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岁爆红,28岁因抑郁症跳楼,失独母亲后来怎样了?

笑霜阅览娱乐 2024-12-12 18:02:36

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读书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婚姻的压力等等,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压力大,想尽办法排解压力。

普通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身处于大庭广众下的明星们,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压力。

有些人能够将压力化为动力,或者不在意那些舆论,但有些人会将其记到心里,从而会导致抑郁。

尚于博就是因为患上抑郁症,才28岁就从楼上一跃而下,年纪轻轻的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他的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成为了失独母亲。

那么,成为失独母亲的她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01.

2011年10月25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二,北京的天空却笼罩着一层难以言喻的阴霾。

一位叫尚于博的年轻演员,不幸从高处跳下,生命定格在了28岁。

这消息让整个娱乐圈都感到震惊,也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就在两年前,他凭借在热播剧《杜拉拉升职记》中饰演李鸿明一角而一炮走红,成为备受瞩目的新星。

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谁也没想到两年后,他会走上轻生这条路。

02.

尚于博出生于湖北荆州,他爸妈都是搞文艺的,父母感情很好,他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熏陶和关爱下度过的。

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尚于博的爸妈把他带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

他们放弃了原本的文艺工作,投身商海,开始新的奋斗。

随着父母生意的逐渐壮大,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被占据,陪伴尚于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尽管物质条件优越,但年幼的尚于博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孤独。

他从小性格安静,不吵不闹,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玩耍。

保姆阿姨回忆起小时候的尚于博,总是说他乖巧懂事,从不让人操心。

这乖巧懂事的背后,却隐藏着尚于博对父母陪伴的渴望,以及逐渐形成的内敛性格。

他学会了将心事藏在心底,独自消化情绪,这为他日后罹患抑郁症埋下了隐患。

比起找别的小朋友玩,他更乐意独处,喜欢把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

他会去租借各种各样的电影光盘,独自在家观看,模仿着电影中的人物动作和台词,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舞台上,在聚光灯下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些电影,成为了他童年时期为数不多的精神慰藉。

尚于博对表演情有独钟,学校新开的戏剧社对他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好去处。

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戏剧社,参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排练。凭借出众的表演和帅气的外表,他成功拿到了罗密欧这个角色的机会。

在舞台上,尚于博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是那个安静内敛的少年,而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罗密欧。

高考那年,他凭借670分的高分成功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正式踏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

来到北京,尚于博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在这里接受了更专业的表演培训,还认识了一帮兴趣相投的朋友。

大学期间,他专注于话剧表演,对商业广告不屑一顾。

他认为话剧是最考验演员功底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真正磨练自己的演技。

与那些急于成名,四处争取演出机会的同学相比,尚于博显得格外沉稳和从容。

他给人的感觉很有个性,既有年轻人的那份纯真,又不失艺术家的那份认真。

临毕业前,尚于博动了心,打算自己编导并出演一部话剧。

在妈妈的帮助下,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弄了个团队,排练了一出叫《长椅逸事》的话剧。

这部话剧在北京剧院演得挺火,观众们都很喜欢。

演出结束后,许多其他剧院也纷纷向他们发出邀请。

这次成就让尚于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变数。

毕业后,尚于博没能成功加入国家话剧院,这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

带着一丝失落和迷茫,尚于博正式踏入了演艺圈。

他开始尝试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从最初的小角色到后来的男主角,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着经验。

2004年,他参演了电影《枪手》,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也标志着他正式进入影视圈。

他接着演了《陆军特战队》和《天涯歌女》等片,和像张柏芝、潘粤明这样的明星搭档,演技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03.

2009年,他参演的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播出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他也因此一炮而红,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小生。

他的片约不断,代言接到手软,事业上风生水起,正处巅峰状态。

名气是越来越大了,但他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多。

不到两年光景,尚于博就拍了7部剧,其中6部还当上了男主。

他需要不断地揣摩角色,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完美地呈现在镜头前。

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加上日夜颠倒的拍摄,让尚于博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

最初的症状是失眠,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白天拍摄的场景,以及第二天要拍摄的内容,像电影片段一样在他的脑海中反复播放,让他无法平静下来。

他开始感到焦虑,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然而,剧组的拍摄进度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他只能强打起精神,继续完成工作。

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调整,他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尚于博的精神世界开始崩塌。

他渴望倾诉,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从小养成的内敛性格,让他习惯了将所有的事情都藏在心里。

他不想让爸妈操心,也不愿让人觉得自己太脆弱,所以 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不让任何人察觉到他的异样。

然而,内心的痛苦却像野草般疯狂生长,吞噬着他所有的快乐和希望。

他去看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

医生给他开了药,他也按时服用,希望能尽快好起来。

然而,药物的副作用却让他开始发胖,脸部也变得浮肿。

这让他更加焦虑,更加自卑,更加无法面对自己。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尚于博曾多次向外界发出求助的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过微弱,被周围的人忽视了。

在北京郊游时,他拍了很多野生鱼的照片,看似轻松愉快,实则内心早已波涛汹涌。

国庆节期间,他给母亲发了条短信:“放心,已到西宁,我爱你!”

这句“我爱你”是平常他不曾说过的,但是母亲却没有发现他的异常。

10月23日,尚于博主动和母亲讨论剧本的选择,这看似正常的举动,却也隐藏着他内心的挣扎和不安。

第二天,母亲送他去参加《瑶山大剿匪》的首映发布会,分别时,母亲帮他捋了捋额前的头发,眼中充满了不舍。

母亲完全没想到,这会是他们俩最后一次碰面。

10月25日中午,尚于博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言语含糊不清,只是说自己看到了很美的景色。

此时的他,已经站在了楼顶,他在那地方磨蹭了快四个小时,最终还是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走了,这跟别人无关,别怪任何人。”

信息来源:2013-11-28北京晚报《尚于博遗作首映 两年前因抑郁症自杀》

尚于博突然走了,这对他的爸妈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他们唯一的孩子没了,日子也跟着黯淡了下来。

他的母亲毛爱珍伤在清理儿子的东西时,偶然看到了尚于博的病历,这才知道儿子一直默默地忍受着抑郁症的痛苦,而她之前竟然毫无察觉。

她痛恨自己没有早点发现儿子的病情,没有及时给他提供帮助,心里满是自责和难过。

在经历了最初的悲痛之后,毛爱珍决定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儿子,也为了帮助更多像儿子一样受抑郁症困扰的人。

儿子离开一周年,毛爱珍便创立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这是我国首个专注于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预防的公益机构。

她希望通过这个基金会,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关注抑郁症患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八年来,毛爱珍一直致力于抑郁症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她组织了无数场公益活动,帮助了成千上万的抑郁症患者。

她将对儿子的爱,转化成了对更多人的爱,让尚于博的精神,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信息来源:2020-10-17文摘报《抑郁症患者背后的“燃灯人”》

结语

抑郁症,就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杀手,它可以悄无声息地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帮助,不要让他们独自承受痛苦。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关注精神健康,关爱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氛围,让悲剧不再重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