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云社2023年的开箱演出又火了,一票难求的场面让人直呼"卷到飞起"。你以为抢个演唱会门票已经够难了?德云社的票更是"白银升金"、"有价无市",就连黄牛都快被捂票捂疯了。
德云社的票房号召力非常强大,票价从最初的几十块到现在的动辄上千,涨幅比房价还惊人,但市场仍然有需求。
粉丝们为了看自己喜欢的相声演员一眼,不光买票,还要提前排队蹲点,可见他们对相声的热爱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观众。
以前听相声时,我们只关注段子和活儿,现在呢?粉丝们追着演员跑,送礼物送花篮,恨不得把演员的行程安排背得比自己的日程表还清楚。
如今的相声演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逗哏""捧哏"角色,而是形成了"德云男团"的现象。他们一个个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粉丝后援会。
你看这变化的速度,快的让人反应不过来!德云社连周边产品都推出了许多种类,包括文具、服装、手机壳等等,甚至连演员的发型都成了粉丝们追随模仿的对象。
这不禁让人想起郭德纲当年说的那句“让相声回归剧场”,现在的德云社,似乎已经从一个相声团体,悄悄转型成了一个“全产业链娱乐公司”。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方面,票房场场爆满,另一方面,"饭圈味道"愈发浓厚。
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流量就像短暂的烟花,虽然美丽却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现在的德云社,看似很风光,但是"饭圈经济"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或许连郭德纲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从当年为传承相声文化的初心到如今商业化运作的"德云帝国"。这个过程,是对还是错,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尽管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惠还得照顾郭德纲的生活起居,更是得关心他带回家的那些徒弟们。
这日子过得无比艰辛,王惠二话不说便卖了父亲买的车。郭德纲心中过意不去,想要把卖车的钱要回来,可是王惠却说:"你只需要全身心放在创作和带徒弟上,其他的事让我来想办法。
为了让德云社能够正常运营,郭德纲不得不接各种业务。最离谱的一次是,他在一个玻璃罐里待了整整48小时,48小时里所有的吃喝拉撒也只能在玻璃罐里完成。
德云社从北京的小茶馆起步,逐渐发展到广德楼,再到后来的戏楼演出,一步步壮大。郭德纲最初只招了十几个人,但他的目标是发展到百人规模。
"一个人唱戏实在太单调乏味了",他常常这么说。
于是他开始大量收徒。有趣的是,来学相声的人,要么真心热爱,要么走投无路。但是郭德纲看人有一套,只要他觉得这个人对相声的态度是认真的,就会愿意收下来。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是郭德纲用来教育他的徒弟们的。他对徒弟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对他们的好是真心实意的。每个月他都会给徒弟们发生活费,自己却跑东跑西接活,就是为了给徒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过程充满了辛酸泪,但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经历,为德云社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德纲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当年的流浪艺人变成了如今德云社的掌门人,他将一个小小的相声社团打造成了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化品牌。
然而,在商业成功的同时,德云社似乎也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方向。
说到德云社的"门面担当",每一代都有其独特的特色。从才华横溢的曹云金,到逆袭成名的岳云鹏,再到高颜值的张云雷,这三代台柱子的人生起伏,恰恰折射出德云社的转型阵痛。
先说说曹云金吧,这位"天赋型选手"的傲气真是让人佩服。当他初次见到郭德纲时,他一心想走,他看不起这个"不知名"的师父。
曹云金果然是个天才,短短几个月,就能登台演出。郭德纲对这个徒弟更是宠爱有加,有好机会都让他上。
曹云金是德云社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爆款艺人",他从小剧场崛起,然后登上了央视春晚,一个人就可以带动整个剧场的气氛。
可红了之后的事,就没那么美好了。曹云金在外面接活的片酬虽然高,但他得把大部分上交给德云社。他当然不乐意,最后闹到要单飞,甚至跟师父撕破脸对骂,这瓜可是让吃瓜群众没少吃。
自那以后,德云社就开始受到饭圈文化的影响。
然而他却是付出了实际的努力,从寂寂无名到春晚舞台,他的票价一步步从几百块提升到了上千。
贾玲曾开玩笑让沈腾去包场岳云鹏的专场,沈腾对此表示怀疑,开玩笑的说:"一张票好几千,我可包不起!"岳云鹏只能笑笑不说话,但这个小插曲却揭示了他的商业价值非常高。
接下来要说的是张云雷,他是郭德纲的亲戚徒弟,一直在德云社的发展中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然而,在某一天的小剧场演出中,他唱了一首《探清水河》的小曲儿,这个视频在网络上一经流传,立即引爆了全网,张云雷也因此一炮而红。
粉丝们发现相声演员里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帅气又声音好听的人,十分惊讶。
自从那以后,张云雷的演出现场就变了味。粉丝们不再是为了听相声而来,而是为了见他们的偶像。如果买不到票,那就蹲在门口等他出来签名。
张云雷在受伤期间暂停演出,粉丝不仅没有退票,还为他声援德云社。张云雷最后甚至还推出了自己的专辑,销量甚至超过了专业歌手,显示出粉丝经济的强大力量。
客观的看,在当前的娱乐环境下,或许只有这样,德云社才能持续走红。毕竟,艺术虽然重要,但能否生存下去显然更重要。
德云社近年来的变化之一就是长得帅的演员更受欢迎了,这一点似乎比说得好还要重要。
看看秦霄贤就知道了。这位家境优渥的"富二代",因对相声有浓厚的兴趣而拜入德云社。他的业务能力说实话一般,但颜值出众,短短时间内他在小剧场的演出视频就刷爆了网络。
有很多人diss他的表演水平不行,但他的女粉丝根本不关心这个,她们只希望亲眼去现场看他的表演,因为他长得真的很帅。
郭德纲也是明白人,既然市场有需求,那就干脆把秦霄贤往综艺、影视圈推。如今,他成功从相声舞台转向娱乐圈,粉丝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才配得上我家爱豆"。
再来谈谈孟鹤堂,他原本是德云社里实力派的相声演员。然而,自从在荧幕上走红后,他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逐渐变得更帅气了。
张九南的事情就更加离奇了。虽然没有孟鹤堂那么火,但他也有自己的女粉丝。在外地演出时,他邀请女粉丝一起玩,结果事情败露了。
最让人气愤的是,那个人明明有妻子和孩子,却为了这件事要离婚,还不想支付抚养费,只想着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类事情在德云社中并不罕见。一些演员仗着自己有一些粉丝,就开始浮躁起来,例如主动给粉丝发私信,约粉丝出来见面,有的甚至喝多了闯进别人家里。
就连郭德纲的保镖也被带坏了,所以郭德纲只能开除他。
现在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都在玩流量,不管有没有本事。有的人瞧不起粉丝,有的人会调侃和玩弄粉丝,引发了郭德纲的反感。
因为徒弟太多,师傅管不过来,只能请专业团队来监管演员的作风问题。
德云社为了留住年轻观众,不得不培养更多帅气的相声演员,但是这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郭德纲为了突破,尝试了转型,拍摄了古装喜剧《瓦舍江湖》。可惜,相声演员的演技并不算出色,要不是粉丝们的捧场,口碑可能会不好。
回顾德云社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间倒回到1996年,那时郭德纲刚刚创立了德云社,其呼声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那时的他,带着一帮憨憨徒弟,就是想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纯粹而坚定。
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茶馆还是戏楼,我都一步一脚印地去打拼。
然而如今再看德云社,好像已经与最初的理念背道而驰。在台上表演相声的不再是纯粹的"艺人",而是追逐流量的"爱豆"。台下的观众也不再是纯粹冲着段子来的,而是为了追星。
德云社的商业化和传统文化的矛盾展现得十分明显,一边是持续扩大的商业版图,另一边则是传统艺术被逐渐稀释。
德云社现在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往前行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像个娱乐公司,如果后退的话,又担心会失去年轻观众的支持。
实话实说,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德云社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郭德纲当年说过的那句话:"让相声回归剧场"。
终究,在商业与艺术之间,一旦选择了倾斜,想要重新平衡,绝非易事。
没办法!单独说相声卖票养不起这么多艺人!所以只能选择来钱快回报率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