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之前做了三年翰林待诏,除了写过三首《清平调》和陪贺知章喝酒之外一事无成,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沉重打击了他报国建功的热情和信心,但是他心中的一团火是不会熄的,他兴奋的说,安史之乱是“猛士奋剑之秋,谋臣运筹之日”。
由于建功立业太过心切,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下,还写了《永王东巡歌》,不仅让李白失去了最后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还沦为了阶下囚。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一路打到潼关,在唐玄宗胡乱加戏的情况下,哥舒翰镇守的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一伙人放弃了首都,往西蜀方向逃跑。
在逃跑途中,唐玄宗作了分工,大意就是派几个儿子在不同的地区平定叛军,其中太子李亨负责长安、洛阳等黄河流域的地方,永王李璘就负责江陵(湖北荆州)相当于现在的华中这些地方。
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此时正在江陵或者金陵这一带,渴望建功立业的他,加入了永王的幕下。
马嵬坡之后,唐玄宗继续往西蜀逃跑,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并在灵武自行即位,就是唐肃宗,然后单方面宣布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虽然觉得有点尴尬,却也勉强能接受,李亨本来就是太子,更重要的唐军的主力精锐也基本上在太子手上,比如郭子仪等。
而永王李璘则不仅仅是尴尬这么简单了,他也发展了一直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对于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论李璘主观意愿上想不想反叛。
李白衰就衰在写了《永王东巡歌》,这是多好的一个证据啊,唐肃宗想不办他都难。如果他不是那么容易诗兴大发,只用一个“操”字来表达自己终于有机会报效朝廷的兴奋的心情的话,唐肃宗问他的时候,他就可以对唐肃宗说自己年幼无知、交友不慎,才会当了永王李璘的兵,这样也许皇帝就不会降罪了。
永王东巡到浔阳,被唐肃宗打败。东巡是李白这么叫的,对于唐肃宗来说,东巡就是叛乱。李白也在九江进了监狱,朝廷派来审理李白的,是御史中丞宋若思。
宋中丞果断出手相救,还让李白在他手下做官。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宋若思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救李白,他为什么能救李白?
宋若思的父亲叫宋之悌,李白有一首诗《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李白当年在江夏遇到被贬到“碧海”去的宋之悌,他非常理解并同情宋之悌的遭遇,一生都没哭过,却为宋之悌哭得停不下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宋若思肯定听父亲提起过这件事,所以他要救李白。
宋若思有个大爷叫宋之问,也就是宋之悌的哥哥,这大哥有点名气,他的外甥叫刘希夷,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中了这诗,为了据为己有,把刘希夷杀了。
宋之问在唐高宗年间就中了进士,经过多年的累计与钻营,宋家在朝中还是有一些人脉和势力的。
所以,宋若思能救李白。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中,李白虽然也入局了,但是站错了队,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叛军在哪,自己却被打成了叛军。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李白没有当永王李璘的兵,而是在唐肃宗手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唐肃宗这边的将领,郭子仪、高适,都是李白的朋友,那么李白能为朝廷平定叛乱乃至振兴国家做出贡献吗?
首先必须承认,李白的确是满腹经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偶像范蠡、鲁仲连、谢安也都是能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而且李白的老师赵蕤,是一位纵横家,著有《长短经》,这本书用全局的视角、辩证的逻辑论述了历史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是一部有点类似于《战国策》的书籍。这本书是赵蕤的得意之作,作为学生,李白也研读过。
李白的志向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怀着这样的理想,“遍干诸侯”,却始终没有真正得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虽然也做过翰林,但是翰林后面还省略了两个字,待诏。待诏跟现在的顾问有点神似,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所以,李白这个翰林其实没什么用,闲散人等而已。
翰林当不成被“赐金放还”,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但自身的原因绝不能忽视,如果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李白在当唐玄宗的待诏翰林的时候,应该能干出名堂来的。
基于性格原因,我认为李白即便在唐肃宗手下,也一样干不出一番作为来。
这并不是我想当然,我有证据:李白的宋若思手下的时候,替宋若思写过《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建议朝廷迁都金陵,这可是个馊主意,迁都南京,就等于放弃了整个北方,又搞出一个南北朝来,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可以做个比较,诸葛亮没有出山的时候,在家里搞出了《隆中对》,还有鲁肃的《江东对》,都准确研判了天下形势,而李白却不能。
但李白在永王东巡之后的遭遇,却让他变聪明了,他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说的“臣闻社稷无常奉,明者守之;君臣无定位,暗者失之。”
迁都对不对另说,敢对皇位说三道四,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李白在“社稷无常奉”之前加了“臣闻”,那么李白从哪里“闻”的呢?《左转》,“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定位”。
所以李白还是很聪明的,如果这种话是自己原创的,那么皇帝可能会追究李白的不臣之心,特别强调“臣闻”,也就是先贤也这么说,那皇帝就没办法追究了。
想他之前,让高力士脱靴,让唐贵妃磨墨,是多么愚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