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是溥仪,奶奶是慈禧,但他一生却在拼命摆脱这样的身份。
当所有人还在梦想着能够成为皇室的一员时,他挥挥衣袖,独自踏上了教书的道路。
他就是溥任,是最低调的皇室后代,也是最清醒的皇室后代。
01
1918年,正是我国风雨飘荡的年代,醇亲王诞生了一名新生儿,那就是溥任。他出生于醇亲王,经历了我国很多的动荡岁月,他的身份也十分的重要他的大哥是溥仪,他的奶奶是慈禧。
这个出生于末代皇室的新生儿,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当很多人都认为他可能像他大哥一样决绝地走上恢复清朝的道路,但是他却用自己的一生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他的父亲是清朝末期的监国摄政王,分量自是不用多说,小的时候他就经常跟在父亲的身边来观察这个世界,他发现这个世界和他想象的有很多的不同。
和其他过得很惨的皇室后代相比,溥任的童年过得还非常的充实,他童年跟着父亲读了很多书,也跟着父亲看了很多人。
他喜欢读书也愿意从书中得到一些新的思想,他小的时候上的是旧学堂,学的都是旧思想,但是他跟着父亲经历种种之后有了更广阔的眼界,他不再拘泥于旧思想。
和清朝末代很多统治者软弱的态度不同,父亲的态度可以说是算是比较强硬的,他是有着中国民族节气的人。
当西方列强提出一些很屈辱的建议的时候,父亲载沣并没有让步,但是无奈于当时的大环境,虽然有着民族节气,但载沣也吃尽了苦头。
之后他便辞去了自己摄政王的职位,当他离开这个职位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国家已经不能再回到从前了,载沣心里很是明白。
他自己从这乱政抽离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也都从这个混乱的局面中剥离出来,那时候的他希望溥仪也能够从中抽身,不要再进行毫无意义的挣扎。
那时候溥仪仍想着自己能够通过恢复帝制来争取一切机会进行制衡,但现实情况却是残酷的。而看到这样的溥仪,他心里也很无奈,只能一次又一次劝导自己的儿子。
溥任15岁的时候与父亲一起前往长春看望自己的大哥和二哥。那个时候溥仪的处境已经十分复杂。他一面和日本人周旋一面又幻想着局势能够有所改变。但那个时候的东北已经被日本全权接管,当载沣看到溥仪和日本人卑躬屈膝的进行谈话,以及日本人做一些背信弃义的事情后他非常的心痛。
无论他怎样劝说溥仪收手都没有用,甚至溥仪还希望父亲能够留下来帮助自己,这下彻底激怒了载沣。他本人就辞去了职务不愿再入乱局,不希望与日本人有任何的纠葛。况且现在的伪满洲国,溥仪和日本人交流的姿态根本就不是平等的,这让载沣不能接受。
另一边的溥仪也非常的疑惑和气愤,他那么真诚的希望父亲能够留下来帮助自己,但父亲却执意要返回北京,后来两人僵持不下,最后载沣绝食的抗议之下溥仪才放走了自己的父亲和弟弟。
这件事情对15岁的溥任来说冲击非常的大。
他看到了日本在东北的所作所为,也看到了自己大哥在和日本人接触当中的那种软弱感。在回到北京之后,溥任整个人彻底的变了个样子,他开始疯狂的读书,开始吸收各方的学识。他也不想关心任何的时政,他只希望能够通过有限的时间来扩充自己的学识。这时的溥任已经逐渐走上了自己的人生。
02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溥任在自己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将府中关于皇室的物品卖了一部分,利用醇亲王的一些老房子开办了一所学堂。
溥任对这所学堂用心程度非常高,他悉心备课,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多学一些知识,开阔一些视野,但与此同时,他也会任由学堂中的杂草肆意生长,好像这样有活力的杂草也可以给他一定的力量一样,就这样这学堂就这样办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教书的溥任对自己的小学也有些担忧,他害怕政府会对他们的房子和他现在所教授的学校做出什么动作,但事实情况是国家对溥任开办小学确实很支持支持的。
并且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在北京确实需要一些地方来开展公务,醇亲王确实是国家开展公务的首选场地。
那个时候国家建议收购王府,而溥任也非常积极地与国家进行配合。在他看来王府确实有他小时候的一些回忆,但是在当下他更希望自己的小学能够长长久久的开办下去。
后来与政府接触交流久了之后,他对政府的信心大增,不久便将自己一手创办的北京竞业小学一同上交给国家,这样一来这所小学也成为了一所公立的学校。
上交国家之后,它的规模和整体的体制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看着小学越来越欣欣向荣,溥任也特别的开心,他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实打实的人民教师。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溥任作为皇室后代,却过的人民教师的生活,很是不值。
但作为溥任自己却不这么觉得。
在他来看,如果有选择,他更不想出生在皇室,在他的心中,他想做的可能也只是教书育人。
他的一生都是在平淡中度过的,每天的教书才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03
由于小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很大,所以在父亲的教诲当中,他一直都秉承着远离政坛的想法,希望能够平稳静心的过一生。
于是他靠着教书育人,平平淡淡的过完了自己前60年的人生生涯,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的人生之路。
在他离开了自己的学校,光荣的退休之后,他并没有去选择再次靠着自己皇室的身份去过光鲜的日子,反而他经过几次搬家,最终搬到了一个非常平常的小胡同。
在那里他过着非常清静的日子,在日常的整理打扫当中,有时候会整出一些清朝时期的文物,那时候他就会将这些文物全部无偿捐给国家,比如康熙慈禧的书法以及他大哥溥仪的各类文书,甚至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7000本古籍也一并被他捐了出去。
在退休之后,溥任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走在街上根本不会有人会认为他是皇室的后代,但他心里却很是富足。他从小就喜欢书画,家中也有很多书画收藏,在退休之后,他经常前往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区交流书画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请他来题字作画,每当碰到这些请求,溥任都非常乐意,并且都会无偿的赠送。虽然他自己不收钱,但零零散散还是会有一笔收入。
后来他将这笔钱捐赠了出去,去帮助贫困小学,他还建立了奖学金,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帮助。
溥任一生都在远离皇室后代这个称号,他一生过得都很平淡过的,也很随心。
但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呢?
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希望自己是皇室的后代,这样下来他们的身份可能优先于别人,他们希望在这种所谓的“身份”上得到尊重。
就像爱新觉罗州迪,他在尽自己一切所能来模仿清朝贵族,留了长辫,也穿了清朝服饰,一举一动都在模仿前朝人的行为举止,好像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像皇室里的人一样。而当溥任见到州迪之后,他很是感慨,也很庆幸自己这一生没有拘泥于这个称号。他对州迪说到,不要再眷恋清朝,做一个寻常百姓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能从溥任的口中说出,确实有很大的分量。他从小生活在王府,确实看过了平常百姓看不到的风景,但他也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伤痛。
所以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他不愿向自己大哥那样与日本人卑躬屈膝的打交道,他的诉求只是当个平平常常的百姓而已。
后来不少人批评他,说他借着溥仪的名声来写文章谋利,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他希望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让大家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他撰写了很多清代的文章,比如《醇王府回忆》等等。
他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研究了很多青睐清朝的历史,他的角度更是对后人研究清朝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所撰写的文章在现代都非常的有研究价值。
这位“清朝王爷”的最后在2015年闭上双眼,在他一生96年时光里,经历了太多太多。他这一生虽然披着皇室的外衣,但却不愿过已经被命定的人生,他看到了那时的中国,也坚定地迈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步伐,每一步他走的都很坚实有力。
而他的作品也成为了我们研究过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作品会带着他的心血坚定地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