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1型糖尿病诊疗7大进展|周智广教授团队盘点

桐乐说健康 2025-01-10 18:48:34

作者信息:

罗说明 周智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湖南长沙通讯作者:周智广,E-mail:zhouzhiguang@csu.edu.cn基金资助:四大慢病重大专项(2023ZD0509100)

2024年度盘点YEAR-END SUMMARY

1型糖尿病(T1D)作为一种影响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健康的重大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备受全球医疗界的广泛关注。过去的一年,T1D筛查、预测、诊断、治疗新技术及新方法方面均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回顾2024年度T1D的临床诊疗进展,旨在为广大医学同行提供参考,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诊治前沿以及未来治疗发展方向。

一、T1D流行病学更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系学者分析了2019-2022年美国国家健康访问调查(NHIS)数据,对美国T1D患病率进行了重新估计,并分析了不同亚组人群中的患病率差异(JAMA,2024)。

研究共纳入110283名成年人(加权平均年龄48.1岁,52%为女性)和30708名青少年(加权平均年龄8.7岁,49%为女性)。结果显示,青少年T1D总体患病率为3.5‰,其中10~17岁组最高,为5.0‰;成年人T1D总体患病率为5.3‰,其中45~64岁组(6.1‰)和65岁及以上组(5.3‰)较高。估测每1000名青少年中有近4人、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5人患有T1D。

不过,该研究有一定局限——未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可能导致错误分型。

随着T1D老年患者数量的增加,包括晚发性T1D患者以及早发性T1D患者进入老年阶段,针对这一群体的研究需要获得更强的关注。

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托米奇(Tomic)教授总结了老年T1D(年龄≥60岁)流行病学和诊断方面所面临的挑战(Nat Rev Endocrinol,2024)。T1D在老年阶段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因定义差异和人口特征而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不同。在瑞典,70~79岁年龄段的T1D发病率最高,为每10万人55.0例,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65.1/10万人和38.3/10万人。就地区差异而言,北欧国家(如瑞典和爱尔兰)的发病率较高,亚洲地区显著较低。例如,日本的发病率为3.48/10万人,中国为1.49/10万人。老年T1D患者的患病率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尽管T1D老年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改善,但其预期寿命仍显著低于同年龄段普通人群。在苏格兰,80岁及以上T1D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分别为142.7/1000人年和171.3/1000人年,而普通人群为126.2/1000人年和109.9/1000人年。对于新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阳性和C肽水平低提示T1D,但在老年阶段区分T1D和T2D尚无“金标准”。因此,T1D流行病学的全球差异可能部分归因于错误分型,且错误分型的比例随着糖尿病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全球老年T1D人口的增长,需要更有力的遗传学和免疫学证据来区分老年糖尿病类型,以便得出清晰的流行病学图景。

二、新冠病毒感染与T1D关联再添新证据

病毒感染被认为在T1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新冠病毒(SARS-CoV-2)大流行强化了这一观点。

法国里尔大学病毒学专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据,对SARS-CoV-2感染在T1D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综述(Nat Rev Endocrinol,2024)。

许多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报告称,在感染SARS-CoV-2后,T1D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SARS-CoV-2感染与新发T1D的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实验证据表明,人β细胞表达SARS-CoV-2受体,可以被SARS-CoV-2感染并在β细胞内进行复制,从而导致β细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包括胰岛素分泌颗粒数量减少、前胰岛素(或胰岛素)分泌受损,以及β细胞的转分化或去分化。

此外,局部或系统性SARS-CoV-2感染引发的炎症环境可导致一系列信号(如促炎细胞因子)激活,进而导致β细胞改变或凋亡,抑或引发旁路效应,激活T细胞并破坏外周耐受性,从而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其他机制,如病毒的持续存在、分子模拟以及内源性人逆转录病毒的激活,也可能在SARS-CoV-2感染后T1D发病的机制中发挥作用。

三、T1D治疗新技术及新方法

1. 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胰岛细胞,将其移植给一例T1D患者后,取得了临床功能性治愈的疗效(Cell,2024)。

研究对象为一例患T1D 11年的25岁女性患者,既往经历多次移植手术但未能有效控制血糖。该研究首次通过化学重编程技术,从患者脂肪组织中获得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并进一步分化为胰岛样细胞,随后移植到腹部前直肌鞘下,并进行了1年的随访。

结果显示,移植后第75天,患者完全脱离外源性胰岛素依赖。随后的1年中,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超过98%,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至非糖尿病水平(<5.7%);胰岛功能显著恢复,空腹C肽水平显著提高,餐后C肽分泌响应良好。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

该研究验证了CiPSC来源胰岛细胞制备的可行性,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潜在有效的T1D个性化治疗策略。腹部前直肌鞘下移植为胰岛移植提供了一个新颖的位点,具有易操作和监测的优势,未来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后续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T1D精准医疗的新突破。

2. 自体多克隆扩增调节性T细胞治疗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转化免疫学中心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自体多克隆扩增调节性T细胞(ExpTregs)治疗新发T1D的安全性和潜在疗效(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4)。

该研究纳入了110例8至17岁的新诊断儿童和青少年T1D。受试者被随机分为高剂量组(11×10⁶~24×10⁶个细胞/kg)、低剂量组(1×10⁶~7×10⁶个细胞/kg)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为移植后52周的餐后C肽水平变化。

结果显示,ExpTregs输注总体安全,未导致严重副作用,常见不良事件为轻度感染及注射部位反应。在疗效方面,无论高剂量还是低剂量,ExpTregs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在C肽水平、HbA1c、胰岛素剂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高剂量组在输注后一周内出现了短暂的调节性T细胞(Treg)增殖,但未持续。后续分析显示,体外扩增率较低的Treg与更好的C肽保留相关。

尽管单次剂量的ExpTregs未显著改变T1D病程进展,但这项研究提供了关于Treg扩增生物学的重要见解。未来优化Treg治疗策略(如提高剂量、改进扩增方法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有望增强疗效。

3. 干细胞衍生胰岛β细胞移植

为评估优化细胞移植的效果,一项为期一年的开放标签、多中心1/2期临床试验,探讨了通过设备封装的干细胞衍生胰岛β细胞(PEC-Direct)移植治疗T1D的效果(Nat Biotechnol,2024)。

10例胰岛功能完全丧失(C肽<0.03 nmol/L)的T1D患者接受了2~3倍于之前研究的细胞剂量治疗,同时使用了优化膜穿孔模式的设备。

结果显示,患者β细胞功能得到恢复:10例患者中有4例在移植6个月后C肽水平达到可检测范围;3例在12个月内维持C肽水平≥0.1 nmol/L,最优C肽水平达0.23 nmol/L。连续葡萄糖监测(CGM)显示,TIR从55%提高至85%。

此外,患者的胰岛素需求减少:3例C肽水平较高的患者注射外源胰岛素的剂量显著减少(最高降低44%),并伴随持续的血糖控制改善。

在组织学方面,β细胞在移植后形成的质量仅占初始移植细胞量的4%,但已显示出显著功能;α细胞形成比例高于β细胞,这可能影响其长期代谢效能。

在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主要为程序性疼痛,未出现移植排斥或严重并发症。

该研究首次证明,通过优化移植剂量和设备设计,干细胞衍生β细胞可在T1D患者中部分恢复血糖控制功能,减少胰岛素需求。这为未来改进β细胞移植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显示设备改良设计和细胞生存能力具有进一步的优化潜力。

4. 生物制剂乌司奴单抗治疗

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是一种针对白介素(IL)-12/IL-23通路的单克隆抗体,临床用于治疗牛皮癣。

英国卡迪夫大学与伦敦国王学院等学者发现,乌司奴单抗可有效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早期T1D(Nat Med,2024)。72例12至18岁新发T1D患者被随机分为乌司奴单抗组和安慰剂组,试验持续12个月。

研究显示,在52周时,乌司奴单抗组的C肽水平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增加了49%),表明β细胞功能得到了更好保护。免疫机制方面提示,乌司奴单抗显著降低了与T1D致病相关的辅助性T细胞(TH)17.1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在安全性方面,治疗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显著的不良事件。

本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抑制IL-12/IL-23通路可有效延缓T1D患者β细胞功能的丧失,为靶向TH17.1细胞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有力依据。

乌司奴单抗安全性良好且具有针对性强的免疫调节作用,未来有望被应用于早期T1D干预或预防,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并验证长期效果。

5. 胰岛素周制剂Efsitora alfa

胰岛素周制剂efsitora alfa(efsitora),又称BIF,是一种新型的长效胰岛素制剂,通过融合技术与人类免疫球蛋白G2(IgG2)Fc片段结合,延长了在体内的半衰期(约17天),从而实现了每周一次的给药频率。

美国明尼苏达州国际糖尿病研究中心评估了efsitora alfa在T1D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将每周一次efsitora alfa与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进行对比,以验证其非劣效性(Lancet,2024)。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3期试验,招募了692例成人T1D患者,随机分为efsitora alfa组和德谷胰岛素组。

结果显示,efsitora alfa在降低HbA1c方面与德谷胰岛素相比非劣效(HbA1c变化差异0.052%)。两组血糖在达标范围内的时间相似,但efsitora alfa组起初的空腹血糖更低。

在安全性方面,efsitora alfa组2级和3级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于德谷胰岛素组,3级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也更高(10%对3%,P=0.0011),大部分事件发生在治疗前12周。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efsitora alfa组在治疗满意度评分中显著高于德谷胰岛素组。

研究表明,efsitora alfa与德谷胰岛素的血糖控制效果相当,且显著减少了胰岛素注射频率。但efsitora alfa在治疗早期存在低血糖风险,需要优化调整剂量。

这项研究表明,每周一次的胰岛素注射在减轻患者治疗负担和提高依从性方面具有潜力,并且强调了改善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

6. 各种混合闭环泵治疗大放异彩高级混合闭环泵系统

高级混合闭环泵(AHCL)治疗可以改善T1D妊娠期女性的血糖控制。然而,这些系统(如MiniMed 780G)目前尚未被批准用于妊娠期女性,因此仍需要更多关于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

在比利时和荷兰12家内分泌学专科中心开展的一项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CRISTAL研究),旨在评估MiniMed 780G AHCL胰岛素输送系统与标准胰岛素治疗相比,对T1D妊娠期女性血糖控制的效果和安全性差异(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4)。

研究入组了95例年龄18~45岁、妊娠10周左右的T1D孕妇,随机分为AHCL治疗组(n=46)和标准胰岛素治疗组(n=49)。

结果显示,两组在TIR比例上无显著差异,夜间TIR显著增加(AHCL组高出6.58%,P=0.0026),低血糖时间显著减少。AHCL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更低,血糖波动幅度更低,治疗满意度较高。安全性良好,无意外不良事件。

研究表明,MiniMed 780G系统在妊娠期T1D女性中安全性良好,并在改善夜间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方面具有优势。

双激素完全闭环系统

荷兰阿纳姆市莱因州医院报告了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前瞻性单臂试验,评估了双激素完全闭环(FCL)系统治疗T1D患者的长期表现和安全性(Lancet Digit Health, 2024)。

据悉,这是迄今为止针对成人T1D患者的双激素FCL的最大规模研究,也是首个评估该系统实际使用的研究。

使用双激素FCL治疗1年后,98.6%的受试者达到了70%的TIR共识治疗目标,治疗后的继续使用FCL的患者比例为87.3%,且糖尿病相关的情绪困扰、总体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方面均有改善。

研究表明,双激素FCL系统表现良好,在常规护理中可安全使用。该FCL系统不需要手动输入餐食或运动信息,受试者不需要做出治疗决策,也不必计算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过,未来还需要进行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双激素FCL系统与当前治疗方案(包括单激素混合闭环治疗)的疗效比较。

混合闭环系统

优化的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可能有助于保护T1D患者残余的β细胞功能。英国剑桥大学代谢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混合闭环(HCL)胰岛素输送系统对新诊断的青少年T1D患者在48个月内残余C肽分泌及血糖控制的长期影响(Diabetes Care,2024)。

设计为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4个月的初始阶段和后续24个月的延长期。97例青少年T1D被随机分为HCL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

结果显示,在48个月时,两组残余C肽分泌无显著差异;在血糖控制方面,HCL组的HbA1c显著低于标准组(降低0.9%)。HCL组的TIR增加了12个百分点,高血糖时间显著减少,但低血糖时间无显著差异。严重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事件在两组间亦无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HCL可显著改善新诊断T1D青少年的长期血糖控制。然而,这种改善并未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研究强调HCL治疗的价值,同时指出需要探索其他方法来保护β细胞功能。

无管式人工胰岛素递送系统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院内分泌与糖尿病科评估了无管式Omnipod 5人工胰岛素递送(AID)系统与结合CGM的胰岛素泵治疗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成年T1D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Diabetes Care,2024)。

结果显示,干预组(无管式AID系统)的TIR较对照组(结合CGM的胰岛素泵治疗)每天高出4.2 h;干预组的HbA1c较基线显著降低,且降幅大于对照组。同时,干预组低血糖时间显著减少,高血糖时间显著降低。所有主要和次要结局均达标,干预组未发生与糖尿病相关的酮症酸中毒或严重低血糖事件。

研究表明,无管式AID系统的使用相比结合CGM的胰岛素泵治疗显著改善了T1D成年患者的血糖控制,这些结果强调了AID系统的临床优势,并支持将其作为该人群的首选治疗方案。

传感器增强型胰岛素泵

英国剑桥大学代谢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项为期16周的多中心随机交叉试验,比较了HCL与传感器增强型胰岛素泵(SAP)疗法在74例年龄为1至7岁的T1D儿童中的效果(Diabetes Care,2024)。

随后,受试者被邀请进入延长期阶段,继续使用HCL 18个月。研究将延长期的结果与主要试验阶段的SAP疗法和HCL疗法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TIR在延长期内比主要阶段SAP疗法高8.4个百分点,而HbA1c降低了0.4%。在18个月时,HCL疗法的平均HbA1c为6.7%±0.5%,TIR为70%±7%,与主要阶段HCL疗法期间的6.7%±0.5%和71±6%相似。

延长期内的低血糖时间与主要试验阶段SAP疗法和HCL疗法之间无显著差异。延长期内发生了两次严重低血糖事件和一次其他严重不良事件,还发生了一次意外的严重设备相关不良事件。

研究发现,使用剑桥HCL系统可在18个月内持续改善非常年幼T1D患儿的血糖控制。本研究凸显了HCL疗法在这一脆弱群体中长期安全性和血糖获益的价值。

7. 人工智能的应用

T1D患者在摄入高脂肪餐和餐后进行有氧运动时,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以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这些调整因人而异,但当前缺乏有效的个性化剂量调整建议。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专家开发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决策支持系统(iBolusV2移动应用)。研究入组15例接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成年T1D患者,并通过iBolusV2多智能体和单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为这些受试者在高脂肪餐后及餐后运动时提供个性化胰岛素剂量调整建议(Nat Commun,2024)。

结果显示,高脂肪餐后5 h血糖增量曲线面积(iAUC)显著降低90%,餐后血糖低于3.9 mmol/L的时间显著减少。在餐后运动方面,餐后5 h iAUC改善133%,餐后血糖低于3.9 mmol/L的时间显著减少。

在大多数情况下,iBolusV2应用给出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具体而言,对于高脂肪餐后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建议采纳率高达88%,而对于餐后运动的建议采纳率也达到了87%。

本研究首次在门诊环境中验证了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胰岛素剂量调整系统的可行性,表明该系统有望改善高脂肪餐后及餐后运动的血糖控制。未来尚需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8. 药物辅助治疗

T1D患者接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会导致空腹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37%。

这种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带来了双重问题:不仅会增加内源性葡萄糖生成,降低SGLT2抑制剂的降糖效果;还会促进酮体生成,尤其是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评估了SGLT2抑制剂辅助治疗单独使用和与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GRA)联合治疗对成年T1D患者的效果(Diabetes Care,2024)。

结果发现,联合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与GRA沃拉吉单抗治疗T1D,可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胰岛素缺乏期间的酮体生成,且患者对联合治疗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更高。

该研究证实,阻断胰高血糖素作用可增强SGLT2抑制剂疗效,为T1D治疗提供新策略,并在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剂量的同时,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生风险,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长期安全性和净获益。

四、T1D高危人群的预防

泰普利珠单抗(Teplizumab,一种非FcR结合的抗CD3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延缓高危患者T1D的进展。前期研究揭示了14天治疗的即时效果:Teplizumab单次14天的疗程显著延迟了进展为3期T1D的时间。但该药物的长期影响仍不清楚。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学者对受试者进一步扩展分析(J Clin Invest,2024)。结果显示,在3个月时,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出现细胞激活的转录特征,包括在18个月时出现逆转信号。此时,临床应答者的T细胞受体和激活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降低。

研究发现,Teplizumab治疗后,CD8+ T细胞中与耗竭和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加,这些转录特征在独立队列中得到进一步证实。拟时序分析显示,Teplizumab治疗后,CD8+ T细胞分化为耗竭T细胞和记忆T细胞。IL-7受体表达降低,且CD127表达较低的患者无糖尿病间隔时间更长。在安慰剂组中,自身抗原反应性CD8+ T细胞的频率在18个月内增加,而在Teplizumab组中则未增加。

这些发现表明,Teplizumab促进了T1D中的操作性耐受,涉及激活与随后的耗竭和调节,并防止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扩增。理解Teplizumab对免疫反应产生持久影响的机制,对于解释人类免疫耐受的基础、选择治疗患者以及指导再次治疗的理想时间非常重要。

五、T1D的预测

当前对于儿童T1D的及时诊断仍存在不足,早期识别T1D儿童面临挑战。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

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丹尼尔(Daniel)教授等对机器学习算法能否助力初级医疗机构更早地发现T1D进行了探索(Lancet Digit Health,2024)。

研究使用26个潜在预测因子开发了一个集成学习模型(Super Learner),并进行了其他数据集的算法验证,重点评估了该算法识别T1D儿童的能力,并预测了诊断时间。

结果显示,如果将警报触发阈值设定在10%的就诊记录中激活,该算法将在实际诊断前90天发出警报,预计71.6%的T1D儿童会收到警报,且诊断时间预计提前约9.34天。

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基于该算法的预测工具,多个儿童的T1D诊断时间将会缩短。

该研究为早期预测T1D提供了证据,表明可以通过初级医疗电子健康记录识别出一部分将在15岁之前发展为T1D的儿童,并且这种识别比例会随着警报阈值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一发现展示了该预测工具在降低儿童以DKA就诊风险,以及与之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方面的潜力。

本项概念验证研究表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早地识别儿童T1D。后续还需要评估该算法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及该工具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预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Joglekar教授等探讨了静态生物标志物[遗传风险评分(GRS)]和动态生物标志物(胰岛自体抗体等)在预测T1D进展中的挑战与机遇,并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们提出更新的动态风险评分可被用来预测T1D发生风险,还可评估新兴药物的疗效,以延缓或预防T1D,并可能取代或进一步增强静态生物标志物(如GRS)所提供的预测能力(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4)。

⭕ 基于胰腺体积的预测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戴尔医学院学者对处于早期T1D的个体进行了胰腺体积的纵向评估,以确定较小的胰腺体积可否预测更快速地进展到第3期T1D。

研究入组了65例T1D受试者(均处于第1期或第2期T1D),并通过胰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预测受试者是否进展到第3期。

结果显示,小胰腺体积预示着更快进展到第3期T1D。结合胰腺影像学检查和代谢检测或可改善对T1D进展预测的准确性。这些发现表明,胰腺体积是T1D进展的早期风险标志物,因此,胰腺影像学检查在治疗性临床试验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益处(Diabetes Care,2024)。

六、T1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T1D患者疾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1D患者预期寿命较一般人群短约13年。

美国密苏里大学学者对T1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进行了专题探讨(N Engl J Med,2024),不仅涉及发病机制,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肾病等因素的作用;还阐述了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的策略,如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血脂管理(他汀类药物或有益,但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血压控制(常见高血压,应控制血压并使用特定药物),肥胖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减肥手术及部分药物可能有效),抗血栓治疗(阿司匹林用于特定人群,需要权衡出血风险)。

同时强调了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包括使用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和脂蛋白(a)水平等工具,以及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可能更优)和心力衰竭管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为首选,SGLT2抑制剂有潜在应用价值但需要更多研究)。

T1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时机和剂量、特定的血压目标、阿司匹林可否用于一级预防、肠促胰岛素模拟疗法与减肥手术的疗效比较,以及SGLT2抑制剂的风险和益处。

目前,T1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必须依赖观察性研究的数据,真实世界数据和人工智能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问题。部分干预措施还需要随机临床试验进行更严格的研究。

七、T1D共识与规范

2024年,国内外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T1D共识与规范,为临床实践、患者管理及高危群体筛查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 国际共识与规范

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学会(ISPAD)发布了关于学校中T1D管理的立场声明,强调了学校环境对T1D患者的管理支持;同时,《ISPAD临床实践共识指南2024》提出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T1D的筛查、分期及胰岛β细胞保护策略,进一步完善了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措施。

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与ISPAD联合发布了关于自动胰岛素输送系统在运动与身体活动中的使用声明,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胰岛素管理方案。对于胰岛自体抗体阳性、处于第3阶段前期的高风险T1D个体的监测,国际共识提供了更明确的标准与指导。

日本糖尿病学会T1D委员会对慢性进展型T1D(即慢性进展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PIDDM)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 国内共识与规范

《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为T1D高风险群体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1型糖尿病门诊建设规范(2024版)》对T1D门诊管理标准进行了全面更新,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在校管理手册》则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了明确的管理方案,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血糖控制与健康管理。

这些共识与规范的发布,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和国内T1D管理的标准化、个性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系统、科学和精准的治疗与管理路径。

展望未来

T1D的诊疗研究必将继续围绕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趋势展开。随着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高级闭环胰岛素泵、细胞治疗等的不断成熟,T1D临床治疗手段将更加多元化、精准化。同时,随着免疫学、基因组学等领域研究的持续深入,T1D的早期筛查、预测及预防策略也将不断得以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疾病早诊、早治和长期管理的全面进步。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更多的临床突破和技术革新能够为T1D患者带来福音。

THE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124岁长寿老太:“阎王爷把我搞忘了”!

一杯茶上亿微塑料!最新研究发现,茶包能释大量微塑料,并能被人类肠道吸收

别被表象迷惑!糖尿病伴下肢麻凉刺痛,可能是这种罕见病

点分享点收藏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