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仿佛也存在“宿命”。
有人籍籍无名时,脸上除了懵懂稚嫩外,就只剩了真诚。
这个圈子龙蛇混杂,暗流涌动,没人相信真诚能成事。
但若干年后,他就是靠着这股真诚,屹立不倒。
“别人可以负我,我不能负别人。”
也有人23岁就展现了演戏的天赋,一夜火遍全国。
但私下里,却又傲慢至极,甚至一度到了狂妄的地步。
终于,一次出轨,让他为所有的任性,付出了代价。
不管是无名之辈还是大明星,仿佛都印证了那句话“冥冥之中,皆有因果”。
偏不巧,过去的一年里,这一“宿命感”,在两位演员身上,再度重叠上演。
看上去也许只是巧合,可拼凑起来,却又如同圆环般完整,让人揣摩良久。
两位都是青年演员。
一位叫胡歌,41岁;另一位叫朱一龙,35岁。
两人都演了一部殡葬题材的电影,也都是片中的男一号。
两部影片的口碑都不差,就连豆瓣评分都是完全相同的7.3分。
凭借各自影片,两人也都分别拿到了影帝。
但是作品之外,两人的境遇却又千差万别。
胡歌的《不虚此行》上映7天,票房也只刚刚破了2000万;
而朱一龙去年的《人生大事》,票房大卖17.12亿。
更蹊跷的是,朱一龙演完这部电影后,又是拿影帝,又是交出了《消失的她》这样的爆款;
而胡歌在电影上映前,热度最高的话题是事业外的娶妻生子。
他还深夜发了多条动态,似乎暗示要暂时退圈。
这么一对照,是不是有一些起点和终点的意思了。
为什么胡歌、朱一龙会形成这样的巧合,真就是“宿命”?
为什么两部电影票房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胡歌又为什么深夜发这么一条动态?他真的要退圈?
其实看完两部电影后,大家就就明白了。
上面这些疑问,以及电影外的路口选择,我们都能从电影中找到答案。
01、“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两部影片同样是讲殡葬业,但讲述方式是不一样的。
《人生大事》讲的故事通俗易懂。
殡葬师莫三妹刑满释放后遇到了孤儿小文,小文纠缠上了莫三妹,这对特殊的父女就此展开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
打架入狱、被戴绿帽、浪子回头、真假父女,挫骨扬灰。
这些劲爆的元素一应俱全。
《人生大事》看似在讲生死,但实则充满了烟火气,是一部热气腾腾的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它击中了东亚亲情文化的死穴,影片不仅在国内大卖,在韩国、东南亚等地区也受到了热捧。
但《不虚此行》不一样。
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日式风格的短篇小说集。
我们跟随一个悼词写手的视角,见证了一场场平凡而壮烈的生死。
整部影片带着自说自话的小资情调。
很多故事不是演绎出来的,而是通过当事人口述出来的,有一定的文学性,给普通观众造成了观影障碍。
导演的讲述方式比较极致。
胡歌饰演的主角是写悼词的,不过我们全片听不到一句悼词;
影片是讲述生死的,但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逝者,更听不到他们说的一句台词。
整个观影过程就像是隔着毛玻璃看一场戏。
朦胧感是有了,但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大打折扣。
撕开影片的表面,我们还能看到创作者“夹带私货”。
导演在凝视死亡之余,还顺带探讨了艺术的创作。
主角之前是个“掉队”的编剧。
为了寻找激烈的戏剧冲突,跑去殡仪馆找灵感,却意外成为一名写手。
并且在撰写了一个个死亡故事后,学会了如何创作人物。
影片中导演多次借主角之口阐述了自己对如何写人物、如何编好故事的见解。
一边是生死话题,一边是艺术思考。
这就注定了《不虚此行》的曲高和寡。
02、“珍珠和线,哪个更好?”
其次,两部影片的主角功能不一样。
《人生大事》里,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是个躬身入局者。
他家开殡仪馆,他自己是个殡葬师,别人死了,他需要亲自参与其中:抬尸体、给死者化妆、布置棺材、甚至收养逝者的孙女。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这些关系流动起来,主角的形象也就立体生动起来。
此外,莫三妹是个俗人。
因为打架锒铛入狱,出狱后女友跟别人跑了;
自己和老爹要钱,父子关系破裂,最初收养孤儿的目的也不纯,后来浪子回头改邪归正。
故事走向有些俗套,但观众很容易代入第一人称视角,很容易体会殡葬师的不容易,很容易闻到莫三妹身上的人味儿,最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虚此行》里,胡歌饰演的闻善是个旁观者。
好听点说,他是个生活观察家,给别人的一生立传;
难听点说,他就是个职业写手,帮人写悼词赚钱谋生。
这样一个旁观者,虽然是赚死人的钱,但并不会亲自参与殡葬,甚至都不会出现在葬礼的受邀名单上。
悼词写手,这个职业现实中也许存在,但和普通人相距甚远。
更何况胡歌饰演的主角,一毕业是个编剧。
碰了几次壁后,突然活明白了,在北京不卷了,开始靠写悼词寻求生命的意义了,甚至有点羽化登仙那味儿了。
主角清心寡欲了,观众看得也就寡淡无味了。
但这并不是说胡歌的戏不出彩,剧本决定了他这个主角是个炮捻子。
导演通过他点燃剧情,观众透过他,窥探到一个个死亡故事背后的遗憾——
一个老父亲死后儿子的忏悔;一个老大哥死后弟妹的争执,一个创业者死后同事的惋惜,一个网红死后网友的千里惜别。
这些故事如一颗颗珍珠般闪耀,胡歌这个角色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而朱一龙那个角色,就是珍珠本身。
珍珠和线,哪个更好,难以比较。
03、“朱一龙的舍弃,胡歌亲手毁了自己的纠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位演员的心态不一样。
我们先说朱一龙,他在出演《人生大事》前心态是比较急躁的。
朱一龙是北电科班出身的,但毕业后一直演着电视台的栏目剧,直到30岁演了耽改剧《镇魂》才成为流量明星。
十年演戏无人知,一朝卖腐天下闻。
这种突如其来的名气对于一个有追求的演员并非好事儿。
朱一龙这几年一直在做一件事:摘掉“流量明星”的标签。
但他先后出演了很多影视剧。
《人生大事》就是最好的机会。
为了拍这部电影,朱一龙真的拼了。
他在筹备期间就跑去殡仪馆体验生活,和殡葬师学习殡葬知识,还自己设计了动作和细节,比如用葬礼用的黄纸点烟。
进入剧组后,他剃了一个寸头,穿上花衬衫、宽短裤,说着自己老家武汉方言,一股街溜子气质就出来了。
表演上,朱一龙呈现了一种浓烈的风格,脸上表情丰富。
一个标志性的表情就是,对着镜头咧嘴笑一下,然后突然崩住,头上青筋暴起,最后放声大笑。
这种方法在后来的《消失的她》里也出现过,能瞬间传递很强烈的情感信号。
这样的卖力的表演打动了观众,也打动了金鸡奖的评委,拿到金鸡奖影帝看似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
朱一龙用《人生大事》给自己的事业重新起了一个头,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表演“浓转淡”,我们还需继续观察。
而胡歌刚好相反。
他是用《不虚此行》给自己的演艺事业暂时收了个尾。
他已经过了浓烈的阶段,他演这部戏追求一个淡。
胡歌是典型的少年得志。
童星出身,19岁以专业第二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大学刚毕业就出演了《仙剑奇侠传》,成为偶像派兼实力派,23岁已经站在了影视圈的金字塔。
后来他遭遇了车祸,目睹了身边人的离去,忍受了毁容和整容的身心折磨,和相恋多年的女友薛佳凝分手,不到30岁已经阅尽了人间冷暖。
后来胡歌复出,也凭借《伪装者》《琅琊榜》迎来事业第二春,但明显感觉到他已经对名利看淡很多。
近些年胡歌的事业一言难尽。
拍摄了商业片《攀登者》,但存在感并不高;
拍了文艺片《南方车站的聚会》,虽然破了文艺片的票房纪录,但依旧反响平平;
又折回到电视剧领域,拍了《猎场》《县委大院》,说实话,没爆起来;
被王家卫选中拍了《繁花》,至今没有定档。
他也不着急,高峰低谷都经历过,早已看淡一切了。
他是在这种心态下接拍《不虚此行》的,这个剧本这个角色某种程度就是他心境的映射。
今年年初,胡歌突然官宣女儿出生,这时大众才知道他已经和女助理结婚。
有好事的网友根据他女儿的出生日期推断出他老婆怀孕的时间是去年的4月,当时胡歌刚好在北京拍摄《不虚此行》。
而他的太太,当时还是女友,是他的御用化妆师。
换言之,他是带着女友化的妆,抱着迎接新生命的心态,拍摄了这么一部探讨生老病死的电影的。
拍完《不虚此行》,胡歌又马不停蹄去安徽拍了《县委大院》。
该剧杀青后差不多是9月,胡歌在这个月迎来40岁的生日,并且在第二天和女友领证,然后等孩子出生后公布喜讯。
从这条时间线就能看出,胡歌拍摄《不虚此行》并不是为了拿奖证明自己的演技,而是在40岁到来前,在想好了要结婚生子前,和自己的内心来一次和解。
在演《不虚此行》时,他的心态是松弛的,就像一个旁观者闯入到电影之中,通过别人的故事来启迪自己的人生。
皮哥曾评价,以前的胡歌是纠结的,谁毁了他的纠结,就是毁了胡歌。
但现在他亲手终结了自己的这股纠结。
影片的片尾有一个彩蛋,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一只野猫闯进了剧组,成为剧组的朋友,还在拍摄期间生了一窝小猫。
胡歌十分好奇,甚至拿起剧组的摄影机,饶有兴趣地拍摄了小猫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最终这只小猫也在影片中出镜了。
可以看出,闻善这个角色是量身为胡歌打造的。
胡歌进行表演时很大一部分是在本色出演,这种淡淡的松弛感首先打动了胡歌自己,其次才打动了金爵奖的评委。
就在《不虚此行》上映前夕,胡歌发布动态,来了一次似是而非的告别:
“如果未来五年,我不拍戏了,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你们应该会支持我吧。”
单看这段文字有些突兀,一个当红演员半夜emo,和粉丝商量着退圈,太奇葩了。
但看了《不虚此行》,或许你就能理解他的决定了。
如果胡歌真的暂别演艺事业,那么《不虚此行》就很可能成为他的告别之作。
我们能否还能等来他复出的那一天尚未可知,但他应该早有准备。
因为影片片名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他闯荡影视圈二十载,也算不虚此行了。
《不虚此行》的最后,闻善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开始在电脑上敲击文字;
而胡歌阅尽千帆,也找回了生活的意义,电影和电视剧固然重要,也不过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他现在要真正地享受生活啦。
什么票房啦,影帝啦,和他无关。
我们就对着他远去的身影,送上真挚的祝福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猎场不是折回来拍的,是紧接着琅琊榜后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