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老蒋在会议开幕致辞后,以方便大会讨论为由,径直离开,暗中则派人记录会议情况,随时向他汇报。
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参会人员众多,除“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陆军总司令余汉谋、空军总司令周至柔、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等大员悉数到场外;四大“剿总”(东北、华北、徐州、华中)司令部及西安绥靖公署都派员参加,华中的局势相对平稳,总司令白崇禧亲自前来参会,其他三个“剿总”及西安绥署派了代表前来。
此外,参会的还有林蔚、刘斐、萧毅肃、郭忏、汤恩伯、王叔铭、关麟征、杜聿明、宋希濂、孙立人、黄维、李默庵、黄百韬等一百多蒋军将领。
会议由何应钦主持,他在大会上抛出了“损失报告”,称:“二年多来,国军死伤、被俘和失踪总计三百万人,损失步枪一百万支、轻重机枪七万挺、山炮野炮重炮一千多门、迫击炮和各种小炮一万五千多门,再加上损失的战车、装甲车、汽车、通讯器材和各种弹药,不计其数。”
何应钦的报告内容,引起在场蒋军将领一片哗然,虽然众人都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也都对各大战场的损兵折将有所了解,但总的损失经何应钦这一曝光,无不感到震惊。有将领干脆直言说:“损失的部队数量都超过现有的部队了,这仗还怎么打?”
当老蒋得知何应钦未经请示自己,也不和顾祝同商量,就贸然的将损失数据公布于众,气得大骂何应钦是“居心叵测”。
老蒋倒没有说错,被称为“何婆婆”的何应钦,一反此前温吞的性格,冒着惹怒老蒋的风险,也要公布损失数据,就是要给老蒋难堪。
何应钦是几个月前,才从美国返回的,虽然回国后,老蒋为了如愿当上“总统”,对何应钦大肆拉拢,封官许愿。在李宗仁当选代总统后,为了对付桂系,老蒋让何应钦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何应钦当了“国防部长”后,从东北灰溜溜跑回来的陈诚,成为众矢之的,为了找一个军事上的替罪羊,老蒋授意陈诚辞去主要职务,其担任的“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分别由顾祝同、桂永清担任。
陈诚和何应钦争斗多年,早就势同水火。因此在这次军事检讨会上,何应钦不忘对陈诚“痛打落水狗”,抛出了国军详细的损失清单,反正这些损失基本都是陈诚任“参谋总长”时的“战绩”,与何应钦无关。
当然,何应钦的最终矛头是老蒋,属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切如何应钦预料的那样,损失数据公布后,不少将领纷纷出言指责陈诚,称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更有人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国人”。参会的杂牌将领,此前没少受陈诚的气,所以骂的最难听,这些人表面骂的是陈诚,实则影射老蒋。
顾祝同见会场失控,不得不登台制止,强调会议纪律。顾祝同这一出面,有陈诚的亲信趁机转移话题,谈及了一个月前的豫东之战,此战蒋军损兵9万余人,第七兵团覆灭,兵团司令区寿年被俘。陈诚的亲信指责何应钦、顾祝同在豫东之战中指挥失当,导致区寿年兵团覆灭。
何应钦、顾祝同没想到火竟然烧到了自己身上,显得很是尴尬。
老蒋了解到会议情况后,认为不能再这样开下去,否则检讨会就成了“丧气会”,于是他在第二天登台讲话,试图提振手下将领们的士气。老蒋的讲话无非是老调重弹,参会的将领们耳朵早都听出老茧,不过毕竟无人敢在大会上公然顶撞老蒋,于是会议显得很是平淡,没有前日的火药味。
在讲话的最后,老蒋以警告的语气对众人说:“如果不能重新建立信心和决心,那我们无论有多少军队,有怎样精良的武器,将来总要被消灭。我们一般高级将领要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所。”
老蒋这番话可谓是一语成谶,参会的这些将领,有不少后来都成了我军的俘虏,不过被俘将领们,并未“死无葬身之地”,而是迎来了新生。
中午时分,老蒋请参会将领吃饭,当然不是全请,他只邀请了三十多人,这些人包括关麟征、范汉杰、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默庵、霍揆彰等,大都是老蒋的黄埔学生,而且一期生居多。
下午会议结束时,顾祝同根据老蒋叮嘱,告知参会将领,明天的会上,不许再谈失败,不许再指责军事上的失误,让众人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以供参考。
在第三天的大会上, 宋希濂主动发言。宋希濂抗战胜利后,被老蒋派去了西北,这次召开军事会议前夕,老蒋点名让他到南京参会。
宋希濂和胡宗南、关麟征、王敬久、霍揆彰等人,是蒋军黄埔生中,最早升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几人,作为蒋军黄埔系骨干将领的宋希濂,所说的“为什么要打这个仗”这个话题,引起了在场将领尤其是黄埔系将领的骚动。
接着宋希濂又提到了官兵生活困苦的问题,他说:“由于物价飞涨,待遇太低,一路下来,我见到的是士兵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要说普通士兵,即使是军官,生活都难以为继。”
宋希濂说完后,关麟征、黄维、孙立人等人也紧接着发言,并和宋希濂交流,几人提出“用大洋给官兵发军饷”,这个建议引发热议。
白崇禧趁热打铁,也上台发言,他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绥靖区设立不规范,规模不一,交叉管辖,不便于指挥,应废除各地设立的绥靖区,以各省为界,实施“总体战”;二是,在今后的作战中,重视战略“面”的拉锯,放弃对战略“点”、战略“线”孤立的争夺;三是,在沈阳、北平、西安、武汉、南京这五个主要城市,扩建大的空军基地,同时集中十个战斗力强的机械化师,依托这五个基地,随时空运进行机动作战,支援各个战场;四是,鉴于战车数量不足,应该组建十个骑兵师,以提高机动作战能力:五是,应尊重各级指挥系统,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报告。
最后,白崇禧提出第六点建议,保证官兵的生活,尤其是军官,要保证发到手的钱,能维持本人及家人的最低限度生活。
可以看出,前五点建议是白崇禧提前构思好的,最后一点建议,则是参考了宋希濂、关麟征等人的讨论。
不得不说,白崇禧不愧是“小诸葛”,同样是当过“国防部长”这类要职,他的水平明显是高于何应钦和顾祝同的,何、顾两人是想都想不出类似建议的。这六个建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尤其是让老蒋不要干涉下级指挥,可谓是一针见血,可惜这点是最触及老蒋痛处的,他是断然不会答应的。
针对白崇禧的建议,何应钦和顾祝同请示老蒋后,于次日的会议上,抛出了军事方案,主要为三点,大意为:
一,东北地区求稳定,让“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维持住现状,不再丢失地盘就行;西北的胡宗南、华北的傅作义,巩固现有地盘适当扩张;徐州“剿总”、华中“剿总”寻求决战。
二,各“剿总”组建机动作战的兵团,取消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番号。为了寻求决战,应该在徐州、华中组建几个辖四到五个军的大型机动兵团。
三,各绥靖区直接向南京负责,各省扩编保安团的数量,总数应增加到220个。
这三点建议,部分参考了白崇禧的建议,但老蒋不愿将军权交给各省,并未取消绥靖区这个机构。白崇禧经常提到的“应尊重各级指挥系统,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报告”,老蒋不仅拒绝了,反而加强了对部队的控制度。
白崇禧大失所望,尽管会议还要再开,他还是在当天乘飞机离开了南京,走的时候没有告知老蒋、何应钦等人。这次军事会议的中途离开,表明了白崇禧对军事局势的失望,对老蒋的失望。在此之前的白崇禧,对老蒋的军事指示,还是较为积极执行的,而此后的表现则有了很大的变化。
之后,何应钦又在会议上发表了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宋希濂为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黄维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隶属华中“剿总”)。
这三个兵团都是新组建的,其中第二、第十二兵团都是火力强大的重装兵团,是以原整编第五军、整编十八军为基干扩编的,十四兵团编组之初,只辖两个杂牌军,实力较弱。
到了8月7日这天,老蒋全程参与会议,先是“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在会上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报告,其内容为《报告中原作战检讨结果》。
老蒋听后显得很是尴尬,一方面郭汝瑰说的都是事实,讲的也很有水平;但另一方面,郭汝瑰讲的内容太露骨,将国民党军的顽疾全部暴露在众人面前。老蒋面露不悦,但却无法指责郭汝瑰,于是便指示:“这个发言,颇切实中肯,惟因过于坦白,有使部队对上级失去信仰之顾虑,似不宜印发各部队参考。”
这天的会议上,从东北来的93军军长盛家兴惹恼了老蒋,他给老蒋递了一个书面建议,里面写道:“国军应效法共军,争取民众,才不会成为聋子、瞎子。要效仿共军经济公开,爱惜士卒,纪律严明,才能提高士气;要学共军加强侦察,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坚决进攻,军官冲锋在前才能提高战斗力。”
老蒋听后,气得吹胡子瞪眼,大骂说:“这个盛家兴,他在精神上早已成了俘虏!”
一语成谶,两个月后,锦州解放,盛家兴成了我军的俘虏。
8月7日下午,军事检讨会结束,会后,老蒋召见了杜聿明、宋希濂、黄维三人,嘱咐他们回去后,务必掌握好部队云云。
几天后,老蒋得知杜聿明、宋希濂、黄维三人还逗留在南京,大怒,叫来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让马上派飞机将三人送回去工作。耐人寻味的是,被老蒋急吼吼赶去前线的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后来都成了我军的俘虏,在功德林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