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大宋是最富庶的朝代,可谁能想到,这个富甲天下的王朝,竟然也深受房价之困?史料记载,从太祖建国到靖康之耻,短短160年间,汴京城的房价涨了足足30倍!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不吃不喝干上200年,才能在汴京买下一套体面的住宅。
更有趣的是,当朝宰相苏辙,位极人臣,却在70岁高龄时感叹"我年七十无住宅"。连当朝宰相都买不起房,可见当时房价之高,令人咋舌。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宋朝廷可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想出了不少新招,有的甚至比现代的调控政策还要严厉。
那么,聪明的宋朝人是如何应对这场持续了160年的房价之困?他们的调控政策又带来了怎样的效果?
一、盛世之困:北宋房价暴涨之谜
开封城里有句顺口溜:"十年不当差,毁家不算差。十年当了差,盖房不算大。"说的就是宋朝房价之高,让人望而生畏。
建炎元年,一位叫张德远的官员在日记中写道:"吾祖父当年以五百贯置办汴京宅院一所,而今同样门面,竟要万贯有余。"短短三代人时间,房价翻了二十倍,这样的涨幅足以让今人瞠目结舌。
究其原因,还得从开封城的繁华说起。自从宋太祖开创王朝,定都开封,这座千年古城就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店铺林立,市井繁华,昼夜不绝。单是城内的酒楼就有数百家,大慈寺前的夜市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宋仁宗年间,开封城内人口已达百万之众。《宋史》记载,光是朝廷命官就有近万人,还不算随行的家眷和仆从。一时间,五湖四海的人才蜂拥而至,人口暴增带来的住房需求,自然推高了房价。
更重要的是,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全国的精英都挤破头想考取功名,然后入朝为官。一旦考中进士,就必须在开封城里谋个住处。于是乎,但凡状元郎、榜眼、探花郎新鲜出炉,开封城的房价必定应声上涨。
崇宁二年,一位叫王子京的进士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京城一间小屋,竟要千贯,实在令人咋舌。若非岳父资助,吾何以安身?"可见当时房价之高,已经到了让新科进士都望而却步的地步。
此外,北宋时期商业繁荣,钱庄、票号遍地开花。《清明上河图》中就画了不少钱庄的场景。这些金融机构大量发行交子(纸币的雏形),导致市面上银钱充裕。有钱人为了保值,纷纷将资金投入房产,更是推高了房价。
徽宗年间的一份契约显示,开封城内一处临街铺面,面积不过百步,售价竟达三万贯。而当时一个普通官员的年俸不过二三百贯,这样的房价,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
慢慢地,开封城里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格局:达官显贵住在皇城周边的"金地段",普通官员挤在城郊的"廉租房",而平民百姓只能在城外搭建窝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期间房价始终居高不下,未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二、朝廷大计:宋朝房地产调控政策全解析
元丰三年,一场特别的朝会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当朝宰相王安石站出来说:"汴京房价十年翻了五倍,百姓怨声载道,不得不防啊!"于是乎,北宋历史上最严厉的一轮房地产调控由此展开。
首先出台的就是限购令。《宋会要辑稿》记载,朝廷规定现任京官除一套自住房外,不得在京城再购置住宅。一位叫刘敞的官员就因为瞒报房产、在京城购置第二套住宅,被贬到了岭南。这一政策比现代的限购令还要严格,可谓是"只许一套,违者必究"。
不仅如此,宋朝还成立了专门的房地产管理机构——店宅务。这个机构的一把手名叫"勾当店宅务公事",手下有一批专门的房产交易监管官员。每一笔房产交易,都必须经过店宅务审核备案,否则交易无效。
元祐年间的一份判词显示,有位商人想私下出售自家的房产,结果被店宅务查获,不仅交易作废,还被罚了一千贯。可见宋朝对房产交易的监管之严。
土地拍卖也有严格规定。汴京城内但凡有土地出售,必须先由开封府张贴告示,公示三个月。期间,任何人都可以去店宅务报名竞拍。《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一次著名的土地拍卖:皇城根下一块地皮,竞拍现场人声鼎沸,最后以天价成交,创下了"御街地王"的记录。
但这些措施收效并不明显。于是哲宗时期,朝廷又想出个新招:推行"廉租房"制度。大宋国库出资,在汴京城内兴建大量官房,低价出租给在京官员和百姓。《宋史》记载,仅熙宁六年一年,朝廷就在汴京城内建了三千多套廉租房。
这项政策一出,立刻受到欢迎。当时的兵部侍郎苏颂就住在一处叫"崇文坊"的廉租房里,每月只需缴纳十贯房租。而当时市面上同样规格的房子,月租就要五十贯。
不过,即便朝廷出台了这么多调控政策,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徽宗时期,一位叫李冠的官员在奏折中写道:"京城房价已到寻常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即便是朝廷的调控政策,也难以遏制这股势头。"
于是,徽宗朝又出台新政:规定土地交易必须实行"实名制",禁止投机倒把。同时,对房产交易征收重税,高达成交价的百分之十。这些措施多少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收效依然有限。
三、闲话宋朝:那些鲜为人知的房事趣闻
元丰六年,汴京城里出了一位奇人,此人名叫赵德昌,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房托"。《夷坚志》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日,赵德昌在茶馆里遇到一位刚考中进士的年轻人,立马热情地凑上去,说自己手里有一处"笋盘",位置绝佳,价格公道。
这位进士信以为真,跟着赵德昌去看房。谁知这处房子实际价值不过三百贯,赵德昌却开价八百贯。最后这位进士还真被他忽悠住了,付了定金。等到发现上当时,赵德昌早已不知去向。
这样的"房托"在汴京城里可不在少数。《梦粱录》中说:"京城房价飞涨,居间之人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或是夸大房屋面积,或是虚报周边设施,甚至还会找人假扮买家,制造抢购的假象。
不仅如此,宋朝还出现了"炒房团"。《东京梦华录》记载,有一群专门靠炒房发家的富商,他们四处收购临街门面,等到行情好时再高价卖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开封富商薛德音,此人在汴京城内就囤积了数十处房产,每年光靠租金就有上万贯进账。
宋朝还有"首付贷"的说法。当时的钱庄会给买房者提供借贷,称为"押陵钱"。《清明上河图》中就画了不少钱庄的场景。借钱的人要以房契为抵押,每月支付利息。若是还不上钱,钱庄就会收走房产。
有趣的是,宋朝的中介行业也很发达。他们被称为"牙人",专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宋会要辑稿》记载,这些"牙人"都要在店宅务登记注册,领取"牙帖"才能从业。他们按成交额收取佣金,比例通常是百分之二。
哲宗时期,汴京城里就有一位叫王安道的"金牌中介",此人在城中开设了好几家房产中介店,生意红火得很。据说他每年光是佣金收入就有上千贯。不过后来因为涉嫌串通买卖、哄抬房价,被朝廷抓了起来,充军边疆。
宋朝的"房托"们还发明了"茶水费"一说。《梦粱录》中提到:"但凡看房,必先付茶水钱,方可入内。"这笔钱名义上是请房主喝茶,实际上就是中介费的变相收取。有些"牙人"甚至会故意把同一套房子介绍给多个买家,多收几份"茶水钱"。
这些房产中介还有个特别的规矩:但凡成功促成一笔交易,就要在店门口挂上红灯笼。灯笼上写着"又成一家"四个大字,既是庆贺,也是广告。时间一长,"又成一家"就成了房产交易成功的代名词。
四、民生之计:庶民百姓的安居之道
面对高企的房价,宋朝老百姓也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汴京城南的一处坊巷里,十几户人家合租一处大宅院,每家只占一两间房,厨房和庭院都是公用的。
这种"群租"现象在当时很普遍。《都城纪胜》中提到,一位叫李实的小吏,就和其他七户人家合租一处四进的院子。他们约定每月轮流打扫公共区域,遇到维修费用也按人头均摊。这种合租方式让普通百姓也能住进体面的大宅院。
更有趣的是"分时居住"。《夷坚志》记载,有些商人白天在店里做生意,晚上就租住在别人家的厢房里。房主白天用这间房做库房,晚上则让给商人居住,一间房两用,房租自然便宜许多。
熙宁年间,朝廷推行"廉租房"政策后,百姓的住房压力稍有缓解。《宋会要辑稿》记载,光是汴京城内的廉租房就有一万七千余套。这些房子大多建在城郊,虽然位置偏僻些,但租金低廉,普通百姓也住得起。
一份元祐年间的档案显示,在廉租房区域居住的除了平民百姓,还有不少中下级官员。他们每月只需缴纳十几贯房租,比市面上便宜了一大截。这些廉租房虽然简陋,但基本设施齐全,还有专人负责维护。
随着廉租房区域的扩大,城郊逐渐形成了新的商业区。《清明上河图》中就画了不少城郊的市集场景。小商小贩们在廉租房区域开设店铺,既服务周边居民,自己也能赚到钱。慢慢地,这些城郊区域也变得热闹起来。
不过,廉租房供不应求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政府又想出了"以工代赁"的办法:入住廉租房的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工程建设来抵扣房租。《梦粱录》记载,不少居民靠着修筑城墙、疏浚河道等工作,免去了大半年的房租。
除此之外,一些能工巧匠还发明了"活动房屋"。《宋史》记载,有位木匠设计了一种可以拆卸的房子,全部用木头搭建,需要搬家时直接拆开带走。这种房子造价低廉,深受城郊居民欢迎。
到了徽宗年间,朝廷又推出了"以房养老"政策。年满六十岁的孤寡老人,可以免费入住官办养老院。这些养老院不仅提供住所,还有医师照看。《宋会要辑稿》记载,仅汴京城内就建有十几处这样的养老院,收容了数千名老人。
可即便如此,住房问题依然是困扰宋朝百姓的一大难题。到了北宋后期,连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解决百姓住房问题,比平定边疆叛乱还要困难。
五、历史启示:千年房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宋史》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三年,一位叫张邦昌的官员向朝廷上书,说:"国家之计,莫重于民居。百姓安居,则国家才能安定。"这番话道出了住房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深刻联系。
翻开史册,宋朝的房地产调控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宋会要辑稿》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朝廷出台新的调控政策,房价都会暂时回落,但很快又会反弹上涨。这种情况在元丰年间尤为明显,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就曾感叹:"房价如流水,调控如抱薪。"
治理房地产市场,宋朝可谓费尽心思。从限购令到廉租房,从土地拍卖到房产税收,几乎现代社会所有的调控手段,在宋朝都能找到影子。《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富商因为囤积房产、哄抬房价,被朝廷抄家流放,这和现代打击炒房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史》记载,每逢农业丰收、商业繁荣的年份,房价就会上涨。元祐年间的一份奏折中说:"今年粮价上涨,商贾云集,京城房价随之而涨,此乃繁荣之象。"
然而,房价过高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梦粱录》中提到,由于买不起房,不少年轻人推迟成婚。一位叫李若水的进士就因为付不起房租,不得不离开汴京,回老家教书去了。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罕见。
宋朝的房地产市场还有一个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繁华景象,主要集中在汴京城的中心地带。而在城郊,房价就要便宜得多。熙宁年间的一份地契显示,城郊的房价只有市中心的三分之一。
有趣的是,宋朝的房地产市场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城纪胜》记载,当时汴京城里有专门的房屋装修工匠,称为"修缮作手"。他们不仅负责房屋维修,还提供装修设计服务。一些有钱人家还会请来"巧匠",专门设计园林景观。
徽宗年间,一位叫赵令穰的画家就专门画房产图。他的画作细致入微,不仅画出房屋的外观,还会标注房间的朝向、面积等信息。这些画作成为了当时房产交易的重要参考。
宋朝的房地产经验告诉我们,住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朝廷在推行廉租房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建房成本,还要考虑周边的配套设施。每个廉租房区域都会配建市场、医馆等生活设施。
这些历史经验,在千年之后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正如一位宋代官员在奏折中所说:"安居者,天下之本也。"