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因商代遗址的发掘而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第八大古都,商代文化本应成为郑州首席文化标志而光耀四放,却让人感觉存在感很低,很多地方茫然迷乱看不懂。
名称混乱傻傻分不清“郑州商代遗址、郑州商代亳都都城遗址、郑州商都文化中心(郑州商都考古探索中心)、郑州东南城垣文化公园、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商城宫殿区考古中心”,这一串名称,别说外地游客,郑州本地人能说清是啥不?
笔者起初也是傻傻分不清,实地跑了好几趟,才基本搞清这些名堂的意思:
商代遗址:是指包括城墙在内的整个商代文化遗址发掘区域,把名称刻在了城墙立面上以标志。
商代亳都都城遗址:就是指现在遗存在地表上的城墙,因商代中期的都城叫“亳都”,所以称亳都遗址。
郑州商都文化中心:是在“东南城垣文化公园”内建造的一个所谓商文化展示场馆,里面除了循环播放一个宣传片外,没啥能看的。
郑州商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紫荆山路、东大街、城东路、城南路合围区域,以东、南两段城墙为背景建设的一个绿地公园。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在商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建设的一座最全面、最权威,用最先进技术介绍郑州商代遗址发掘过程、发掘成果、亳都原貌、历史价值的博物院。它和郑州考古博物馆同处一馆,一门进出,分列东西。
商都遗址博物院建筑半土半洋
以上可以看出,想了解郑州商代文化,先到商都遗址公园先看城墙,再到商都遗址博物院参观,半天时间就够了。其它的名堂要么功能重复,要么命名混乱,混淆视听,让人不明所以。
文物保护就是不让你亲近认识郑州商代文化,对普通老百姓(游客)来说,那些考古发掘的盆盆罐罐,恐怕一时难以提起兴趣。最先感知的视觉兴奋点,还是遗存的3600年前商代都城的黄色土墙。
商都城墙
早先城墙是可以随便上去的,很多郑州市民在上面散步休闲。但后来为了“文物保护”,城墙不但加了防护墙,各个上下口也铁门铁锁防护,城墙就只能仰视不得触碰了。附近的大妈说,“有领导视察时才会打开铁门”。
郑州商都城墙禁止登临
笔者曾有幸登上过郑州商代城墙,并漫步许久。它不如西安城墙高大雄阔豪横,就是简单地用黄土一层一层垒筑而就,虽然那么敦厚朴实无华,却3600年屹立不倒。流连其上,恍如隔世,仿佛时空穿越,左顾右盼明明是现代化的城市,却又像迈进了先民原始的城郭。最古老的黄土城墙,中国任何的城墙都要向她俯首称臣。
如今这样的体验再也不会有了。管理者是怕游客把城墙踩塌?那为什么过去不会?为什么不可以采取限流、或者开放一段、再或者建个瞭望台的方法?能让游客俯瞰城墙全貌也行啊。
禁止入内却留了口子
现在全国都在搞“沉浸式”文化旅游,郑州更是造了满眼黄土夯墙、全国规模最大的沉浸式景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边新造黄土墙吸引四方宾客“沉浸”,一边3600年的黄土墙却“沉浸”不得。
打通紫荆山路把一段城墙冲毁
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就不能“活”起来吗?郑州商代文化真正伟大的意义,在于其都城“内城外郭”的建筑形态,开创了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城的典制。
从发掘图看,商代都城先建有宫殿区(600亩),为王(皇)室居住办公地,是禁地。外围一定区域用城墙围起(约7公里),是内城,为各衙门、重要场所、各种集市作坊的聚集地。内城垣外更广阔的区域,为“郭”,是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集聚区。
明清北京城,唐代长安城无不沿袭其规制。用现在的首都北京可形象类比:故宫就是宫殿区,故宫和老北平城墙之间区域就是内城区(皇城),老城墙外就是外郭区(郊区)。
唐长安都城图
明清北京城图
试想,如果中国都城的老祖宗能够活灵活现于世人,那是一件多么震撼人心的事情。而坐拥创始之地的郑州,显然没有这样的尝试和魄力。
其实在地表上复原郑州商代都城的原貌,有个绝佳之地,那就是商都遗址公园的现址。这片东城墙和南城墙合围的区域好不容易拆迁出了一块宽阔的土地,却被硬化、种草、栽花、植树,建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绿地公园。
商都遗址公园现状
假如精心规划设计,按一定比例用黄土铸造浓缩出一个完整逼真的商代都城模型,有宫殿区、内城区、城郭区规制,有王宫建筑群、集市烟火、黎民百姓的形象,再和周围3600年的真实城墙交相辉映,再让现代市民和游客“沉浸”其间,会产生怎样的震撼效应?如此,名副其实的“郑州商都遗址公园”,怎会不成为中国第一文化公园?
商代亳都只会停留在现代技术影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