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滕王阁序》你知道和不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噩噩文化 2024-03-25 09:03:44

梁思成、莫宗江设计之滕王阁重修计划图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327页

️ 豫章:郡名,汉置,郡治在南昌。隋开皇九年(589年)罢豫章郡改洪州,南昌改称豫章。唐宝应元年(762年),因避代宗李豫讳,复改回南昌。

滕王、沛王与王勃

滕王阁2.0

滕王阁图 | 清.溥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釋文:昔人登覽處,遺閣大江隅。疊浪有時有,閑雲無日無。早涼先燕去,返照後帆孤。未得營歸計,菱歌滿舊湖。款識:唐張喬《滕王閣詩》。辛巳(1941)冰月,心畬。鈐印:溥儒之印

王勃,永徽元年庚戌(650年,有争议)生于绛州龙门,去年太宗崩,李治即位,为高宗。杜甫的叔伯大爷杜易简称赞王勃兄弟几个为“王氏三珠树”,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谦虚的说“非谢家之宝树”。

基建狂魔李元婴:唐高祖有二十二个儿子,李元婴是老幺,十一岁时老爹封他到山东当滕王,于是滕王在滕州建了个阁楼,就叫滕王阁,是为1.0版本。二十五岁(652年),因荒淫奢靡被迁洪州都督,立刻在江西又建起滕王阁2.0——那年王勃两岁。

三十四岁,元婴迁隆州刺史,再在四川建滕王阁3.0。

还有一个沛王叫李贤,是高宗第六子,王勃十八岁进沛王府打工,后因写文章讽刺英王斗鸡,被逐。「勃即废,客剑南」。然后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像 | 明.王肇

上元元年,二十五岁的王勃在虢[guó]州任参军,因匿杀官奴,判死罪,他爹王福畤[zhì]也吃了挂落儿,被贬官到交趾(越南)。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朝廷决定对王勃网开一面官复原职,勃不就,找朋友借钱,筹备长途自驾到越南,去“奉晨昏于万里”。

他从老家龙门出发(因为一路走一路写诗作文,所以行止基本能推算出来),九月到豫章时,正赶上都督阎伯欤把滕王阁刚装修完,在重阳节那天召集了一批人写马屁诗,像《兰亭集》需要大腕写《兰亭集序》一样,“滕王阁诗集”也要有人写个序,于是名气最大的王勃当仁不让写了《滕王阁序》。

这基本上就是《滕王阁序》的来龙去脉了。后来,王勃十一月份到达广州,渡海时溺亡,越南人民尊其为海王,并建庙供奉(真的)。

王勃祠 | 越南乂安省宜禄县(Nghi Lộc)

晚笑堂竹庄画传 | 清.上官周撰.1743年

滕王阁序

会校各版本异同

滕王阁序 | 唐人书.日本正仓院藏,「孤雾」以及「五尺」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王勃

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目【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图 | 元.唐棣

上面是人教版语文课本高二必修第五册里的版本,括号里是其他版本,当然,只是比较通行的几个版本的异同,千奇百怪的版本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有的明显是传抄过程中出的错。

或者像东坡公这样的大能哏儿,觉得哪里不好直接就手给改了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再或者沿袭过程中没有被大家接受,比如现存最早抄本,抄于距王勃去世才三十年的日本庆云四年(707年),现藏日本正仓院,这个版本“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使对仗更加工整,但没有流传开,而“五尺微命”比流行版本里的“三尺”也高出了不少。

小红书上有小伙伴拿苏轼、文徵明的“南昌故郡”来跟我杠,苏轼生于1037年,比王勃小387岁,南昌和豫章改来改去避皇帝讳已经很久了,久到东坡觉得念“豫章”已经拗口了。

王勃的文章当然以王勃的版本为准啊!苏轼、文徵明不是标准啊兄弟!

行书.滕王阁序 | 明.文徵明.苏州博物馆藏

豫章南昌

江南西道洪州府豫章城

滕王阁序 | 唐人书.日本正仓院藏.存世最早的版本

滕王建滕王阁的时候辖区叫“洪州”,治所叫“豫章”,属江南西道。因为此前叫“豫章郡”现在叫“洪州府”,所以761年王勃写《序》的第一句就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即位,改名“豫”。为了避新皇帝的讳,“豫章”又改回“南昌”,所以此后《滕王阁序》在流传中就不再用“豫章”开头了,后来宋、明文人写成“南昌”只是几百年传颂中念顺口了而已,后来不需要避讳了还是这样写。

762年,地处江南一隅的滕王阁上歌舞升平,而祖国北方还在安史之乱(755-763年)的末期。

——那年还有个事,王维死了。

小行楷.滕王阁序 | 宋.苏轼.南昌故郡

成语与用典

周星驰、陈逸飞、冯唐

王勃集 | 唐抄本.日本正仓院藏

️ 成语:就是一个人的遣词造句得到大家认可并广泛传播,千百年后依然在用“已然成了的语言”

俊采星驰,逸兴遄飞

周星驰和陈逸飞的爸爸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去滕王阁序里找灵感。而北京作家冯唐,原名张海鹏,他为什么非要找这么样的一个古人的名字来作自己的笔名呢?

钟鸣鼎食

钟是乐器,鼎是餐具,上古贵族举行宴会时敲钟作乐,列鼎而食,显示排场。反义词就是粗茶淡饭。

萍水相逢

浮萍无根,在水上飘着风吹到哪里就飘荡到哪里,所以这朵浮萍和那朵浮萍能碰到全靠缘分。

其他还有: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钟鸣鼎食,秋水长天,渔舟唱晚,天高地迥(远),兴尽悲来,萍水相逢,老当益壮,一介书生,物换星移等等等等。

️ 用典:高超的人会说高超的比喻,把古代故事精炼为几个字写在诗文里能让读者明白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本来是个好事,可是在诗歌发展初期,有些诗人经常不好好说话,非要故作高深,把典故索引,用简称,知道你不懂我就放心了,集大成者是李商隐。

陈蕃之榻

榻:床形坐具。下榻就是坐下的意思,现在引申为checkin,“东床快婿”里王羲之就是躺在榻上被王导看上的。

东汉豫章太守陈番敬重豫章名士徐孺,为了招待他在家里设了专座,每次来了就坐这个榻,走了之后再把这个“榻”挂起来——不给别人坐。

这个徐孺应该是很有名,还有一个成语也和他有关叫席不暇暖,《世说新语》里说陈仲举升任豫章太守,刚到官衙连坐席都来及捂暖就赶紧去拜访徐孺子。

彭泽之樽

彭泽:陶渊明短暂的仕宦生涯就是在彭泽当县令——其实也就干了仨月,后来大家称呼他为陶彭泽。

“彭泽之樽”这个马屁拍的比较绕,就说来滕王阁的这些人就像当年梁孝王睢园里的人一样,都比陶渊明还牛。

临川之笔

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这句也是对仗着拍马屁的:在座诸位可以比肩谢灵运。李白常说“大谢”、“小谢”,大谢谢灵运号称山水诗鼻祖,李白的偶像啊!

还有人说张旭曾在临川阁作画,“临川之笔”说的是张旭,那都是瞎扯,王勃死的时候张旭才两岁。

白云遏

响遏行云:薛谭找秦青学声乐,学了一段觉得行了就要走,秦青没有挽留,而是“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直接跪了,说合着您留了后手呢?——《列子·汤问》

划重点:老师亲自给学生作示范很重要。

四美二难

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二难:贤主和嘉宾。

冯唐李广

冯唐:出仕晚,再加上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九十,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成了文人形容“老来难以得志”的代名词。

李广:黄震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李东阳说“匈奴七十战,战战不得当。”都在说李广只有苦劳没有功劳。渤海小吏说他一辈子没封侯是因为杀降以及没赶上“马镫”发明的红利。

涸辙

涸辙之鲋:来自《庄子·外物》,是说受困于车辙里那一小汪水里的鱼,急待救援。

“辙”就是秦始皇“车同轨”里的“轨”,古代的车是大木头轮子,在黄土地上碾压久了就形成车辙,车轮不在辙里走就容易翻车,“重蹈覆辙”就是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阮籍穷途

《三国志》里说阮籍常常独自驾车,漫无目的出游,直到前方无路可走时,就放声大哭的折返。

梓泽丘墟

梓泽:晋朝富可敌国的石崇有个别墅叫金谷园,位置在梓泽这个地方,据说堪比天宫仙境。《世说新语》里说金谷园里的厕所装修十分豪华,有婢女十余人,解完手必须要把全身衣服扔掉,换一套全新的衣服才能出去。

我爷爷家墙上原来有一幅字,睡醒了躺着正好就能看见,我哥就边教我念边解释“石崇夜梦坠马……范丹实被虎咬”云云。石崇是豪富的代表,范丹是穷鬼的模范。

雕甍

井上靖有一部小说叫《天平之甍》,讲鉴真东渡的故事。甍,一般翻译为屋脊,书里边指的是鸱尾,遣唐使从中国带回了一对旧鸱尾,最后用在了奈良唐招提寺的大殿上。假如天平年间的日本是那所大殿,那鉴真就是屋脊上的鸱尾。

请缨

《说文解字》里说“缨,冠系也”,就是系帽子的绳子。这里引申为绳子,“请缨”就是请给我一根绳子,这是终军对汉武帝说的:请给我一根绳子我把南越王捆来见你。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里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也是指绳子。

趋庭

趋:小跑,小碎步的跑。古代有些人位极人臣,都享有三项特权: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古代官员上殿见皇帝要一路小跑,不能大摇大摆四平八稳的走,显示尊重,曹操封魏王后就享有“入朝不趋”的特权,其实小跑两步也没啥,但是你们要跑我不用,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如此一来就作用非凡了。进入大殿要跪倒在地山呼万岁然后报自己官位+姓名,再说有啥事,曹操就可以不打招呼直接聊,厉害吧!剑履上殿说的是大臣到皇帝身边不准带武器,万一你要行刺呢!曹操就可以带着佩剑,以彰显皇帝对我信任。

行楷.滕王阁序 | 明.祝允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鈐印:〈祝〉「枝指生」、「允明」、「祝睎哲」。〈姜〉「宸英」。藏印:〈弘〉「瑤華道」

外围考证及八卦

写滕王阁序时王勃倒底多大

落霞孤鹜图 | 明.唐寅.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缈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

斋主按:唐寅应宁王之邀到南昌,闲暇之余曾游览滕王阁,想起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估计一时感同身受,方有此画。“德辅契兄”姓卢,亦生不逢时。

历代画像传.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 清.丁善长.绘

《滕王阁序》里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一个大老爷们不可能自称“童子”的,再加上“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古人一说就是“七尺男儿”,“三尺”不就是个小屁孩儿的身高嘛,这是王勃十四岁写《滕王阁序》的证据。

“二十五岁”派(或二十七)则认为“童子何知”是说在座诸位都比我大,表示谦虚;“三尺微命”的“三尺”指的是官服上的绅带长度,《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所以《滕王阁序》是王勃二十六岁写的。

说王勃十四写《滕王阁序》的依据一般都会搬出《太平广记》来:

……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于滕王阁……【太平广记·一七五·王勃】

因为《太平广记》是“故事会”,有神仙、鬼怪、野史、奇人异事等等,看着玩行,不能当真(虽说正史里也有怪力乱神咱就不杠了吧)。就像“旗亭画壁”之类的名人逸事,都是后人给名人编的,有鼻子有眼儿的,所以把这千古第一骈文得弄得前抑后扬,情节起伏跌宕才让人神往啊!

十三的孩子去万里寻父不太可信,没飞机没高铁的;或者说随父长征——那他爸就失去了贬官交趾的理由了啊!再说王勃十三在长安学中医呢,学了两年,一直到十五。

唐朝疆域图,六合县唐时属扬州

另一个证据是《唐摭zhí言》里王定保说: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王定保·唐摭言】

王勃十四岁是龙朔三年癸亥,663年,当年他爹在淮南道的六合县当县令,离长安两千七百里,算不上“奉晨昏于万里”,再说从长安去六合真不经过江南西道的南昌。

我猜啊,真实情况大概是这样:

二十五岁的王勃早已名满天下,“初唐四大天王”之首也已实至名归,所以路过南昌时,被阎公请到阁上吃酒作诗,最后获赠一笔可观的盘缠。

“兰亭集”现在我们都知道除了王羲之和他的几个儿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还有风流宰相谢安、太原王蕴、高平郗昙等,都是一时的风云人物。而“滕王阁集”里我们除了知道王勃再就是“都督阎公”了,至于“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等人至今连全名都考证不出来!

所以,重阳节的滕王阁上,大腕只有王勃一人,他来写序那是众望所归的事,还用得着抢?

王勃研究

感觉王勃对江南道相当熟悉

《初唐诗人关系网》的思维导图 | 张桃花同学

唐人小集.王勃 | 明嘉靖时期刻本,勃在四杰之首

虽然杨炯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于684年编有《王勃文集》三十卷,并亲自写序。

很快《王勃集》就被遣唐使带回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王勃集》卷28、卷29、卷30的古抄本残本,而日本正仓院保存着《王勃诗序》的抄本,年代记录是“庆云四年”(707年),共保存序文41篇,包括《滕王阁序》,其中有20篇不见于明清时中国的文献,文字比中国现存的刊本更接近王勃原本。

《王勃集》卷三〇中,有一篇王承烈祭奠王勃的祭文,作于王勃死后八年的这篇祭文,是为了安慰未能返回故乡而被葬于越南的王勃的亡灵。

扩展阅读:

从头到脚说 | 古代服饰(下)

初唐的诗:从王勃的爷爷说起

滕王阁图 | 唐.佚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