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教育的唯一出路?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8-13 19:56:45

国内教育几乎只有一条流水线,除了学习较差、有特长的体育生可以不受文化课限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接受专业的技能教育之外,其他的孩子都要同时学习好几门功课,“精英教育”理念是孩子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其次,还有学科教育精神的缺失。国人对教育认知方面的狭隘也加重学校教育的负担!

回顾历史,王羲之从小酷爱书法而专心练习,成就一代书法家;唐寅、吴道子酷爱绘画,成就画家;而封建社会尤其科举时代,比较重视大量读书,成就了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词人。国外,贝多芬、舒伯特有更多时间专心学习音乐音乐,达芬奇从小专心画蛋培养绘画技能,牛顿称得上“全才”,从小就大量读书和实验探索,成就涉及物理、数学、哲学等领域,也有知识盲点。此类名人,不胜枚举!国内的高考真的是唯一的教育公平?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为什么不来学习?其他国家没有国内这样的高考,是否就意味着其他国家高校里光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等酒囊饭袋之徒?其实,恰恰相反,每一个国际一流名校里的学生,都是读书很多才能出色的。但是,如同前几年英国的学霸来参加国内高考全部铩羽而归,如果把全世界所有高校的精英都邀请过来见证国内的高考,可以断定,他们会像英国学霸们一样的命运。也许那些精英读书都很多,在涉及文学、天文、医学、政治、经济等各个不同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研究。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只是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背书做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学科教育只教教材,图书馆、实验室都是闲置的。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考命题像国内这样,多数是标准答案。

高考是国内教育的唯一出路吗?鲁迅先生曾说: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育也是这般,可以看到,国内高考前的道路是自称“全能”的教育,不管学生资质、特长如何都要学习统一科目(没有半点个性化)的教材,从入学开始,都要面临统一的大量书面练习、大量家庭作业,因为所有人都得经过高考的“独木桥”筛选!幸运的,才有可能接触到高校专业的教育。放眼全国,从南到北,这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命运。

其实,国内的教育充其量只能说是在教书。尽管语文分数很高,但是,考不出一位能够享誉中外的大文豪。天赋再高,也很难。因为,文豪们的成长路线是从小就大量自由阅读,不断地练习写作。而国内语文的高分数却是建立在只读语文书和与之配套的考试题基础上的,尽管当代提倡“大单元阅读”、提倡大量读书,但是,有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考试题在后方限制,读的书再多,也不敢脱离教材和考点太远!真正的大文豪来参加语文考试,更多的会不及格。

同时,理、化、生等分数高,是否意味着国家顶级的科学人才多呢?答案同样是否!国际上,真正的科学人才,是没有时间去天天完成书面考试题的。他们从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大量的科学书籍,积极主动地到实验室进行探索。他们的阅读量和实验量岂是国内的一本一百多页的教材所能比拟?科学教育演变成背书、做题,确实是一场教育灾难!

其实,教育的出路很多,天赋好的。有文学天赋的,从小大量阅读文学书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去不断练习,只要兴趣足够浓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同样,有绘画、音乐、医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兴趣的人,从小围绕兴趣或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或专心练习专业技能,功夫下得足够深,也是可以成才的!天赋一般、资质平庸的,学习一些生活、运动健康常识,培养劳动的习惯,学习一些简单的种植、养殖技术,学习一些经商谋略,也是可以成才的。

尽管,在国内教育上只有高考的一条独木桥。在社会上,却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路还是很多的。

然而,在诸多的教育、成才路上,个人觉得,像高考这样,用多门学科的书面考试分数为成功标准,把大家的才华和想象力都局限在背书、做题上却是最不明智的,如此把大学前教育搞得只有一条路可走,实在是最糟糕的做法!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