则文件。这文件后来变成了红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呢。

她的工作可不只是在办公室里忙,她常常跑到农村去,用特别容易理解的话给农民讲革命的道理呢。

她那态度既温和又坚定,使得好多原本挺冷漠的农民心里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吴仲廉走的红色道路可不那么顺溜。

在部队中,她得应付体力训练以及长途跋涉行军带来的难题;在敌占区呢,她还得对付特务的追捕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流言蜚语。

可她压根儿没怕过。有一回,当地的反动势力晓得了她的身份,把她困在了一间农舍里头。

她特别冷静,瞅准敌人没留神的空当,赶紧从后窗跑出去,成功逃生了。

在那风雪呼呼刮、山林冷飕飕的地方,她的棉衣让荆棘给划烂了,双脚也被冻伤了,可就算这样,她还是咬着牙坚持往目的地走,就是为了把那份机密文件给传送到地方,把任务给完成喽。

就凭这样的意志和担当,使得她在红军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1930 年,吴仲廉被派到了湘鄂赣苏区,在那儿干起了更为重要的宣传和教育方面的活儿。

她不光教战士们认字念书,还帮着他们写家信、抄标语呢,这让军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近啦。

她上课的时候,讲解特别幽默风趣,比喻也很生动形象,课堂上常常充满了笑声。就因为这样,好多原本对革命心存怀疑的人,慢慢地就信服了。

她这人可有才华了,人格魅力也强,不光把身边的战友都感染了,还深深在革命的土地里扎了根呢!

经过十年的革命历程,把一个来自江南的才女锤炼成了意志坚定的红军战士。

从抄文件到搞宣传教育,从躲追捕到为革命事业贡献青春,她的每一步,都带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也体现了那个时候好多青年“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份真心。

【战火中的母性与抉择】

1936年的年底,寒冷的冬天来了,河西走廊那儿的西北风刮在人脸上跟刀子似的,广阔的黄土高原看着很是萧瑟、荒凉。

吴仲廉跟着红军队伍在这儿来回折腾了将近一年,打了好多仗,转移了好多回,还潜伏了不少次。在这穷地方,她有个不知是喜是忧的发现:自己有身孕了。

在红军女战士当中,怀孕这事儿,一方面是个让人高兴的事,可另一方面,那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重压力。

部队有规定,孕妇得赶紧转移到后边去休养,可当时那情况,根本没法做到这样的安排。

马家军把路给封了,国民党又在后头追着堵着,这让后方的支援根本到不了。而且这会儿部队正处在战略转移的要紧关头呢。

一个新生命要来了,这事儿挡也挡不住,安排起来还挺难。战友们知道她这情况后,都劝她多想想自己的身体,还有孩子的安全,早点找个机会离开队伍。

吴仲廉啊,特别倔,就非得选择坚持下去。

“我这时候可不能离开战斗啊!”她跟政委讲,“只要我还能走,就得给革命出份力。”她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让身旁的战友们一方面很敬佩,另一方面又很心疼。

身体的变化那是没法子忽略的。月份越来越大,行动也越来越费劲,战友们只好对她格外关照。

就算是这样,吴仲廉还是一直坚持工作,她在有空的时候给战士们上课,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

在她看来,自己肚子里的孩子,那可是她革命信仰的一块内容,是能见证这个时代的一个生命呢。

1937 年初啊,临泽县的山野还被风雪盖着呢。这时候,部队刚在一处山坳驻扎下来,没想到,马家军突然就杀过来了,这就跟一场噩梦似的。

急促的号令声和轰鸣的炮火声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时候,吴仲廉觉得一阵一阵的剧痛传来,她心里明白,孩子要出生啦。

战友们赶紧行动起来,将她转移到了一个隐蔽的窑洞中。几个女同志临时充当起了接生婆。

在连热水都没有,消毒器械也没有的艰苦条件下,她强忍着剧烈的疼痛,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宝宝。

孩子在窑洞里哇哇大哭,这时候,大家都不敢喘气儿,心里也犯嘀咕,不知道该高兴呢,还是该发愁呢。

孩子的降临,让吴仲廉短时间里体会到了生命带来的欢喜,可没一会儿,现实就又让她变得清醒起来。

新生儿一哭,那可不得了,这很可能是个危险的信号啊!因为这哭声说不定会让部队的位置暴露出来,那整个队伍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呢!

瞅着怀里的孩子,她心里头又自豪又没辙。政委说,为了保证部队的安全,提议把孩子留在当地。

这提议就像把锋利的刀,狠狠地扎在了她心上,不过她心里也明白,这是没别的办法了的唯一办法。

她抱着孩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一个字一个字地跟政委说:“您可一定得给我孩子找个好人家啊!”

侦察员一番调查后,大伙都觉得临泽县有个地主家庭,就是王学文家,或许是最适合的了。

王学文这人挺宽厚的,没去参加过对红军的围剿。还有呢,他家刚得了个男娃娃。

这消息让吴仲廉心里有了点儿盼头。到了深夜,在战友的保护下,她把孩子紧紧裹住,自己一个人朝着王家大院的方向走去。

这路程不算长,可对于才生完孩子的她来讲,走起来那是相当费劲。

她每迈一步,都得使上浑身的劲儿。只要有一点儿动静,她就赶紧躲到路边的沟里,用自己的身子护着襁褓里的娃娃。

她好不容易总算站到了王家大门跟前,手都给冻僵了,她差不多把最后的那点儿力气都使出来了,这才轻轻去敲了敲门环。

门一打开,她就瞅见一个中年男人,这人是王学文。“我是红军,”她费劲地说道,“您就行行好,救救我家孩子吧。”

在王家那透着温暖的灯光里,吴仲廉和孩子暂作分别。她温柔地亲了亲孩子的脑门儿,小声讲:“等你长大了,得知道感恩啊。”

她留了封挺短的信,把孩子的生辰和名字写得很清楚:“这孩子叫长征,是在打仗的时候生的。”

她一转身走了,眼泪让她啥都看不清了,可她的脚步特别稳当。她心里明白,这时候,她不但是个妈妈,还是个革命者呢。

虽说前面的路满是荆棘,可她的信念一直都很坚定。在那战火连天的地方,一个母亲做出的选择,饱含着浓浓的爱和满心的不舍。

那一晚,她给孩子留下的,不单单是活下去的希望,还是她这辈子最浓厚的惦念。

【地主的两难与善举】

王学文一声不吭地瞅着她,心里头那是想了好多好多。他明白,一个地主跟红军打交道,那是很容易给自己招来麻烦的。

特别是国民党军队和马家军老是频繁地进行盘查,这时候只要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被安上一个“通共”的名头,那全家甚至整个村庄都得跟着遭殃。

可更让他犯难的,是这女人怀里的那个孩子——明摆着是她的亲生孩子,那孩子嫩嫩的哭声,好像在默默地求他帮忙呢。

这女人说自己叫吴仲廉,她轻轻地把孩子举起来,跟王学文讲自己遇到的难处。

她的部队马上要转移了,可孩子在这儿,不但会影响部队行军的速度,而且还有可能让整个队伍的位置被敌人发现。

吴仲廉求王学文帮着照看孩子,说等局势稳当了再把孩子接走。这话一出,可把王学文给难住了,让他心里的矛盾变得更严重了。

他心里头真的没法不被一个母亲的无私和坚韧打动,可理智也在提醒他,要是这么选,那可能得付出特别沉重的代价。

他抬眼瞅了瞅站在自己身边的老婆张氏,在她眼里瞧出了挺复杂的情绪呢,有怜悯,还带着担忧。

夫妻俩啥话也没说,互相看了一眼,心里都清楚得很,要是答应了,那全家可就危险了,跟站在悬崖边儿上没啥两样。

最后,张氏说了一句:“救人一命,那可比造七层佛塔都强。咱要是有这个本事,咋能眼睁睁看着人不行了不救呢!”王学文听了点点头,好像是下了啥决心似的。

他扭头跟吴仲廉讲:“我们打算收留这娃,不过你们得保证,别让别人晓得我们的事儿。”

接下来这几天,王学文跟他妻子把孩子放家里了,可事情没那么容易,麻烦还多着呢。

在临泽县呀,那保甲制度严得很呢,只要有新生儿,都得登记在册子上。

为了把孩子的真实身份藏起来,王学文跟外人说,他家新添了一对双胞胎。

他专门叫仆人到街上去买了两套一模一样的婴儿衣服,还在衣服上缝了个暗记,就是为了以后辨认的时候不会搞混了。

不光这样,王学文把邻里佃户都发动起来了,偷偷帮着保护孩子的安全。

保甲长派人来查问“新添孩子”这事儿的时候,邻居们都一块儿说:“王家真就添了一对双胞胎。”佃户们这么配合,王家心里就更踏实了。那王学文呢,他平常跟保甲长常有来往,靠着送些礼物,再加上态度友好,把这事儿给稳住了。

危险还在暗地里藏着呢。有一天晚上,传来消息说马家军要搜查村子了,王学文赶紧在夜里把两个孩子送到一个他觉得靠谱的佃户家里去了。

为了避免出啥意外,他干脆自己守在村口那儿,装着和巡逻的士兵唠嗑,实际上是在偷偷留意他们的动静。

这十三年来,王学文一家小心翼翼地照料着这个孩子,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

他们不光管孩子的吃穿,还送这孩子跟自己亲儿子一块儿念书,而且压根没让这孩子觉出自己是养子,没让他有这方面的隔阂。

孩子慢慢长大了,王家两口子把“这孩子是红军的”这个秘密牢牢地藏在了心里头。

【十三年后的人性回响】

1950 年的春天,甘肃临泽解放啦!这时候,冰雪慢慢融化,各种东西都开始生长。在河西走廊这片大地上,到处都散发着一种全新的气息。

这天,有个身穿军装的中年妇女,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在县城的一条小胡同里。她的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不安,手里紧紧地握着一封信。

这是吴仲廉,她和自己亲生的孩子分开了整整十三年,如今,她终于能和孩子相见了。吴仲廉来到了那扇她记忆中的门前,敲响了它。

一推开门,就能看见一个小院,虽说破旧吧,倒还挺整洁的。院子里挂着一双小孩的鞋在那晾着,还有几件挺旧的棉袄。这时候,当年那个心善的地主王学文出来迎接她了。

那时候,王学文可不像以前那么有钱了。土改的时候,他自己主动把大部分田地家产交给了政府。现在呢,他在供销社干活,就这么勉强地过日子。

吴仲廉压根没想到,在旧时代充当“地主”的那个人,居然能给自己和孩子守住一个没被揭穿的秘密。

王学文稍稍弯了下腰,对她说:“快进来吧!”

他眼神里依旧透着那份宽厚,说道:“来啦就好,长征也在等着你呢。”一听到“长征”这个名字,吴仲廉的眼眶一下子就热了。原来,王学文给她儿子取这个名,一方面是向红军长征精神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是想让这孩子永远记住自己的身世。

在王家的那间小屋里,吴仲廉碰见了才十三岁的王长征。

他跟王学文的亲儿子王长安站一块儿,他俩个头差不多高,眉眼这块儿还有点儿像呢。

王长征身着那一身洗得都发白了的布衣,脸上有着少年该有的倔强与自信。他眼神清澈得很,还隐约透着一股别样的书卷气息呢。

王学文跟他老婆张氏精心养育着两个“儿子”。为了不被人发现不对劲,他俩跟外人说这俩孩子是双胞胎。

在饮食和起居方面,还有教育条件上,对两个孩子都一样。那时候物资挺缺的,他们自己省着吃省着用,可从来没让孩子耽误过课。

王长征特别喜欢读书,对写作更是钟爱有加;王长安呢,性格特别开朗。这俩兄弟感情那叫一个深,在学习上他俩还是那种互相激励、良性竞争的对手呢!

王长征面对母亲的到来,有点不好意思,站在院子当中,低着头,在那摆弄着脚边的石子。

吴仲廉试着喊了一声:“长征?”那少年呆了一下,把脑袋抬起来看向她。

他压根儿不知道咋回应这位既陌生又有点熟悉的中年妇女。

张氏从柜子里头拿出了一封保管得挺好的信,还有一件旧军装,然后把它们递给了吴仲廉,说道:“这是您以前留下来的,咱一直给您存着呢。”

那身军装都褪色了,针脚的地方有点微微发白,信纸的边边角角也变黄了,可这些东西却让吴仲廉觉得特别亲切。

她的双手不停地颤抖着,缓缓地抚摸那件军装,眼泪不知不觉就无声地掉了下来。

张氏慢悠悠地讲:“这些年啊,咱们一直跟长征说,他妈妈是个大英雄。这娃打小就乖巧懂事,从来没因为自己的身世觉得低人一等。”吴仲廉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那感激的心思全都写在脸上了。

她心里清楚,这些年全靠王家人的努力付出以及默默忍耐,自家孩子才能健健康康地长大。

虽说吴仲廉想把长征接到自己身边,可王学文两口子有不一样的看法:“长征和长安是兄弟,他俩感情可好了。”

要是突然就分开了,恐怕两个孩子都没法承受。我们觉得,应该让他接着在这儿上学,等到放假的时候,再去部队跟您相聚。

吴仲廉琢磨起来,这个提议啊,让她心里不好受,可又没法子拒绝。她跟王学文两口子商量了一番后,下了决心,要尊重孩子的挑拣。

最后,王长征就在王家接着念书了,吴仲廉说了,放假的时候会把孩子接到部队去,慢慢让他晓得自己的身世情况。

出发前,王长征总算壮起胆子抓住了吴仲廉的手。

他轻声问道:“妈,我以后能不能跟您似的,做个有用的人呀?”吴仲廉满眼泪水,用力地点点头,语气笃定地说:“儿子,你肯定行,长征。”

这一场相隔十三年才有的重逢,关乎着两代人的命运呢,而且还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那道坎儿。

吴仲廉满心感激地从王家走了,她心里清楚,王学文和张氏那可是她这辈子顶重要的人。打这以后,这两家的关系变得很特别。

每到假期,王长征就会去部队看他母亲,而吴仲廉呢,也把王长征家当成自个儿家一样,当成亲人对待。

解放后,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大爱的力量,给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面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调。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