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更是一个人!

瓶盖的世界 2024-11-29 05:27:53

19世纪初期的爱尔兰有2%的人口拥有个人土地,但他们大部分人都不住在爱尔兰,土地又不能闲着,于是他们会将土地租给佃农,一般租期为一年。

到了中叶,问题开始出现了,许多佃农聚集到一起争取三项权力,公平的租金、固定的使用权和自由销售权。

显而易见,这是佃农们的一种抗议。

佃农们一致认为,有两种佃农应受到惩罚。

一是被地主驱逐、失去土地的佃农,这个因素可能有些复杂,但主要可能是怕受到牵连。

二是试图竞投并可能因此导致邻居失去土地的佃农,这被认为是一种自私行为,有利了自己却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当时有一个叫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的人,此人因为信奉耶稣,所以他觉得佃农们说的惩罚太过于残忍。

于是他提出,要以仁爱之心去处理这件事,怎么仁爱呢?

俩字:避开。

无论在什么场合,不论是集市上、市场上,哪怕是在教堂,让他独处,反正就是以各种方式孤立他。

这种行为,后来被一个人形象化了,并且演化出现在很盛行的一个词。

这便是“抵制”一词的由来。

这个人名叫Charles Boycott(查尔斯·博伊科特),Boycott的单译就是“抵制”。

那一年爱尔兰农民的收成很不好,为了向佃农让步,土地管理员博伊科特决定减租10%。

但是佃农并不满足,认为还是太少,于是提出要直接减到25%。

反过来博伊科特也不乐意了,最终的结果就是11个租户因此没有支付房租。

博伊科特当时也没觉得怎样,反正你不交钱就搬走呗,但他还是单纯了。

当时爱尔兰有一条法律,驱逐租户要下放通知,但只要这个通知没有到租户手上,租户们就不需要先搬走。

为了不搬走,这些没交钱的租户各显神通,向发放通知的工作人员扔石头,丢大粪,结果他们成功了。

但这仅是暂时的,不能作为长久之计,于是这群佃农开始决定利用帕内尔提出的仁爱,抵制博伊科特和在他手下工作的人。

效果非常显著,博伊科特的手下因受到威胁和恐吓最终加入了抵制行列。

博伊科特可就惨了,面对着庞大的庄园却无人耕种,其它的企业也不愿意与他再进行合作,最终他连普通的食物都买不到了。

那就去远处买呗,马车、船、哪怕是送信的都不愿为他服务。

爱尔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里无法生活我就跑吧,博伊科特又单纯了。

当他好不容易逃到柏林后发现,他仍未能逃脱抵制的敌意,只要与他有关的企业仍然在抵制他。

后来欧洲类似的活动越来越多,而博伊科特的事件又是其中的典型。

1888年,Boycott(抵制)一词正式被收录在新版的英语词典中,包括今天的牛津英语词典,后来传到了美国。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