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看世界|珍贵画卷《梵像卷》,太精彩了!

年年慕容 2024-10-05 03:13:26

1962年,台北故宫文物精品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为了一件特殊的作品,该馆破天荒第一次打通了两间展室,以便于全卷打开。美国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高居翰博士也来观看,面对着一字排开,蠕蠕移动的参观者,高居翰笑道“我只有买一部脚踏车,只能这样骑着车从人头上看过去了”。这件备受关注的作品就是长达十六米多,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梵像卷》。

这一珍贵画卷,缘于台北故宫2017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而再次展出,不过因场地限制,这次展览前半个月只能展出后半段,之后则展出前半段。能够近距离观看原作,获得的是与其他任何观看方法所不一样的体验。

该卷全名为《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约作于1172~1176年之间(南宋乾道八年——淳熙三年),原为册页134开,每开宽约12厘米,后改装成长卷,分为4段。

宋时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局部之《利贞皇帝礼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时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局部之《利贞皇帝礼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一段画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段智兴礼佛图。对于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来说,段智兴应不陌生了,因为他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而左上款书“利贞皇帝瞟信画”显示是段智兴本人手笔。

宋时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第二段局部

宋时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第二段局部

第二段画数百位佛教人物,是全卷的主体。

宋时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第三段

宋时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第三段

第三段画多心、护国宝幢。

《梵像卷》卷之第四段

《梵像卷》卷之第四段

第四段画十六国王礼佛图。

每段之间裱以绫相隔。全卷设色描金,描画了佛、菩萨、尊者、护法、诸神、王者以及随扈790多人,各种动物94只,绘制精工,内容丰富。

从细节分析,这是一卷多人合作的画卷,而主要的成员则是段智兴与张胜温二人,前者完成了《利贞皇帝礼佛图》,后者则主导其他部分的绘制工作。

大理国是宋代我国西南边境上的一个大国,其领地大致在现在的云南省。宋太祖有鉴于唐代的灭亡与南诏有关,因此以玉斧在地图上画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有也”。从此,大理国与宋国以大渡河为界。

张胜温的生卒年不可考,画史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大理国利贞皇帝段智兴时(1172~约1199年在位)的画师。至于张氏的族属也不甚明了,有一些学者认为张氏可能是中原人,或者是祖先来自蜀地,是具有汉族血统的画家。另一些学者认为,张氏的族属虽然幷无记载,但在《梵像卷》画成之后,张胜温曾请名僧妙光题跋,这就是该卷后的第一段题跋。

按南诏、大理的史籍规则,对有名的外来者均另行注明,文中说他是“大理国描工”,描工就是画人的意思,并无加注。此外,大理学者杨晓东认为,张为白族大姓之一,“胜温”按汉文解释实难释义,若按读音“shou-wen”,以白语读之,则是“塑造佛像的人”,且张氏之前也有白族画家因画艺精湛见于记载,由此基本可以认定其为白族人,是一位大理国土生土长的画家。

从此卷绘画风格来看,深具中原绘画传统,流露出唐人余韵,而画中体现的宋人笔法,若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则反映了宋太祖以大渡河为界的策略,并没有完全隔断阻碍大理国与宋朝的政经文化往来。

画卷第一段的利贞皇帝礼佛图,用笔稳健,设色明丽,人物比例精准,神情生动。

利贞皇帝

利贞皇帝

皇帝头戴红绫头囊,身着冕服,腰系金佉苴,与现在云南石钟山石窟的帝王形象如出一辙。

大理文官

大理文官

大理文官则顶戴绫头囊,身穿华袍。

武将

武将

士兵

士兵

武将则身着波罗(虎)皮,兵士则顶撮髽髻,身穿犀皮冑甲,跣足等。

这些衣冠特征都与唐宋文献所载相符,实是了解南诏、大理国官制与风俗的最具体资料。

利贞皇帝礼佛图中的背景山水

利贞皇帝礼佛图中的背景山水

背景之山水,有学者考证为点苍山十九峰,以墨笔皴染,主从分明,则佛画中又有一幅淡雅的大理国山水画,相得益彰,甚是珍贵,也显示出段智兴有高超的绘画水平。

南诏、大理位居唐宋、吐蕃和东南亚之间,因地理位置之便,使绘画风格多样,来源复杂。作为本卷主体的第二段,有数百位佛教人物,图像丰富,显密兼容。属于显教体系者有十六罗汉、禅宗祖师像、弥勒三会、药师琉璃光佛会、普门品观世音等。属于密教体系者则为大悲观世音、十一面观世音、秘密五普贤、摩梨支佛母等。

就绘画风格而言,如文殊维摩、弥勒三会、药师琉璃光佛、普门品观世音等的构图,很明显地采取了唐宋变相之布局,人物的造型和笔描线条的运转也都与唐宋道释画极似,显示出与宋画关系密切。

部分图像的人物造型,如释迦牟尼佛会的主尊的南无踰城世尊佛等,与西藏佛画的人物雷同。尚有一些人物的体态,如真身观世音,又和东南亚的菩萨像近似。

另外,尚有属于南诏、大理国特殊的地方性佛教图像,如贤者买嵯、摩诃罗嵯、梵僧观世音、建国观世音、真身观世音、易长观世音、金钵迦罗神、大安药叉等。这些图像洋洋大观,在现存屈指可数的南诏、大理国文物里,成为硏究该地区佛教的宝贵资料。

《梵像卷》第五开

《梵像卷》第五开

观看原作时,在第二段第五开《左执靑龙》中,发现一处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该图天王头顶云中有几位神仙。右上一力士裸上身背负虎皮大口袋,下方挨着的是一白衣皓首老翁,左手抱盆右手执树枝之类,似在洒水。左上则一中年女子,两手各执一铜镜,盯着中间凶神恶煞者,似乎在等待统一号令。

四神

四神

被环绕其中者形貌神态一如南北朝之“畏兽”,兽头人身,展开双翅,虎视眈眈,从环列4面小鼓,双手执黑桴可知,这是雷公怒引连鼓的形象。古人多以鼓声比拟雷声,东方朔《神异记》有“八荒之方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为喜怒之威”。

画幅4位神仙的这种样貌在后代作品中不多,是为时代风貌较早的风师、雨伯、雷公、电母四神,其中雷公、风师形象在日本绘画中多见。

4位神仙的画面也就是12厘米见方,人物绘制非常精细,在电母下方角落,有一黄衣浓髥者,神情严肃,抬头看着居于上层的众神仙,左手执一卷,与常见样貌不同的是,展开的卷子内有若干页依次卷翘出来,乍看犹如微弯曲的锯齿一般。这种形象在别处从来没有见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从右手执笔欲书可知,这是一卷用于记录的书卷,这位黄衣人就是唐宋流行的《十王图》中地狱判官身边的书吏身份无疑,此处出现应该是表示记录众仙行云布雨的次数,不致旱涝不匀。

由此思路而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龙鳞装或旋风装么?这种形式都是用一张长条纸作为底纸,里端配以小木棍为轴,同样大小的书页渐次粘贴在底纸上,然后卷成卷子,打开书页卷翘如龙鳞故而得名。若是长度渐次的书页对齐一端粘贴,卷成卷子就是“旋风装”,两者大同小异。

这种很古老的书籍装帧形式,因“凡文字有备检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欧阳脩《归田录》卷二),当是受梵夹装的影响,而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比现今所见的线装书样式要早700年左右。

唐(传)吴彩鸾《切韵》为龙鳞装 故宫博物院藏

唐(传)吴彩鸾《切韵》为龙鳞装 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北京故宫收藏有一册唐代相传是吴彩鸾写本的《切韵》就是龙鳞装,为传世品的孤例,极为珍贵。此外敦煌出土过若干龙鳞装或旋风装的残册。台北故宫藏有一件《唐韵》册38页,从本幅装裱痕迹观察,当年也是龙鳞装或旋风装无疑,不过后代改装成册页了。

唐代(传)吴彩鵉书《唐韵》 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传)吴彩鵉书《唐韵》 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梵像卷》此图正好与之印证,若结合文献记载,则是文献、实物、图像之三重证据,毫厘不爽,异常可贵,自然可以成为书籍装帧史的一条重要材料,印象中这也是目前所发现的龙鳞装唯一古代图像资料。

在画卷的历代禅宗祖师像中,也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说来还与大学者胡适有关联,这就是排列第七位的神会大师造像。

在中国禅宗史上,神会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经过慧可、僧璨两代相传,至道信、弘忍时正式形成禅宗“东山法门”,但此后成为禅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创立的南宗。禅宗的这一重大变革、发扬光大是与慧能弟子神会的努力分不开的。

神会(684~758年),俗姓高,襄阳(郡治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从师学习儒家经书,又自读《老》《庄》,出家后投荆州当阳玉泉寺神秀的门下学习禅法3年。慧能圆寂后,神会奉敕到南阳(今河南省邓县)龙兴寺居住传法,被人尊称为“南阳和尚”。他利用这个机会与朝廷官员、士大夫密切交往,广泛宣传南宗禅法。

在朝廷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因军需以卖官鬻爵和在各地设立戒坛度僧卖度牒的方法筹集资金。神会因其名望,也被请出来主持度僧,为此立功,受到朝廷嘉奖。唐肃宗诏入内道场供养,又派人为他在洛阳的荷泽寺建造禅室。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被朝廷正式承认为禅门正统,尊慧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尊为“荷泽大师”,虽然如此,但佛教史书中关于神会的资料很少。

1926年,胡适最早在巴黎、伦敦的敦煌遗书中相继发现《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等共3卷资料及1份残卷,约2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他愤愤表示“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之后于1930年校订整理为《神会和尚遗集》出版。进而胡氏个人认为“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

然而,作为神会大师的异代知己,直到1962年胡适去世,他恐怕也不知道《梵像卷》中有神会大师的造像,未能亲自观瞻。因为现代对该图的研究基本上是从1960年以后才逐步开始的,之前鲜为人知,1982年,台北故宫才首次刊印原色彩版图片。现在想来直令人叹息。

不过要说研究的开端还是得从乾隆皇帝算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见到此卷时赞叹不已,认为“卷中诸像,相好庄严,傅色涂金,并极精彩”,但认为佛像菩萨等排列有错乱,命章嘉国师考订次序,并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宫廷画家丁观鹏,将原作第二段摹为《法界源流图》卷,原作第四段摹为《蛮王礼佛图》卷。

清代黎明《仿丁观鹏法界源流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代黎明《仿丁观鹏法界源流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20世纪6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李霖灿先生开始研究时,根据清宫记载一直想找寻《法界源流图》,因为章嘉国师佛学研究精深,考订的诸佛菩萨等次序井然,人物名称都写在了摹本上,对于本卷的研究极有参考价值。直至由美国翁万戈先生相告,才得知丁观鹏摹本保存在吉林省博物馆。鉴于当时两岸之敌对关系,为了便于研究,李霖灿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千方百计,动用各种办法都未能拿到摹本图片,令闻之者感叹大陆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不过之后了解原委方才明白,其实是吉林省博物馆虽保存了原作,但没有照相机,哭笑不得的原因亦可见当年条件之困难。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又敕命宫廷画家黎明摹写《丁观鹏摹法界源流图》一卷,这件摹本的摹本今藏辽宁省博物馆,这两卷都属于清代宫廷仿古之作,在《梵像卷》研究和美术史上都有一定价值。

大理国亘据西南300余年,信史数据有限又非常零散,明洪武十五年沐英大破龙尾关(今云南下关)后,派遣其义弟李浩接管大理,作为读书人出身的他收藏了大部分的南诏、大理国古籍。根据李浩十九代孙李莼的说法,直到文革以前,他家的藏书中还包括了南诏、大理国清平官和爽托所记《蒙氏史》两木箱、《段氏史》三箱,以及《蒙段记述》杂记类十余箱。只可惜这些珍贵的藏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全数“破四旧”销毁,实在令人扼腕。也使得许多信息更加扑朔迷离。

从记载来看,张胜温曾经在南宋嘉泰年间随使入宋,使团奉命购买了大批佛教、文史、医药、音乐书籍以及金石字画,可见张胜温有条件游历中原和学习,这也就是《梵像卷》与宋画风貌有关联的原因。

《梵像卷》成画年代相当于南宋中期,800多年以来,此鸿篇巨制能够流传下来,实属罕见。多样性的风格面貌,充分显示了大理文化的丰富性,虽然对该图的研究已有一甲子,至今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期待以后还能有更多发现。该画实属研究南诏、大理二国历史、宗教、文化、艺术、风俗等最重要的一件文物,诚所谓天南瑰宝,天下无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