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唯一由国人建的大楼,曾遭洋人打压,体量仍居万国建筑群第一

岩泓说时尚搭配 2025-01-11 10:51:02

一场跨越百年,从鸦片战争开启的一场“万国战争”,“入关”后在万里长征中,直到在上海外滩以建筑为武器,打响了中国资本力量独立解放的第一枪……

在上海外滩这场“万国建筑博览会”上,有一座建筑的存在,见证了这场“战争”的历史,它就是上海外滩唯一由国人建造的中国银行大楼。

一、上海外滩,最早国际化的区域却被中国人征服

上海外滩,全长约1.5公里,集结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上的众多“建筑名将”,有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美术馆,有法国文艺复兴风建筑的代表安必平公馆……

但在这场看似“洋人自己办的博览会”上,有一座建筑却是中国出品,不是满清开办的银行大楼,不是和英法联军有关的英商大楼,而是中国银行大楼。

二、上海外滩的“孤独”,起源于中国人的自卑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外滩上的建筑不过是对西洋建筑风格的模仿,成为历史教科书上“东学西渐”的牺牲品,建筑风格的缺陷也让中国始终处于文化自卑之中。

但中国的“洋楼”只是对已被本国文化同化的洋楼,洋楼也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和“自我救赎”的产物。何不在外滩的建筑上,寻找文化自信的“问号”呢?

三、从“问号”到“惊叹号”,来自这座中国银行大楼

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也在中国银行大楼的崛起中,变成了“中国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如今的外滩上,风格不再是建筑的唯一标识。

在这座前银楼、后公馆的中国银行大楼上,写满了中国金融人的骄傲与希望:在鸦片战争后,成为远东最大的银行营业大厅,第一家引进自动化办公系统的银行……

四、外滩迎来了国人建造的第一座高楼

中国银行大楼的崛起不仅在建筑上取得胜利,在历史上也实现了中国人的自我救赎。如果“万国建筑博览会”落笔是一场金融“战争”,那这座大楼就成了中国的“第一枪”。

就算当时受到西方列强的打压,仍然在征得英国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将原先设计的34层高楼改建为17层,并将其打造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银行营业大厅……

Part1.误解:国人建的大楼只是毛遂自荐的“公关”

但如今看来,上海外滩的国人建造的第一座大楼在当时被洋人打压、限制高度的历史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公关”胜利。

原本是东亚第一高楼的34层中国银行大楼因外部压力不得不降低至17层。如今看来,不仅成了《上海滩》漫画版里的“三闯关”,更成了外滩上最特殊的建筑。

Part2.定论:有文化底蕴的建筑才是有灵魂的建筑

其实,无论外滩上哪栋建筑,都离不开“有文化底蕴”这个关键词。说是“万国建筑博览会”,更多是指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而非建筑风格的完全西化。

就算是文艺复兴风的汇丰银行大楼,外滩的这些“洋楼”也和华尔街的“洋楼”不一样。因有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文学、诗词的结合,才诞生了最独特的上海。

在中国银行大楼上, “大宅门”式的建筑外形和二楼高起的拱形窗户、三楼的大方窗、四楼的阳台与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建筑相似。

灰白色的花岗岩外墙、流动的线条装饰和古典建筑正中最常用的“圆窗”“方窗”, 圆形灯具、方形门窗都与国人审美相符, 底部呈“三足”造型的“鼎型”建筑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图腾。

Part3.探秘:原来中国银行大楼有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谜团一、为何中国人会在外滩上建第一座洋楼?

中国银行大楼也有“沉闷”少年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诞生于万国建筑群的中国银行大楼不仅是当时中国人的“无心之举”,也是中国人在外滩的第一次“反击”。

当时的上海金融中心是德租界的“德华银行”,为保建造中国银行大楼的资金,国人不得不向洋人融资兴建。为防被人知晓其为中国人建造,得以“银号”为名。

谜团二、为何将原先设计的34层降至17层?

也因为来自洋人自身的限制, 设计高度超过19层的建筑就得在其上建造避雷塔。但建筑高度与避雷塔高度的比值超过1:3后,避雷塔就失效。

中国银行大楼建筑原设计高度为34层,但万国建筑群40米、15层的高度限定下,30层的避雷塔会影响地下室采光,最终选择高度为17层、和40米高度接近的17层。

谜团三、为何中国银行大楼从未更换所有者?

中国银行大楼作为上海外滩唯一由国人参与设计、建造的建筑, 是中国人物业主权独立的见证,所以自建成后就从未更换所有者。

中国银行大楼的建筑面积达4.8万平米,拥有原远东地区最大的银行营业大厅, 如今更多作为金融业务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还有被称为“瑞士军刀”的国行会议中心。

中国银行大楼的前生今世并不只是它历史中的一笔,它还是中国人从被动变主动的转折点,是一个个有着历史沉淀的国人从自卑走向自信的见证。

这样的建筑不该被遗忘,而应像中国银行大楼一样,继续书写不畏外敌、锐意进取的历史。或许外滩的历史建筑群会是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斗堡垒”……

第一:外滩建筑和中国历史文化“对号入座”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有着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不同于中国人的自卑与屈辱, 外滩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这也成了外滩建筑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最佳结合。

在外滩建筑中, 中国历史上的园林建筑代表的文华大楼;国人最爱的文艺复兴建筑代表的汇丰大楼;中西合璧的装饰艺术建筑代表的友邦大楼,都可以作为城市文化认同的一种象征。

第二:怎样在城市抵御历史建筑的“被遗忘症”?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如何让历史建筑更好地“活”下来,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让历史建筑更好地“活”下来,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历史建筑“动起来”。

通过 结合现代装修、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历史建筑的维护与展览效果,如中国银行大楼还加入了沉浸式投影体验, 打造与旅游结合的历史建筑体验活动,不如让历史建筑“动”起来,通过互动激发公众对历史建筑的关注。

第三:用文化来填补建筑的空白,迎接“第二次生命”

还可在历史建筑中加入艺术、戏剧、音乐等文化活动装点历史建筑,就像中国银行大楼经常举办的“翰墨飘香,追梦融汇”书画展和当代艺术展,吸引市民、游客参与。

当然,也可在历史建筑中加入文化节庆活动, 如文华大楼就会在春节、国庆节等节日举办相关庆祝活动。让建筑集结人气,迎来历史的“第二次生命”~

还是下来,在周末的早晨,带着一份悠闲、一份骄傲,去上海外滩转转,以建筑为引子,穿梭在那些承载了国人希望、信念的历史大楼之中,感受国际城市的时尚。

在洋房群里看精致的红砖外墙,在中国银行大楼回顾历史的沧桑,去见证中国人从自卑走向自信、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强大的伟大历程……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